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江鎮
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轄鎮
栗江鎮,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鎮,地處衡南縣西北部,東臨湘江,與常寧市隔河相望,東南與近尾洲鎮為鄰,西連硫市鎮,北與松江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0.1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栗江鎮戶籍人口有71588人。
1984年,撤社建鄉后,栗江區下轄栗江鄉;同年8月改為栗江鎮;檀市鄉、隆市鄉。1990年2月,改為鎮、蒸市鄉1994年8月,改為鎮、卿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檀市鄉、隆市鎮併入栗江鎮。截至2020年6月,栗江鎮下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
2011年,栗江鎮的財政總收入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4萬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營業稅76.9萬元,增值稅4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560元,比上年增長1.6%。 2018年,栗江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1949年10月,屬衡陽縣第一區。
1952年7月,屬衡南縣第十區。
1955年6月,改為栗江區。
1957年8月,成立栗江鄉。
1959年2月,成立栗江人民公社。
1961年7月,設立栗江區。
1984年,撤社建鄉后,栗江區下轄栗江鄉;同年8月改為栗江鎮;檀市鄉、隆市鄉。
1990年2月,改為鎮、蒸市鄉
1994年8月,改為鎮、卿雲鄉。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檀市鄉、隆市鎮併入栗江鎮。
栗江鎮地處衡南縣西北部,東臨湘江,與常寧市隔河相望,東南與近尾洲鎮為鄰,西連硫市鎮,北與松江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0.17平方千米。
栗江素有“魚米之鄉”、“油茶之鄉”的美譽,全鎮年產糧食3.8萬噸,湘江、栗水沿岸村民有江河網箱養魚習慣。長沖、藕塘沖等四處小一型水庫總水面800餘畝,常年蓄水1000萬立方,是大水面開發、規模養殖的場所,全鎮有油茶近1萬畝,是全縣重點油茶鄉鎮。水藕、荸薺、豆油、板栗、香菇為栗江五大名優特產。
栗江礦產資源豐富,煤、銅、錳、石灰石均有一定規模儲量。縣松柏煤礦、金雞嶺銅礦坐落境內。栗江山川秀美,名勝古迹甚多。享譽“楚南第一家”的明代古建築群“王家祠堂”(衡陽王氏祠堂)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整座建築設計精美,48根石柱支撐,雕樑畫棟,工藝精湛,碑牌匾額均為名人手跡,對於研究古代建築、雕刻、繪畫、書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現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基、楊梅兩峰均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海拔高200餘米,蜿蜒20餘公里,猶如一對孿生兄弟。
2011年末,栗江鎮有耕地面積5.4284萬畝。
1955年6月,栗江區,下轄栗江、檀市、隆市、蒸市、卿雲等5個人民公社。
2011年末,栗江鎮下轄43個行政村:打石、洞井、頃田、石灘、石龍、大泉、赤土、中和、上家、隆市、大漁、界牌、上伎、長沖、六合、檀市、紅星、柘田、四升、和鳳、白石、長坪、意志、東方紅、接龍、梅峰、青峰、五龍、林泉、青田、青林、田洲、栗江、余嶺、白洲、白面、新月、憩山、隴洲、西山、新橋、合力、里魚。
截至2020年6月,栗江鎮下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栗江村。
人和社區 | 紙糟社區 | 城基社區 | 石灘社區 | 石灘村 |
大泉村 | 赤土村 | 中和村 | 隆市村 | 界牌村 |
六合村 | 檀市村 | 柘田村 | 長坪村 | 東方紅村 |
接龍村 | 青峰村 | 林泉村 | 田洲村 | 栗江村 |
白洲村 | 新月村 | 憩山村 | 里魚村 | 余嶺村 |
西山村 |
2011年末,栗江鎮轄區總人口7021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784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佔52.8%,女性佔47.2%,漢族佔99.9%,土家族、苗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僅5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長率7.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6人。
2017年末,栗江鎮常住人口有45905人。
截至2018年末,栗江鎮戶籍人口有71588人。
綜述
2011年,栗江鎮的財政總收入568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4萬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營業稅76.9萬元,增值稅4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560元,比上年增長1.6%。
2018年,栗江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衡南縣栗江鎮柘田村(1張)
2011年,栗江鎮的農業總產值2.7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6.2%。2011年,生產糧食3.889萬噸,其中水稻3.612萬噸,大豆及其它0.277萬噸。2011年末,有林地面積7.9萬畝,其中油茶林4.9萬畝,是衡南縣的油茶基地,水果種植面積1.3萬畝。
栗江鎮的工業以化工、煤礦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2.8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7%;實現工業增加值0.6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6%。擁有工業企業94家,職工1985人。
