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於1956年建系,其前身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是本校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8年7月更名學院。學院下設有民族史教研室、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和民族史研究所、滿學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學院建有教育部“985工程”二期“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歷史與地理研究中心”,承擔“211工程”三期“中國少數民族歷史與宗教重點項目”,本科歷史學基地班專業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院歷史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1952年,原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歷史系、社會學系撤消,三校的專家學者彙集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1956年,翁獨建、傅樂煥、王鍾翰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潘光旦等著名學者共同創建了歷史系。2008年7月,歷史系更名為歷史文化學院。
改革開放以後,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科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層次也得到了較大提高。1981年,中國民族史、考古學獲得國務院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年,專門史(中國民族史)獲得博士學位授予點;1989年,中國民族史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確定為重點學科。1995年,歷史學專業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0年,獲得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博士授予點(屬民族學學科)。2005年,獲得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點。2007年,獲准建立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2008年,被批准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4年4月15日,接國家民委【2014】37號、39號文件通知,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博士一級學科”獲批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中國邊疆民族歷史與地理研究基地”獲批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歷史文化學院學科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目前,歷史文化學院擁有一個博士一級重點學科(國家民委);一個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一個國家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三個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專門史(國家民委)、中國近現代史(北京市)、中國少數民族史(民族學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覆蓋下的重點學科);學位點設置有:中國史博士一級學科、世界史碩士一級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二級學科。
自建系以來,我院相繼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幹部、專家學者,為中央民族大學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學科力量


歷史文化學院是中央民族大學“211工程項目”和“985工程項目”重點建設單位,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層次的,完整的辦學體系。
歷史文化學院在滿文清史、蒙元史、遼金史、藏族史、南方民族史、民族關係史和中華民族形成史等領域的學術研究,經過多年積累,已經頗具特色,且成果豐碩,其中中國民族史專業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王鍾翰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史》榮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達力扎布教授的《漠南蒙古歷史初探》一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目前,歷史文化學院擁有1個本科歷史學專業,9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學科專業門類涵蓋了史學領域的主要方向,其中專門史、中國民族史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是學院的特色專業。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員工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講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9人。嚴謹的學術氣氛和傳統,保證了教學和科研的高質量,本科歷史學基地班專業學生每年都有若干名免試推薦進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重點大學深造,保研率平均達到40%以上。

機構設置


一、行政機構
院長:蒼銘
院黨總支書記:周杰晶
副院長:彭勇 章毅君
院辦公室(黨總支辦公室):唐莉
本科教學與科研管理辦公室:孫超
學生工作辦公室:趙逸妍、范鈺婧
研究生管理辦公室:盛肖霞
圖書資料室:段陽萍
二、教研室
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主任:彭勇
教員:李鴻賓、楊楠、雷虹霽、蒙曼、黃義軍、蔣愛花、曹流
中國近現代教研室
主任:張晨怡
教員:高翠蓮、徐永志、彭武麟、崔岷、陳鵬
中國民族史教研室
主任:丁慧倩
教員:達力扎布、陳楠、尚衍斌、奇文瑛、蒼銘、趙令志、鍾焓、趙桅
世界史教研室
主任:張華
教員:章毅君、崔麗娜、王遙
三、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名單
1.博士導師組長
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點):陳楠
專門史(博士點):達力扎布
中國古代史(博士點):李鴻賓
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高翠蓮
2.碩士導師組長
中國少數民族史:蒼銘
專門史:鍾焓
中國近現代史:彭武麟
中國古代史:蒙曼
歷史文獻學:尚衍斌
世界史:崔麗娜
歷史地理學:奇文瑛

知名系友


費孝通
費孝通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師從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人類學系,1938年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獲博士學位。 1938年夏回到中國,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1952年起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1956年起兼任歷史系教授。歷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顧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城鄉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並在這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曾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1980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英國皇家人類學會1981年度赫胥黎獎章;1982年被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聘為榮譽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1989年被香港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93年被授予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著有《內地農村》、《江村經濟》、《祿村農田》、《初訪美國》、《生育制度》、《鄉土中國》、《鄉土重建》、《花籃瑤社會組織》、《從事社會學五十年》、《小城鎮四記》、《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皇權與紳權》等書。譯著有《世界史》(上、中、下)、《六次危機》、《世界史綱》、《文化論》、《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吳文藻
吳文藻
吳文藻(1901—1985)江蘇江陰人。1917年考入清華高等學堂,1923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達特默思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社會學和人類學,1928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在燕京大學任教,先後任社會學系主任及文學院院長。1939年在雲南大學創建社會學系並任系主任。1941年任國民黨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參事,專門研究邊疆民族、宗教和教育問題。1946年,赴日本任中國駐日代表團政治組組長併兼任盟國對日委員會中國代表顧問。1951年返回祖國,於1953年起在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任教,1956年歷史系建系時,成為本系第一批教學與研究骨幹。兼任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中國社會學學會顧問、中國人類學學會顧問及中國世界民族學學會顧問等職。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務委員。198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曾任《社會學叢刊》、《社會學界》等刊物主編。
吳先生一生著述豐富,主要著作有:《現代法國社會學》、《德國傳統社會學論》、《邊政學發凡》、《社會制度的性質與範圍》、《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狀》、《現代社區研究的意義和功能》、《中國社區研究的西洋影響與國內近況》、《社區的意義與社區研究的近今趨勢》、《社會科學與社會政治》、《中國少數民族情況》、《英國功能學派人類學方法》、《見於英國輿論與行動中的中國鴉片問題》、《文化表格說明》、《戰後西方民族學的變化》等。積極倡導社會學和民族學中國化,並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國社會學、民族學奠基人之一。除此之外,他有關世界史和中國邊界史地研究的譯著甚多:如與謝冰心以及費孝通、鄺平章等8人,共同翻譯校訂的尼克松《六次危機》的下半部分以及與海斯·穆恩、韋蘭合著的《世界史》,另外他還合譯了英國大文豪韋爾斯著的《世界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