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1條詞條名為白石村的結果 展開

白石村

浙江省臨海市白石村

白石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北面,距城區13公里,屬大田鎮。轄白石、里木杓、海旺、響石岩、白石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白石,聚落在短株山南麓、金雞山東面。臨海至蘭橋公路經村西而過,離省道杭溫公路僅2公里,交通方便。1992年,有539戶,1899人,耕地面積1100畝,山林面積5518畝。村民60%姓王。並有林、錢、孫、陳、鄭等20多個姓氏。是浙江省林業先進村。

正文


白石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北面,距城區13公里,屬大田鎮。轄白石、里木杓、海旺、響石岩、白石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白石,聚落在短株山南麓、金雞山東面。臨海至蘭橋公路經村西而過,離省道杭溫公路僅2公里,交通方便。1992年,有539戶,1899人,耕地面積1100畝,山林面積5518畝。村民60%姓王。並有林、錢、孫、陳、鄭等20多個姓氏。是浙江省林業先進村。

基本信息


(圖)白石村村貌
(圖)白石村村貌
白石村1949年前山荒水惡,土地貧瘠,當地有一首歌謠:有囡難嫁白石嶴,腳踏石子兩頭翹,柴株當棉襖,番薯吃肚飽,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50年代,投入大量勞力修築水壩,建起10多處山塘。1958-1962年,建起蓄水15萬立方米的海旺水庫和蓄水3萬立方米的大坦水庫,提高了抗旱能力。60-70年代初,發展畜牧業,平整土地300多畝;修築6條長6000多米的機耕路,築防洪崗2000多米,糧食畝產從原300-400斤,提高到1千多斤。70年代中期從單一糧食生產轉向抓林業發展。1974年上半年,臨海縣林業局幹部陳肇基進駐白石村,根據白石人均6分耕地、3畝山林的現狀,同村黨支部研究,制訂綠化荒山,建造杉木林的規劃,在村黨支部書記王宗安的帶領下,克服困難,發動村民投工、投肥、投錢,當年組織1000多人上山,每個勞力投放100多工,開山整地200多畝,1975年春種下杉木,辦起白石村林場,場內成立林科組,並建立速生豐產林、種子母樹林、引種試驗林基地。
從1975-1989年每年冬、春都堅持開山造林,共營造各種基地林1670畝,其中杉木林1450畝、竹林220畝,建立速生豐產林77畝。金雞山的15畝杉木,經1986年實測,平均樹高12.3米,胸徑15厘米,每畝蓄積量為18.63立方米(含間伐2.21立方米),年增長量1.43立方米,超過了全國杉木速生豐產的生長量指標。畝產值1.35萬元,年均收入1040元。同時,進行了毛竹種子育苗、烏桕三當(當年播種、當年稼接、當年栽種)育苗等10多項試驗,共引進繁育林木良種300多個,育苗350餘畝,為臨海市和全國各地提供優質苗木500多萬株。黨支部副書記、林科組長王秀林,在10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科學造林依據,撰寫了《苗木幼林物候期生產特性觀察》一書,計25萬餘字,1985年由臨海縣林業局編髮。1984年被評為省林業先進工作者,1986年獲林業部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陳肇基撰寫的《杉木短輪伐期栽培》獲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1990年獲全國綠化獎章。1984年實行山林責任制,村民又在自留山上開發營造杉木林530畝。至1992年共營造杉木林2000畝、外國松200畝、竹林220畝。並採取栽種、封山等辦法使5000多畝山地全部綠化,山上林木鬱鬱蔥蔥,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併產生了經濟效益。林業發展,抗旱能力提高了1個月,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92年產糧900噸,比1974年增長75%,人均產糧948斤。現有林木總蓄積量9500多立方米,比1974年增長了20倍,每戶平均有杉木17立方米。1986年對杉木開始間伐,近幾年進行間伐和皆伐杉木1200多立方米,經濟收入170餘萬元。1977、1982年兩次被評為浙江省林業先進集體,1988年評為臨海市科技先進單位。上海、江蘇和浙江各縣市先後組織前來白石村參觀林業發展和科學實驗的人員達300多批、2萬餘人。

經濟發展


(圖)領導考察
(圖)領導考察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石人利用山林發展的優勢,開始步入市場經濟。經營苗木是白石人的一大經濟收入。1974年村集體建立育苗基地15畝,苗木品種有杉木、泡桐、國外松及各種果苗、桑苗、花苗等。集體帶動個體戶育苗,至1992年全村有育苗專業戶100多戶,育苗基地40多畝,最高的戶年收入超萬元,少的也有1000-2000元,年經濟收入可達20多萬元,苗木除供應臨海市鄉村外,還遠銷上海、南京、福建和浙江的一些市縣,10多年累計銷出苗木1600多萬株,如國外松,比當地馬尾松生長量高出2-3倍,該樹種已推廣到臨海市各地(栽種面積達6000多畝)。
經營花卉,1981年村黨支部派支委孫文照到大坦山建立30畝實驗花圃。孫文照鑽研技術,苦心經營10多年,成為出名的花木技術員。種有五針松廣玉蘭、白玉蘭、茶花、含笑等200多種花木,1988年深山含笑一次銷售日本6000株。年收入達2萬多元。
此外,1979年利用山腳坡地種桔171畝,年產柑桔200多噸,年收入可達10萬多元。村辦企業自1981年開始發展,至1992年辦有鋸板廠、紙廠、水泥預製場、輪窯廠等7家,從業人員達204人,1992年產值達50多萬元。有繡花女300多人,繡花電動車26輛,年經濟收入60萬元。交通運輸業隨之發展,至1992年全村有汽車7輛、拖拉機8輛,年經濟收入20多萬元。
林業及企業的發展,使白石村經濟收入成倍增長,1992年經濟總收入達280萬元,比1974年增長10多倍。在經濟總收入中林業收入達80多萬元,佔30%。村民人均收入850元,比1974集體分配收入49元增長16倍。集體經濟1974年近萬元,1986-1992年收入在10-20萬元之間。有1600多畝杉木基地,價值600多萬元。集體固定資產32萬元。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1976年重整民用電線路,投資3萬元,重裝村民電燈,1981年,投資15萬元,新建小學校舍,還為村民支付教育基金6萬多元;1980年投資3萬多元,擴建白石大橋;投入勞力1.5萬工,建造7米寬,2公里長的村內公路,與臨蘭公路相接;為進一步發展農業,便利種植,投資2萬餘元,建造5座小橋及6條長6000多米的拖拉機路。近幾年村民建新房348間,其中三層樓131間、四層樓7間。電視機已普及,有摩托車12輛、錄像機13台,還有電冰箱、洗衣機等141台。村民高興地說:山上是銀行,田裡是糧倉,座座高樓起,家家電器響。

參考資料


浙江在線 http://www.zjonline.com.cn/gb/node2/node87411/node112244/node112301/node1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