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優勝劣汰機制

企業優勝劣汰機制

企業優勝劣汰機制是指根據經濟體制分析理論,計劃和市場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強調集中計劃,排斥市場關係,但中央計劃機關很難充分搜集不同社會成員的需求信息,憑主觀偏好安排社會再生產活動。

機制的理解


根據經濟體制分析理論,計劃和市場是人類社會經擠活動、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要對資源配置方式從計劃手段轉向以市場作為基礎性手段,就是要根據市場(當事人)所反映出來的供求關係(信息),自動作出行為調整,實現各自的利益目標。倘若說企業經營活動需要有嚴密科學的計劃安排的話,企業內部的計劃是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是制訂計劃的基礎。全社會經濟活動的協調是以各個不同企業的行為特點為依據的,宏觀經濟協調的對象是各單個企業所結成的市場美系。總之,市場與計劃的關係表現為市場是第一性的,計劃建築在市場的基礎之上。
對市場機制的內容可以作如下概括:
首先,經濟活動主體的獨立性,進入市場實現自身利益的行為發生機制;
其次,不同的主體在市場關係中展開各自經濟實力的比較,通過價格槓桿所展開的競爭機制;
再次,競爭對具有不同經濟實力、不同管理能力、不同應變能力的企業而言,將會產生不同的結局,市場競爭機制必然表現為優勝劣汰機制。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是現代經濟生活普遍的規律,所產生的“接力棒”效應,成為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對低效率者、對缺乏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者不加以淘汰,實際上也就不能激勵高效率者,因而,社會就不能進步。劣者、低效率者被淘汰,必然會帶來社會勞動時間的平均尺度的縮短,從而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發展了生產力。
從社會進步法則看,優勝劣汰可以說是永恆存在的。只是這種機制發揮作用的制度背景不同,其作用方式和社會主體對它的利用方式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對優劣的評價依據、尺度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顯然是不一樣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機制實際上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翻版;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逐,客觀上刺激了生產技術的進步。今天,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搞好國有經濟,使生產關係不斷完善。優勝劣汰機制圍繞法人財產權完全獨立的企業之間的競爭關係得以展開,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整體搞活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力的意義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機制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自覺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接受它的挑戰,並主動引進這種機制於企業經營。承認優勝劣汰機制的客觀性,企業就能在經營中確立起生存競爭的意識,感受到競爭氛圍帶來的外在壓力,從而不斷進取,挖掘既有的可控生產要素的創造潛力。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是政府行政機構的附屬物,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自然難以形成生存競爭的意識,難以樹立起危機感。因此,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以政企分開為前提條件的。對市場經擠規律認識得早。政企分開,企業在市場化實踐中就髓取得先發效應。
企業自覺接受、運用優勝劣汰機制,就能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市場競爭風雲莫鍘,機遇與挑戰並存,熟悉市場經濟的秉性,就能抓住機遇,回應挑戰,規避風險,從而保持企業的成長能力和經營活力,特別是對未來周期的駕馭能力。所謂未來周期包括企業生存環境的宏觀 濟周期、產品生命周期、技術變化周期等等。改革已經進人制度創新、整體推進的階段,結合對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機制的認識,我們需要有長期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培育企業的活力。由此提出對搞活企業、對企業素質新的要求。
傳統體制遺留下來的企業結構,要按市場化原刑加以評價並實現優化,這對提高企業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地說,包括對企業的資本結構(包括債務結構)、經營結構、市場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等方面的重組。當然企業運營的各種結構的優勝劣汰工作,需要一定的配套條件,才能奏效。

市場環境


明確優勝劣汰機制的意義,培育企業接受、運用優勝劣汰機制的能力,讓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還需創造相應的市場環境和配套條件。
首先,讓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真正獨立。這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致力解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資人與用資人是一種市場關係,包括政府(出資人)與企業(用資人)也一樣屬於市場關係,因此要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在此基礎上,企業的市場化運行,必然以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生存目標。
其次,企業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要素集合組成的,企業的優勝劣汰必然伴隨著勞動力的進出,因此,優勝劣汰機制的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有職工就業觀念的變化,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提高就業流動性的承受能力。
再次,優勝劣汰機制需要有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競爭所決定的優劣。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評價。
最後,企業的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需要有新型的企業家隊伍管理機制與之相配套,需要建立起企業家人力資本檔案和企業家人力資本破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