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頂

中國歷史遺跡

東台頂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位於山西省台懷鎮以東10公里,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開放時間為【夏季】8:00-6:30【春秋】8:00-6:00【冬季】8:00-5:00。《清涼山志》載:“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這就是東台望海峰之名的由來。望海寺,是東台頂上的寺廟。《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3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

建設背景


正殿文殊菩薩之一。東西配殿各為三間石窯洞,內供石雕文殊像。1998年,東台頂又新增銅鑄聰明文殊像1尊,銅像通高2米,金碧輝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在籌建蓮花殿1座,不久望海寺將會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來客。笠子塔是東台一大聖跡,位於東台北麓500米處。《清涼山志》載:“宋宣和間,代牧趙康弼同慈化大師異人入那羅延窟,留笠子,建塔藏之”,故名。該塔通青石砌築,高約5米。塔基平面呈方形,石質束腰須彌座承托著瓮形塔身,塔身上又置一圓形基台剎座,其上又是十三級相輪剎身,此塔原來的華蓋及塔剎座,其上又是十三級相輪剎身,此塔原來的華蓋及塔已毀,只留下了剎桿,但從此塔現有的形制來看,應為一座覆缽式的喇嘛塔。另外,在望海寺東南,還有一座現代新建的高僧墓塔。此塔塔基平面呈方形,青磚砌築。塔座為一四角束腰須彌座,座上有用五層青磚砌築的方形平台,平台經疊澀內收而成,美觀大方。平台之上即為壇形覆缽塔身,塔身下部有覆蓮瓣裝飾。墓塔正面設一方形小龕,龕內嵌築石刻塔銘,上刻塔主法諱及題字。塔身的最上方置一方形剎基,其上又為仰蓮剎座,承托著十三天剎身和寶蓋,寶珠等剎頂。該塔通身青磚砌築,高6米,也是一座覆缽式塔。台頂原建望海樓一座,高16米,3層5間,四面有露明柱16根。此樓是專為遊客和善男信女們觀日出而建築的,后被毀。198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望海寺本如住持於原址重建望海樓。此樓巍然壯麗,極為壯觀。登上望海樓,極目遠望,近可及河北阜平,遠能望見山東渤海,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登上東台頂,極目到海瀛。
東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的僧俗登山朝日。宋代丞相張商英,迢迢雲水陟峰巒,漸覺天低宇宙寬。東北分明觀大海。西南咫尺望長安,圓光化現珠千顆。旭日初升火一團,風雨每從岩下起。那羅洞里有龍蟠。每當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沉在一片雲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