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糧法

休糧法

休糧法是通過有計劃地停止吃食物來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中國古代又稱辟穀、卻谷、去谷、絕谷、斷谷、絕粒、卻粒、卻糧、清腸等。

根據是否服藥,可分為服藥(休糧方)休糧與服氣休糧。

各家定義


休糧,謂停食穀物。亦稱卻谷、辟穀、去谷、絕谷、卻粒、絕粒。晉葛洪《抱朴子·仙藥》:“術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為米脯也。”《長生胎元神用經》:“夫休糧者,每至食時,漱口,存想上元兩條白氣從腦中出,大如布線,沿流項至背膂過,人於臍下氣海之中,漸漸聚氣如雞子大,一團香馥自然不飢,不得雜想,恐有忤亂。”唐賈島《山中道士》詩:頭髮梳千下,休糧帶瘦容。”
休糧,即辟穀。道教徒修鍊方法之一,即不食五穀,但食藥物。《抱朴子・論仙》:“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例)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
休糧法:
中華道家“休糧法”口訣曰:
千日功夫如不輟,身中漸得屍蟲滅。
重教充實三丹田,轉得堅牢百骨節。
只欲思惟斷食因,懶將品味以餐啜。
腹虛即咽下臍輪,元炁便將為休絕。
飽即寧心勤守中,飢來閉咽忘言說。
如斯勵力久成功,方信養生在秘訣。
豈並凡常服藥人,終朝修鍊無停歇。
營營藥力盡空成,矻矻忍飢守不徹。
爭似常服太和精,自可清靜容光悅。
如貪外類亂正炁,百疾臨身自虺劣。
此訣大意為:修鍊經過千日(三年)的功夫而不停止,身中逐漸除去三屍之蟲(三屍指人身不良之陰氣)。應當再教真炁充實於三丹田之中,可使周身百節骨骸堅牢久固。斷食(即避谷)的關鍵在於能夠做到心中無念,對於飲食品味便懶得餐啜。感到飢餓腹空之時,應當咽炁於臍輪(丹田),使元炁會聚,便可休糧絕粒。真炁充腹,應當寧靜身心,時時守中。感覺飢餓,便可閉息咽炁,而忘言人靜。如此勤勉用功,久久便可做到休糧絕粒,此時方才相信養生之道確有真正秘訣。豈為等同於平常僅以服藥代替食物之人,他們只知終朝苦修而沒有停歇,迷戀於藥物的力量其實盡都落空,勤勞不懈地忍著飢餓可是終究不能徹底守住。怎如常服太和之精炁,即可做到心中清靜而且面容喜悅光澤。如果貪圖外部藥物的力量,只會擾亂自身正元之炁,最後百病臨身而毀掉自己。

歷史沿革


我國最早記錄不食五穀的文獻是《山海經》(戰國時期-秦漢初):“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心如淵泉,形如處女。”《莊子·逍遙遊》也記載了這個故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西漢·《淮南子·人間訓》記述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
休糧一詞最早見於葛洪《抱朴子·內篇》:“俱以斷谷不及術,術餌令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不及黃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與老小休糧,人不能別之,謂為米脯也。”“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該書還用辟穀、斷谷、絕谷來描述不食五穀,如:“或曰:‘敢問斷穀人可以長生乎?凡有幾法,何者最善與?’抱朴子答曰:‘斷穀人止可息餚糧之費,不能獨令人長生也。問諸曾斷谷積久者雲,差少病痛,勝於食谷時……’”“本性飲酒不多,昔在銅山中,絕谷二年許,飲酒數斗不醉。以此推之,是為不食更令人耐毒,耐毒則是難病之候也。”
中國古代關於休糧、辟穀、斷谷、絕谷的文獻眾多,留下了很多寶貴資料,值得深入挖掘。
古希臘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記載了“禁食”,如:“無論飽食或禁食,超過自然一步即非好事”,“老年人最耐禁食,中青年往往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