栗江鎮

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轄鎮

栗江鎮,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鎮,地處衡南縣西北部,東臨湘江,與常寧市隔河相望,東南與近尾洲鎮為鄰,西連硫市鎮,北與松江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0.1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栗江鎮戶籍人口有71588人。

1984年,撤社建鄉后,栗江區下轄栗江鄉;同年8月改為栗江鎮;檀市鄉、隆市鄉。1990年2月,改為鎮、蒸市鄉1994年8月,改為鎮、卿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檀市鄉、隆市鎮併入栗江鎮。截至2020年6月,栗江鎮下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

2011年,栗江鎮的財政總收入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4萬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營業稅76.9萬元,增值稅4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560元,比上年增長1.6%。 2018年,栗江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屬衡陽縣第一區。
1952年7月,屬衡南縣第十區。
1955年6月,改為栗江區。
1957年8月,成立栗江鄉。
1959年2月,成立栗江人民公社。
1961年7月,設立栗江區。
1984年,撤社建鄉后,栗江區下轄栗江鄉;同年8月改為栗江鎮;檀市鄉、隆市鄉。
1990年2月,改為鎮、蒸市鄉
1994年8月,改為鎮、卿雲鄉。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檀市鄉、隆市鎮併入栗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栗江鎮地處衡南縣西北部,東臨湘江,與常寧市隔河相望,東南與近尾洲鎮為鄰,西連硫市鎮,北與松江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0.1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栗江素有“魚米之鄉”、“油茶之鄉”的美譽,全鎮年產糧食3.8萬噸,湘江、栗水沿岸村民有江河網箱養魚習慣。長沖、藕塘沖等四處小一型水庫總水面800餘畝,常年蓄水1000萬立方,是大水面開發、規模養殖的場所,全鎮有油茶近1萬畝,是全縣重點油茶鄉鎮。水藕、荸薺、豆油、板栗、香菇為栗江五大名優特產。
栗江礦產資源豐富,煤、銅、錳、石灰石均有一定規模儲量。縣松柏煤礦、金雞嶺銅礦坐落境內。栗江山川秀美,名勝古迹甚多。享譽“楚南第一家”的明代古建築群“王家祠堂”(衡陽王氏祠堂)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整座建築設計精美,48根石柱支撐,雕樑畫棟,工藝精湛,碑牌匾額均為名人手跡,對於研究古代建築、雕刻、繪畫、書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現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基、楊梅兩峰均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海拔高200餘米,蜿蜒20餘公里,猶如一對孿生兄弟。
2011年末,栗江鎮有耕地面積5.4284萬畝。

行政區劃


1955年6月,栗江區,下轄栗江、檀市、隆市、蒸市、卿雲等5個人民公社
2011年末,栗江鎮下轄43個行政村:打石、洞井、頃田、石灘、石龍、大泉、赤土、中和、上家、隆市、大漁、界牌、上伎、長沖、六合、檀市、紅星、柘田、四升、和鳳、白石、長坪、意志、東方紅、接龍、梅峰、青峰、五龍、林泉、青田、青林、田洲、栗江、余嶺、白洲、白面、新月、憩山、隴洲、西山、新橋、合力、里魚。
截至2020年6月,栗江鎮下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栗江村。
人和社區紙糟社區城基社區石灘社區石灘村
大泉村赤土村中和村隆市村界牌村
六合村檀市村柘田村長坪村東方紅村
接龍村青峰村林泉村田洲村栗江村
白洲村新月村憩山村里魚村余嶺村
西山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栗江鎮轄區總人口7021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784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佔52.8%,女性佔47.2%,漢族佔99.9%,土家族、苗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僅5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長率7.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6人。
2017年末,栗江鎮常住人口有45905人。
截至2018年末,栗江鎮戶籍人口有7158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栗江鎮的財政總收入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4萬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營業稅76.9萬元,增值稅4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560元,比上年增長1.6%。
2018年,栗江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農業

衡南縣栗江鎮柘田村(1張)
2011年,栗江鎮的農業總產值2.7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6.2%。2011年,生產糧食3.889萬噸,其中水稻3.612萬噸,大豆及其它0.277萬噸。2011年末,有林地面積7.9萬畝,其中油茶林4.9萬畝,是衡南縣的油茶基地,水果種植面積1.3萬畝。

工業

栗江鎮的工業以化工、煤礦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2.8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7%;實現工業增加值0.6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6%。擁有工業企業94家,職工1985人。

商業

2011年,栗江鎮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44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共有商業網點343個,從業人員628人;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0.1298億元。

金融

2011年末,栗江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4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各項貸款餘額0.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

文化


地名由來

栗江鎮因栗水流經全鎮,沿河遍種栗樹而得名。
栗江橋,又名魯班橋,坐落在今栗江鎮駐地左側半公里處,系石砌雙拱橋,橋長34米,寬4米,高日米。橋邕建何年失考,相傳當地人們建造此橋時,多次垮塌,後來魯班裝扮成乞丐至此,自稱會架橋,並用筷子示範,教泥木工們如何架拱,不久,橋便建成。人們在橋南端的栗江街上建了一座魯班殿,以作祭祀。現橋右側尚存魯班坐的”石椅”和魯班用腳跟踹成的”仙人井”。
栗江存有八景,一說:“梅峰臘月花如霜,白面春濤魚似翔;龍祖潭波金鼓振,魯班殿閣紫煙香;西山古寺瀟湘雨,靜嶺石文湖廣帆;栗水迴環洲對出,商城宛在水中央。”另一說:“萬路嶺高眼界優,栗江環繞入湘流,虎頭石峻撥天聳(栗江話:貓頭岩),龍竹潭深似雨流(現電站一帶),仙問棲身楊柳鋪(現仙人寺和爐鋪街一帶),義賢濟濟白沙洲(現義賢嶺一帶),晨鐘暮鼓醒過客(現鐘山嶺),游敲輪迴急早修。”

