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日本海軍1930年代中期研製的遠距離岸基轟炸機,1930年代日本海軍策劃日後對英美開戰的構想,日本海軍認為,海軍必需有一種遠距離的岸基大型轟炸機,在開戰時可以直飛敵人後方縱深重要基地,利用魚雷與炸彈攻擊對方艦艇,港口,工廠,機場等重要設施,力爭在雙方主力決戰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敵人的實力,使自己的主力艦隊可以在決戰中,順利的擊敗已經被嚴重削弱的敵人。

歷史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於是在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里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並且具有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還並不發達,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動機多數靠進口或仿製,而且國外發達國家也沒有研製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多數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里,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製造工業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

研製


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並且採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G3M的試飛成功標誌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N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N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製造的,一些國家的報紙還發表過報道,認為G3N裝的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發動機,後來乾脆推測G3N與更早時期的日本飛機一樣,是由日本雇傭的歐洲飛機設計師幫日本人設計的,差點沒把日本人氣死。

應用


G3N在1936年正式被海軍訂購,海軍稱其為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該機的總設計師是本庄季郎,此外還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彥,尾田弘治,福永說二,高橋己治郎等日本著名航空設計人員參與設計,96式中型攻擊機的航程非常大,可以說是當時航程最遠的轟炸機,為了滿足發揮這種轟炸機的訓練需要,日本海軍特地為96式陸上中攻修建了鹿屋與木更津2個航空基地,訓練結束后被部署到了台灣,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上中攻可以威脅新加坡,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菲律賓,法屬印度支那等廣大區域。

作戰能力


1937年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開始投入實戰,大肆轟炸中國內陸,但也並非沒有損失代價,1937年8月14日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首次作戰,從台灣起飛對杭州筧橋空軍基地和安徽廣德基地進行轟炸,在杭州灣上空遭遇中國空軍第四大隊的27架霍克-3戰鬥機攔截,被擊落3架,另有3架被嚴重擊傷。戰爭中96式中攻作為日本海軍侵華轟炸機的主力,除對前線抗日國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外還對南京,南昌,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進行長期轟炸,造成中國軍民死傷慘重,至於所造成的物資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恐怕是當時中國軍民最痛恨的日軍飛機。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96式陸攻又充當了日軍攻南洋的急先鋒,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攻猛烈轟炸了菲律賓,馬來亞地區地面目標,從法屬印度支那起飛的96式陸攻在馬來地區用魚雷擊沉了英國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當時由於英軍見慣了英軍慢吞吞的雙翼魚雷攻擊機,突見到單翼的96式陸攻撲來,感覺簡直是風馳電摯,頓時慌了手腳,結果被96陸攻輕易擊沉了2艘主力艦,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96陸攻發揮了重大作用,對英軍,美軍,荷軍都造成了重大損失,戰爭中期由於有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的1式陸上攻擊機接替,96式陸攻就退出了第1線改裝以後充當海上反潛巡邏機,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飛機資料


(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11型[G3M2A])
翼面積:75.00m2
自重:4,770kg
最大重量:7,642kg
最大航速:350km/h
續航距離:4,000km
上升限度:7,500m
螺旋槳:3葉定速螺旋槳
發動機:標稱790馬力三菱[金星]3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2
乘員:7名
武裝:7.7mm旋迴機槍×3航空魚雷×1或航空炸彈800kg
總生產數:1048架

主要型號


11型(G3M2A):最初生產型。安裝[金星]3型(標稱790馬力)發動機
21型(G3M2B):安裝[金星]41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
22型(G3M2C):修改了後方機槍塔,機體2側追加了機槍射擊艙
23型(G3M3):最後生產型。安裝[金星]51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

實戰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8月14日,日軍駐台灣的鹿屋航空隊派出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去轟炸中國空軍的筧橋空軍基地,但慘被以高志航為首的霍克三機隊迎頭痛擊,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被擊落3架,傷1架,而中國空軍在空戰中無任何損失。被擊傷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後來在日本公開展示,每個彈孔都插上一枝箭,以作為日本海軍飛行員在中國奮戰的宣傳。
8月21日,日本海軍參謀大瀧西次郎乘坐木更津航空隊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去中國戰場視察,當日有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去轟炸揚州,在中途已遇上中國空軍戰機,有3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當場被擊落,大瀧西次郎乘坐的那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一直被中國飛行員董明德駕駛的霍克三追著打,被打成滿身子彈孔后在濟州島降落。
9月19日,大批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轟炸南京,中國空軍飛行員劉粹剛又在南京市民面前擊落了一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9月27日,九六式陸上攻擊機進犯華南,企圖炸毀粵漢鐵路但被陳瑞鈿駕駛的霍克II擊落了一架,1938年6月16日,9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再次空襲華南但也被陳瑞鈿駕駛的格鬥士戰鬥機擊落兩架,此外,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也曾轟炸武漢和重慶等中國城市,由於為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護航的九六式艦載戰鬥機航程不足,要深入中國內陸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因此被中國空軍擊落,戰損超過百份之十,這令日本海軍要三菱研製零式戰鬥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仍從台灣等日軍佔領區起飛去轟炸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地,之後漸被一式陸上攻擊機取代。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開始不久,日本帝國海軍收到由菲利普海軍少將率領的一隊由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以及4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遠東艦隊已從新加坡出發,北上要對付日本登陸部隊,12月10日,這隊英國艦隊被日本偵察機發現,下午1時,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到達並向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投下炸彈,一枚炸彈命中令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受輕傷,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的防空炮火也打傷了兩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10分鐘后,又有1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到達分別向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投下魚雷,兩艦在水上不停迴避,最終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被炸中兩枚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被炸中一枚,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雖然擊落了一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但它被魚雷炸斷了螺旋槳軸,艦底被撕開了一個大洞,海水不停湧入,兩艦也已受到受創,失去航行能力,之後又有6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向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投魚雷,其中4枚命中,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終於在下午約2時20分被擊沉,與此同時,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也被5枚由一式陸攻投下的魚雷命中和兩枚由九六式投下的炸彈炸中艦尾,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也在下午約2時50分被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