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是李維禎纂修的明崇禎二年(1629年)刻本,共三十卷。
2017年12月,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宣紙影印、手工線裝的明代嘉靖版《山西通志》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上任之後,維禎覺得自嘉靖志以後,山西又有50年未修志書,於是他便“敦請耆儒纂修山西通志,親加考核”。大約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脫稿后,他便調升南京禮部尚書,志書未梓。時隔十餘年後,由新任山西巡撫祝徽於崇禎二年(1629)作序並付梓,記事止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後世對該志的著錄多有失誤:《中國地方史志叢刊》1982年第6期《日本現存中國宋明兩代地方志草目》中,寫作“祝徽纂修”;《上海圖書館地方志目錄》中,著錄“萬曆三十年修”,顯然是錯誤的。
萬曆《山西通志》計三十卷,分目二十。篇目為:卷一,圖考;卷二,建置沿革(附疆域);卷三,星野;卷四至五,山川(附渠堰、橋樑);卷六,風俗;卷七,物產;卷八,田賦(附鹽政);卷九,戶口;卷十,祠祀;卷十一,封建;卷十二,職官(附公署);卷十三,學校(附學院);卷十四,古迹(附陵墓);卷十五,帝王(附聖母、聖后、聖臣);卷十六至十七,名宦;卷十八至二十,人物(附忠孝、義俠、僑寓、列女);卷二十一至二十三,選舉(附薦辟);卷二十四,武備上(附形勢、邊關、城池、屯田、馬政);卷二十五,武備下(附將士、邊事);卷二十六至二十七,雜誌;卷二十八至三十,藝文。全書約110萬字。
是志卷一圖考,有山西省會、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安府、澤州府、汾州府、遼州、沁州凡九幅。志文各自先敘省,再敘府,旁及所領縣。是志如同成化、嘉靖二志一樣,對軍事防衛仍予特別重視。明朝政府在成化至嘉靖年間多次修長城,僅山西境內就修築了長達910里的“邊牆”,是志作了較為具體的反映。
萬曆志是成化本和嘉靖本的續志,在篇目編排上,三部志書大體一致,是志的主要特點,是對地理形勢比以前二志有了更具體的記載,而且許多記錄都為清初顧炎武編纂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所採擇。如該志卷二十四·武備上載:“寧武關,堡凡十二,東為大河、為陽防、為朔寧;北為神池、為大水口、為利民;西北為黃花嶺、為土棚、為義井;西為寧文、為二馬營;西南為西鎮。而寧文又實與寧武相為犄角,以扼山西之險。”再如“偏頭關,堡凡十有八,關以東為馬站、為八柳樹、為老營;東北為小營、為水泉;北為峙?、為滑石澗;西為樺林、為樓子營、為羅圈、為楊冕、為唐家會、為五花營、為得馬、為灰溝;南為永興;東南為八角、為長林”等,都被顧炎武所特別珍視。是志對這些土堡的配置也有詳細的反映,謂“土堡,依山據險而為之……官有廨宇,士有營舍,而倉鯪草場咸備焉。……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每堡擇才力者為堡長,次者為隊長。堡長得以制隊長,隊長得以制伍眾。每伍十一名為一隊,每隊奇正各半。一方有急,則三方應援。多造火銃、飛炮、佛朗機之類分給堡塞”。這樣的記述不可謂不詳密。可見萬曆志的資料性是很強的,因而康熙《山西通志》對該志給予高度評價,贊曰“信書”。
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國內僅山西省博物館藏有完本。北京圖書館藏有殘卷,並有抄配和膠捲。山西省史志研究院藏有原版複印件和膠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