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鄉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城北鄉

城北鄉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位於六安市區北郊,滬陝高速和壽春路連接東西,六安唯一景觀大道高速連接線(迎賓大道)和六壽路貫穿南北,滬陝高速出入六安城區的主幹道在我鄉境內,距離新橋國際機場30公里,是2009、2010年、2011年“六安市綜合實力排名20強鄉鎮”之一。全鄉地域面積72.8平方千米,人口32555人(2017)。

地理環境


城北鄉位於六安市市區北郊,屬於城鄉結合部,轄17個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全鄉地域面積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5萬畝,養殖面積5321畝,年末總人口40993人。
城北鄉位於六安市區北郊,距離市區5公里,是六安市的“北大門”,東有迎賓大道貫穿全鄉,南有連接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壽春路貫穿東西,西有省道六壽路貫穿南北,北有合六葉高速公路東西貫穿全境。老淠河、淠東乾渠和三源河流經全鄉。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和六安警官培訓中心也坐落於城北鄉。
城北鄉歷史文化淵源流長,民風淳樸。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於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即西古城遺址,位於該鄉城北村),劉邦於公元前204年封英布為淮南王,仍都於六。
鄉黨委、政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依託區位優勢,走“工業強鄉、農業富民”之路,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區、一線,四基地”的區域化布局。
“一區”,即東至縱一路,南至壽春路,西至正陽路,北至霍邱路的城北工業園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涉及5個行政村,園區一期建設面積805畝,規劃為科技、輕紡、機械加工、創業四個功能區,工業園區引進了項目11個,總投資達4億元。
“一線”,即以六壽路為主線的工業經濟產業帶。已形成以精細化工、機械鑄造、汽車配件、機械加工為主的四大產業體系和城北、十五里墩、廿鋪三大工業集聚群,以及以捷通達化工、長紅手拖、安利汽車配件等為代表的55家骨幹企業。
“四基地”,即千畝茭白蓮藕生產基地、沿淠灣區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萬畝淡水養殖漁業基地和萬畝優質糧油生產基地。
2008年市委、市政府評為“平安鄉鎮”,被區委、區政府授予“工業發展先進鄉(鎮)”、“農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招商引資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2008年財政收入完成1199.79萬元,其中國稅收入331.91萬元,地稅收入738.74萬元,非稅收入127.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87.61元。

人口數據


總人口37815
19251
18564
家庭戶戶數10089
家庭戶總人口(總)35589
家庭戶男18200
家庭戶女17389
0-14歲(總)9918
0-14歲男5387
0-14歲女4531
15-64歲(總)25376
15-64歲男12616
15-64歲女12760
65歲及以上(總)2521
65歲及以上男1248
65歲及以上女127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790

經濟概況


1、四個規模化農業基地:沿淠灣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淡水養殖漁業基地和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無公害水生蔬菜生產基地。
2、八個特色農業專業村:盛產甜糯玉米的城北村、盛產惠甘蔗的八里灘村和瓦屋台村、盛產茭白的東城村、盛產荸薺的新華村、盛產大青豆的謝灣村、盛產葡萄的立新村、盛產蓮藕的八里杠村、盛產馬鈴薯的王灣村。
五星現代農業示範區是現代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技產業園,是金安區城北鄉優質、豐富、多樣的農業產品綜合基地。
一、現代化的標準農田
五星現代農業示範區位於金安區城北鄉五星村。按照“立體開發、規模開發、特色開發、長效開發”的要求,示範區採取“龍頭企業+糧食專業協會+基地+農戶”的“一條龍”新經營模式,改造項目1萬畝,農業方面改良土壤1.0萬畝(其中平整土地0.5畝;②深耕土地0.5萬畝);新建機耕路24公里;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6台套;造林防護林0.3萬畝;其他林業措施0.1萬畝。上述舉措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標準化,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現代化的節水噴灌農業生產基地
示範區在現代化標準農田體系的基礎上,以現代科技手段和裝備,建立了小型蓄水工程開挖當家塘9口;修建排灌站3座;開挖疏浚渠道18.8公里;襯砌渠道12.5公里;各類機耕橋21座;節制涵閘19座;各類過路涵69座;各類放水涵325座;機電井87座;變電線路16公里;工程管護設施1處。改善了原本薄弱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成為了城北鄉首個頗具規模的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基地。
示範區優越的農業資源和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生產施肥、灌溉等環節全程機械化耕作,選用高科技含量的優良品種,耕作、灌溉、施肥和管理全程採取現代科技手段機械化操作,運用大棚設施科學調控作物生產小氣候,產品可即采即食,綠色、生態和環保,是我區最具現代農業特色的示範基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農村經濟組織建設,培育農民專業協會,搞好市場對接,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2010年技術培訓1000人;科技示範推廣5000畝;扶持村糧食合作協會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