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地棗的結果 展開

地棗

蒺藜科白刺屬植物

“地棗”學名叫白刺,徠屬蒺藜科白刺屬,落葉小灌木,枝條一般叢狀匍匐生長,雨季枝條易觸地萌根形成新的植株,株高30~50cm,多分枝,少部分枝直立,樹皮淡黃色,小枝灰白色,尖端刺狀,枝條無刺或少刺。白刺的適應性極強,耐旱、喜鹽鹼、抗寒、抗風、耐高溫、耐瘠薄,為荒漠地區及荒漠平原典型植物,是我國寒溫、溫和氣候區的鹽漬土指示植物。種仁形似胡麻,含油量很高。葉、嫩枝可作牲畜飼料。一般分佈於西北沙漠地區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生長。

形態特徵


地棗
地棗
灌木。高1—2m。多分枝,平卧,先端刺針狀。葉通常2—3片簇生,寬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8-25mm,寬6—8mm,先端鈍圓或平截,全緣。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較稠密,萼片5,綠色,花瓣5,白色,雄蕊10—15,子房3室。核果卵形或橢圓形,熟時深紅色,長8—12mm,直徑8—9mm,果核窄卵形,長5—6mm,先端短漸尖(圖135)。與本種相近的有2種:小果白刺(N.sibirica Pall.)果較小,果徑6—8mm;核長4—5mm;嫩枝上葉4—6片簇生。大白刺(N.roborowskii Kom.)果徑8—15mm,核長8—10mm;嫩枝葉2—3片簇生。
地棗為具肉質葉的灌木,枝葉十分茂密,可攔阻並積聚風沙和枯枝葉。喜沙埋,埋后枝節生出不定根,逐漸形成丘狀沙堆。堆大小不一,一般以高l-1.5m左右者為多,高者可達2—3m乃至5m左右。枝條高度一般僅20—50cm。
地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萌發,5月份始花。此時枝、葉還在繼續生長,7月中核果成熟時,當年營養枝迅速增長,葉也漸增,雨季來臨時,由不定根處再發生新枝條,到8月底生長穩定,核果脫落,生物量也最高。9-10月逐漸枯萎,開始落葉,生物量漸減。地棗根系非常發達,既有深入土壤的軸根,又有向水平方向發展的細長側根。
地棗屬多漿旱生植物,具有很強的耐旱特性,與中生植物相比,無論在水分生理指標上,還是在形態結構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地棗有較低的葉水勢和蒸騰強度,較高的束縛水,有較厚的角質層,較低的面/體比和氣孔面積,較少的氣孔數和表皮毛數。地棗對大氣乾旱和高溫雖有很強的耐性,但它仍需地下潛水補給水分,用龐大根系吸取土壤水分,故也有人稱宣是“潛水旱生”植物。
地棗的分佈限於荒漠草原及荒漠,生於沙漠邊緣、湖盆低地,河流階地的微鹽漬化沙地和堆積風積沙的龜裂土上。還進入乾草原區。其生存的土壤包括半固定風沙土,草甸型沙土,結皮鹽土以及山前的棕鈣土等,土壤含鹽量0.119—0.228%。

生長環境


地棗
地棗
地棗為旱生型陽性植物,不耐庇蔭、不耐水濕積澇。自然生長於鹽漬化坡埂高地和泥質海岸灘壟光板裸地地棗(3張)上,耐鹽性能極強。多生長在乾燥、多風、鹽鹼重、土壤貧瘠、植物稀疏的嚴酷環境中,往往自成群落,伴生植物較少,在土壤含鹽量1.2%以上的地方偶見有鹽地鹼蓬、翅鹼蓬、檉柳、中華補血草等混生。

分佈範圍


地棗分佈於我國的西北沙漠地區及華北、東北沿海地區,張家口壩上、天津、滄州、壽光、東營等地都有野生,主要有白刺(Nitraria schoberi L.)和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兩種。

主要價值


地棗
地棗
地棗是沙漠和鹽鹼地區重要的耐鹽固沙地典型的荒漠植物。它們耐鹽鹼、耐沙埋;它們積聚流沙和枯枝落葉而固定的沙丘人們稱之為地棗包。它用全身的枝條護壓著沙丘,它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後,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
它的枝條白白的,長著一簇一簇肉嘟嘟鮮嫩可愛的小葉片。這些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本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好的飼料,它的花小,5個白色的小花瓣。許多小花組成蠍尾狀聚傘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結的果肉質多汁,裡面含一粒種子,可稱為漿果狀核果,熟時暗紅色,汁液豐富。地棗果實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釀酒和制醋;果核還可榨油。
飼用價值
駱駝基本終年採食,尤以夏,秋季樂食其嫩枝,冬春採食較差,羊也可採食其嫩枝葉,馬和牛一般不吃。它的果實為駝羊所食,鮮果或乾果均為豬所食。寄生於地棗根上的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曬乾磨粉也可做牲畜的補飼飼料。地棗草地是我國荒漠區最重要的草地類型之一,對該區畜牧業的飼料平衡有重要作用。它的產草量視土壤水分條件和沙子流動程度,變化較大。地棗是一種中等或中低等的飼用植物。白刺及小果白刺果實可藥用,味甘酸,性溫,功能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地棗和大地棗果實可做飲料。

