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斜川

晉宋陶淵明詩作

《游斜川》是晉宋時期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在讚美斜川一帶自然風光的同時,抒發了詩人晚年苦悶的心境。其中雖然流露出及時行樂的消極不滿情緒,但詩人那種孤高不群、堅貞挺拔的情操,卻卓然可見。此詩的序文是一篇精美的山水遊記,言情並茂,充滿詩情畫意,與詩歌交相輝映,自然渾成。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詩真實記錄了作者剛入半百之年的一時心態。
詩開頭四句寫出遊的緣由。張衡《思玄賦》說:“開歲發春。”隨著新歲來臨,詩人已進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從)。古人說:“人上壽百歲。”(《莊子·盜跖》)由此常引出人們“生年不滿百”的慨嘆。進入五十,正如日已過午,歲已入秋,是極足警動人心的。孔融就曾說過:“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論盛孝章書》)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現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驚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離開回歸空無、生命休止的時候也不很遠,(《淮南子·精神訓》:“死,歸也。”《說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動中懷”了。於是,在初五那天景氣和美的良辰,他作了這次出遊。
次節“氣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著筆。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侶們分佈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獻在眼前:近處是微流中的彩色魚兒在嬉遊,空谷中鳴叫著的鷗鳥在高飛。作者用較華採的筆墨著意寫出遊的、飛的都那樣自得,空中、水底無處不洋溢著生機,這其中自然也含著他的欣喜和嚮往。再放眼遠遠望去,湖水深廣,曾(通“層”)丘高聳,也構成佳境,令人神馳意遠。特別是這曾丘(指廬山邊上的鄣山),不僅使人聯想到崑崙靈山的峻潔(《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淮南子》說:“崑崙有曾城,九重,高萬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樹在其西”);而且它“旁無依接,獨秀中皋”(儘管它不如昆崙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顧矚四方,無可與比擬者,也足以對人們的人格修養有所啟示。序中說:“欣對不足,率共賦詩。”因為這曾丘的誘發,才給人間留下這好詩。
三節“提壺接賓侶”四句,寫出好景誘人,鄰里歡飲,使詩人不禁興起“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否”的感念。這是對人生、對美好事物——詩中所寫的風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無限熱愛、執著的人自然會產生的想法,作者把人們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樸素自然的語言真率地吐露了出來。
結尾四句,寫出酒至半酣,意適情遙的境界。古人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而作者卻以高昂的意氣唱出“忘彼千載憂”,他的人生觀是超脫的。他又說:“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這是本有曠達胸懷、又加以“中觴縱遙情”的作者所發出的對良辰、美景、佳侶、勝游的熱情讚歎,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頹廢之歌是迥然異趣的。

名家點評

當代文物鑒賞家、天津佛教協會原名譽會長龔望:敘事偉麗。“弱湍”、“閑谷”,造語奇。只句格則不免六朝口吻。(《陶淵明集評議》)

創作背景


辛丑是隆安五年(401年),這年陶淵明三十七歲。而根據逯欽立考證,辛丑應為“辛酉”,此詩當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歲次甲寅,作者年五十歲。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他和二三鄰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時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懷。因創作此詩。

作品影響


魯迅的遺墨中,有書贈“廣平吾友”的這首詩的手跡(見《魯迅詩稿》“附錄”),雖沒署寫時日,但應和他發表有關評陶的若干名論的時間相去不遠,是20世紀30年代初所寫的。魯迅書法流落民間甚少,於此可見他對此詩的喜愛;而從魯迅對此詩的喜愛、肯定態度這一端,亦足以窺見此詩對後世人們的影響。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一名潛(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劉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宜豐人)。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卒於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