特色產業

栗江鎮
栗江鎮
在衡陽市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衡南縣栗江鎮,一個個香菇廠棚像孕育希望和夢想的孵化器靜靜地矗立在田間地頭。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農業產業化的樣板。許多農民靠種香菇發了家。栗江鎮的氣候、水土、資源都非常適合種香菇。栗江鎮的香菇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1998年,5畝;1999年,13畝;2000年,30畝;2001年,120畝;2002年,150畝……栗江鎮的白石、紅星、接龍、林泉、打石等7個村都種了香菇,面積共1200多畝,平均每畝收入1.5萬餘元,每年為農民創收1800餘萬元。香菇成了栗江農民致富的一把金鑰匙。香菇生產對氣候依賴性很強,風險很大。對種菇農民因天氣、技術等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賀向輝都主動承擔,為農民規避風險。2002年,栗江鎮青峰村一加油站發生柴油泄漏,菇農用被柴油污染了的池塘水澆菌株,導致香菇大面積枯死。賀向輝主動拿出3萬元賠償菇農損失。2004年,一場大風將郝義禮的菇棚全部吹倒,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萬元。賀向輝聞訊后,立即動員基地工作人員幫助他清理現場,並主動給予一部分補償。他為當地種菇農民免費提供菌種、打菇棚和補償自然災害損失等累計支出達80餘萬元。為做大做強香菇產業,2005年8月,賀向輝的湖南綠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廣東貴旺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共同籌資200餘萬元發展香菇生產。隨著香菇產業的逐步壯大,衡陽的香菇市場逐漸飽和。2006年,賀向輝又做出了一項惠農決策:公司收購的香菇全部遠銷到外地,把衡陽本地市場讓給那些自產自銷的菇農,讓市場良性發展。

交通


2011年,栗江鎮境內有衡桂高速公路穿鎮而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栗江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1280人;小學13所,在校學生457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學生2124人。初中適齡人員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99.8%,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188萬元,比上年增長27%。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栗江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3處,各類文化專業戶90戶,各類圖書室54個,藏書30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50人,1994年10月,建成栗江鎮有線電視台,後於2005年改稱栗江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4100戶,入戶率36.5%。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栗江鎮有學校體育場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栗江鎮擁有各級醫療機構3個,門診部(所)2個;有床位103張,每萬人擁有病床7張;固定資產總值77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7名,其中執業醫師26人,執業助理醫師27人,註冊護士1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48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率94%。

社會保障

2011年,栗江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6戶,人數495人,支出8.9萬元,月人均130元;醫療救助4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0人次,共支出4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96戶,人數1916人,支出14.5萬元,月人均8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萬元。社會福利費60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43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3個。社會服務設施5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3個,社區服務站5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萬元,使5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50萬元,基金支出合計300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栗江鎮有郵政局2處,代辦所14處,報紙、雜誌共計期發行8.78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200戶;行動電話用戶1200戶,網際網路用戶470戶。

基礎設施

栗江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有栗江、隆市、石灘、檀市四個小集鎮,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村村通公路,已有二十餘村通村公路已硬化,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所有通村公路硬化已為期不遠。栗江鎮建有自來水三座。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有線電視等現代設施都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民心工程

栗江鎮
栗江鎮
為進一步提升古鎮形象,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栗江鎮黨委、政府決定實施“名片”工程。栗江鎮機關辦公大樓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危樓”。為確保機關正常辦公,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通過公開招標對辦公大樓主體進行“穿衣戴帽”和橫樑加固。僅半個月,鎮機關辦公大樓就成了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還大力實施街道路燈亮化工程。通過多方募捐籌集現金6萬元,在栗近公路?栗江至近尾洲?中心街道東起衡南七中西至栗江中心醫院路段?長約1500平方米安裝安裝路燈150盞,結束了栗江鎮街道夜晚一片漆黑的歷史,極大地方便了過往行人和上早晚自習的學生。
栗江鎮
栗江鎮

旅遊王家祠堂


王氏宗祠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境內南部的栗江鎮,距縣城35千米。原名崇本堂,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重建,改名為“王氏宗祠”。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宗祠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和風格,部分構件系明代原物,其中48根石柱和石件上的雕刻、木構件上的彩繪豐富精美。正門用漢白玉製作了明永樂二十年衡州知府史中題寫的“衡陽第一家”浮雕。2011年,接待國內外遊客0.8萬人次,旅遊收入4萬元,比上年增加500%。

栗江橋

栗江橋,又名魯班橋,坐落在今栗江鎮駐地左側半公里處,系石砌雙拱橋,橋長34米,寬4米,高日米。橋邕建何年失考,相傳當地人們建造此橋時,多次垮塌,後來魯班裝扮成乞丐至此,自稱會架橋,並用筷子示範,教泥木工們如何架拱,不久,橋便建成。人們在橋南端的栗江街上建了一座魯班殿,以作祭祀。現橋右側尚存魯班坐的”石椅”和魯班用腳跟踹成的”仙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