生長繁殖


地棗為鄉土樹種,野生資源存量不多,一般無大規模人工育苗。經實踐證明,地棗的育苗技術是比較容易的,常用的有實生繁殖和扦插育苗,條件允許時還可採用容器育苗和組培育苗。
當地棗種子進入成熟期,黑色果實表面開始失去光澤甚至有點皺縮時,即可進行採種,種子採回后應充分晾乾,除去雜質,裝袋放置在通風乾燥處備用;也可在採集果實后,放在篩子里加水搓揉,濾去果汁和果皮,晾乾種子備用。據測定,當年新採集的種子發芽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種子進入休眠,必須進行催芽處理,可以進行冬季沙藏或播種前溫水浸種進行催芽,經冬季沙藏的地棗種子發芽率可達70%以上。
播種期以4月上、中旬為宜,提前播種易導致發芽率和產苗量下降。一般多採用大田條播,開溝寬8~10cm,溝距30cm,覆土深度以2cm為宜,畝播種量15~20kg,從播種到出苗時間較長,需25天以上,播種覆土后要輕輕鎮壓一次,便於接上底墒。
扦插繁殖
地棗的匍匐莖貼地生長,在接觸地面的地方生出萌櫱根,剪離母株可培養成獨立植株。大量繁殖地棗幼苗可以採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在每年的春季5月中旬,剪取上年生的地棗健壯枝條,剪成15cm長的小莖段,扦插於沙池中,一個月左右便可生出新根,成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年即可出圃。也可在雨季,截取15~20cm長的帶根枝條,直接栽種。

栽培技術


徠滄州沿海地區鹽鹼程度高,降水少,降水集中於7、8月份。白地棗是鄉土樹種,在滄州有野生分佈,地棗耐鹽鹼、耐乾旱、耐瘠薄的特點適宜這樣的生態條件。地棗適應性強,栽培管理粗放,極耐鹽鹼,可在土壤含鹽量高於2%的地段生長。地棗根系發達,主根明顯,沙漠地區可深達10m以上;側根(萌櫱根)可多達幾十條,水平分佈一般是灌幅的4倍以上,覆蓋能力極強,是抗鹽鹼的優良地被植物,適宜公路、堤壩、鐵路等邊坡防護。
瀕臨渤海灣的307國道黃驊港口段的公路邊坡栽植,栽植地段土壤的含鹽量高達1.2~1.5%(春季測試的數據),地棗的成活率高達90%以上,生長旺盛。採取了兩種栽植方法,一種是春季栽植,種植時選用1~2年生裸根苗,0.5m×0.5m的株行距,種植穴直徑40cm,每穴栽一株或兩株,種植穴不作換土改良,灌溉用水選用當地的地下水,不需遠調淡水,枝條當年可延伸0.5m以上;另一種方法是雨季栽植,選取帶萌櫱根的健壯枝條,截成15~20cm的小莖段,保證每段都有萌櫱根,0.5m×0.5m的株行距,種植穴直徑20cm,每穴栽一株或兩株,種植穴不作換土改良,灌溉用水選用當地的地下水,不需遠調淡水,這種方法比春季栽植成活率略高,而且成本低,但當年覆蓋效果不如春季栽植。枝條在第二年即可生出萌櫱根,整個邊坡可完全覆蓋,固土護坡能力極強。
隨著地棗的生長,根系的分佈越來越深,能增加深層土壤的容隙度和有機質含量,因此地棗還具有較強的降鹽改土效果。在重鹽鹼地區進行綠化時,可以種植地棗作為先鋒樹種,等到表層土壤含鹽量明顯下降時,再種植其他喬灌木
地棗除用於護坡,還可以栽植於公路及城市道路綠化帶、分隔帶,也可以孤植於草地中或成片栽植作為花境,有的品種還可以用作綠籬。如果修剪得當,管理及時,還可以用白刺代替草坪,用於濱海鹽漬土地區的城市園林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