2011年,栗江鎮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44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共有商業網點343個,從業人員628人;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0.1298億元。
2011年末,栗江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4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各項貸款餘額0.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
栗江鎮因栗水流經全鎮,沿河遍種栗樹而得名。
栗江橋,又名魯班橋,坐落在今栗江鎮駐地左側半公里處,系石砌雙拱橋,橋長34米,寬4米,高日米。橋邕建何年失考,相傳當地人們建造此橋時,多次垮塌,後來魯班裝扮成乞丐至此,自稱會架橋,並用筷子示範,教泥木工們如何架拱,不久,橋便建成。人們在橋南端的栗江街上建了一座魯班殿,以作祭祀。現橋右側尚存魯班坐的”石椅”和魯班用腳跟踹成的”仙人井”。
栗江存有八景,一說:“梅峰臘月花如霜,白面春濤魚似翔;龍祖潭波金鼓振,魯班殿閣紫煙香;西山古寺瀟湘雨,靜嶺石文湖廣帆;栗水迴環洲對出,商城宛在水中央。”另一說:“萬路嶺高眼界優,栗江環繞入湘流,虎頭石峻撥天聳(栗江話:貓頭岩),龍竹潭深似雨流(現電站一帶),仙問棲身楊柳鋪(現仙人寺和爐鋪街一帶),義賢濟濟白沙洲(現義賢嶺一帶),晨鐘暮鼓醒過客(現鐘山嶺),游敲輪迴急早修。”
栗江鎮
2011年,栗江鎮境內有衡桂高速公路穿鎮而過。
2011年末,栗江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1280人;小學13所,在校學生457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學生2124人。初中適齡人員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99.8%,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188萬元,比上年增長27%。
2011年末,栗江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43處,各類文化專業戶90戶,各類圖書室54個,藏書30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50人,1994年10月,建成栗江鎮有線電視台,後於2005年改稱栗江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4100戶,入戶率36.5%。
2011年末,栗江鎮有學校體育場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2011年末,栗江鎮擁有各級醫療機構3個,門診部(所)2個;有床位103張,每萬人擁有病床7張;固定資產總值77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7名,其中執業醫師26人,執業助理醫師27人,註冊護士1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48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率94%。
2011年,栗江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6戶,人數495人,支出8.9萬元,月人均130元;醫療救助4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0人次,共支出4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96戶,人數1916人,支出14.5萬元,月人均8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萬元。社會福利費60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43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3個。社會服務設施5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3個,社區服務站5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萬元,使5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50萬元,基金支出合計300萬元。
2011年末,栗江鎮有郵政局2處,代辦所14處,報紙、雜誌共計期發行8.78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200戶;行動電話用戶1200戶,網際網路用戶470戶。
栗江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有栗江、隆市、石灘、檀市四個小集鎮,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村村通公路,已有二十餘村通村公路已硬化,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所有通村公路硬化已為期不遠。栗江鎮建有自來水三座。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有線電視等現代設施都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栗江鎮
栗江鎮
王氏宗祠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境內南部的栗江鎮,距縣城35千米。原名崇本堂,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重建,改名為“王氏宗祠”。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宗祠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和風格,部分構件系明代原物,其中48根石柱和石件上的雕刻、木構件上的彩繪豐富精美。正門用漢白玉製作了明永樂二十年衡州知府史中題寫的“衡陽第一家”浮雕。2011年,接待國內外遊客0.8萬人次,旅遊收入4萬元,比上年增加500%。
栗江橋,又名魯班橋,坐落在今栗江鎮駐地左側半公里處,系石砌雙拱橋,橋長34米,寬4米,高日米。橋邕建何年失考,相傳當地人們建造此橋時,多次垮塌,後來魯班裝扮成乞丐至此,自稱會架橋,並用筷子示範,教泥木工們如何架拱,不久,橋便建成。人們在橋南端的栗江街上建了一座魯班殿,以作祭祀。現橋右側尚存魯班坐的”石椅”和魯班用腳跟踹成的”仙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