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轄鎮

仁和鎮位於南充市西充縣西北部,距西充縣城16公里,幅員面積30.1平方千米,轄21個行政村,160個社;屬省級試點小城鎮,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省屬蠶種場坐落仁和,近兩千學生的縣級初中和小學各一所,移動、聯通、小靈通全面開通;公路網路健全,四通八達。“火工之鄉”譽滿全國,“農民文化宮”名揚大西南,鎮內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先後湧現出全國勞模1人,國大代表2人,省、市黨代表各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仁和鎮常住人口為16413人。

2019年10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高坪區等7縣(市、區)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複:撤銷鳳和鄉雙江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仁和鎮管轄,仁和鎮人民政府駐正東街3號。

歷史沿革


原仁和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西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仁和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仁和聯保改為仁和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第四指導區。
1950年,屬金鳳區;同年7月,析置小陵鄉,屬青獅區(第四區)。
1952年,析置小燕鄉,屬佔山區。
1955年,小陵、小燕2鄉併入仁和鄉,屬仁和區(第五區)。
1955年,屬雙鳳區(五區)。
1958年,改為仁和公社
1967年,更名紅旗公社。
1981年,更名仁和公社。
1984年,由仁和公社改為仁和鄉。
1985年6月,由仁和鄉改為仁和鎮。
1992年9月,鳳和鄉併入。
1997年7月,鳳和鄉析出,屬雙鳳區。 
原鳳和鄉
清宣統元年(1909年),屬西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三區。
1950年7月,析雙鳳、仁和2鄉置鳳和鄉,屬青獅區。
1951年,屬第五區(雙鳳區)。
1958年,鳳和鄉併入雙鳳、仁和、東岱3公社。
1961年,置鳳和公社。
1966年,鳳和公社更名曙光公社。
1981年,更名鳳和公社。
1984年,由鳳和公社改為鳳和鄉,屬雙鳳區。
1992年9月,鳳和鄉併入仁和鎮。
1997年7月,仁和鎮析置鳳和鄉。 
原雙江鄉
民國四年(1915年),雙江鄉境域屬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雙江聯保,屬三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雙江聯保改為雙江鄉,屬第四指導區。
1950年,屬金鳳區;同年7月,屬青獅區。
1952年,屬仁和區。
1956年,雙江鄉劃歸雙鳳區。
1958年,雙江鄉改為雙江公社。
1967年,雙江公社更名紅光公社。
1981年,紅光公社更名雙江公社。
1984年,由雙江公社改為雙江鄉。 
撤併后
2019年10月,撤銷鳳和鄉和雙江鄉,劃歸仁和鎮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原仁和鎮下轄1個社區,白虎坪、千佛寺、聖泉山、百福寺、任家溝、蓮花台、仁義橋、小陵寺、高樓架、聯合、石塔嶺、何家溝、金子山、玉台山、彭家寺、大灣頭、燕子壩、小燕、金華山、檬子埡、馬鞍山21個行政村,下設5個居民小組、160個村民小組; 原鳳和鄉下轄太保山、石框埡、石門溝、石橋壩、蠶絲山、三角溝、榮坪、罐子溝、土地井、鵝背山、羅針地、蜞螞山、花脊嶺13個行政村,下設117個村民小組; 原雙江鄉下轄臨江、南陵寺、書房灣、馮家橋、福應宮、彌勒寺、白家井、馬龍、米丹9個行政村,下設93個行政村民組。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鎮下轄4個社區、14個行政村:大眾街社區、馬鞍山社區、雙江社區、鳳和社區、聖泉山村、百福寺村、蓮花台村、聯合村、金子山村、金華山村、蠶絲山村、鵝背山村、羅針地村、福應宮村、馬龍村、米丹村、丹桂埡村、萬年山村, 鎮人民政府駐正東街3號。

經濟


綜述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財政總收入548萬元,比2010年增長3.2%;人均財政收入279.9元,比2010年增長3.2%。 
截至2018年末,仁和鎮有工業企業3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個。 
截至2019年末,仁和鎮有工業企業4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7個。 

第一產業

仁和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仁和鎮生產糧食8294噸,其中水稻4101噸,小麥1849.4噸,玉米1431噸。仁和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蠶桑等。2011年,仁和鎮產繭131.8噸,花生產量163噸,油菜籽產量569噸。仁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仁和鎮生豬飼養量9956頭,年末存欄6888頭;家禽飼養量41065羽。2011年,仁和鎮水果種植面積1866畝,產量259噸。 

第二產業

仁和鎮是火工生產基地之一,形成了空餅廠、竹編廠、竹絲廠、機磚廠、預製廠等企業。2011年,仁和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131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45萬元,比2010年增長36%。 

第三產業

商貿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商業網點249個,職工747人。2011年,仁和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86萬元,比2010年增長9.8%;城鄉集市貿易市場2個,年成交額211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金融機構2家,各類存款餘額為1.5億元;人均儲蓄7819元;各項貸款餘額3700萬元。

產業結構

結構調整,產業強鎮。堅持以市場為先導,因地制宜調結構。依託省屬蠶種場優勢大力發展蠶桑業,堅持利用蠶桑空隙地、退耕還林地等發展桑套種藥材、種草養畜,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和果業經濟等產業,並相繼成立了蠶桑生產協會、中藥材生產協會和果蔬生產協會,走“支部+協會”的生產模式,堅持支部抓協會,協會引導農戶調結構、跑市場增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鎮已栽桑5000畝,年養蠶達3800張;發展種植中藥材1200畝;成片柑桔1500畝;開發優質農產品基地1000畝。招商引資,工業興鎮。仁和鎮是全國有名的四大火工生產基地之一,所生產的煙花爆竹暢銷全國,多次獲國家、省、部優等稱號。目前,通過招商引資,企業改制,技術革新,使得該鎮火工企業快速穩步安全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並以火工為龍頭,形成了空餅廠、竹編廠、竹絲廠、機磚廠、預製廠等企業齊頭並進,蓬勃發展。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工業興鎮。仁和鎮是全國有名的四大火工生產基地之一,所生產的煙花爆竹暢銷全國,多次獲國家、
仁和鎮
仁和鎮
省、部優等稱號。目前,通過招商引資,企業改制,技術革新,使得我鎮火工企業快速穩步安全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並以火工為龍頭,形成了空餅廠、竹編廠、竹絲廠、機磚廠、預製廠等企業齊頭並進,蓬勃發展。激活資源,旅遊活鎮。仁和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濃厚而古樸的風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蘊。旅遊開發已被縣委、政府列為重點建設項目。萬年山禪寺始建於唐朝,距今一千多年歷史,乃佛教聖地,曾被清康熙帝御封為“萬年禪林”,現有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題字“萬年山禪寺”;百福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毀於元代,重建於明永樂1405年,距今600年歷史,景區屬市級森林公園,千畝松林蔽日遮天,古柏成群,人工翠湖如山中明珠,林間小道曲徑通幽,環山旅遊公路直達山頂,節日閑暇遊人如織。
仁和鎮特色農產品:中藥材,柑桔,藥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鄉鎮基本情況(包括產業、人文地理、宣傳圖片)仁和鎮位於西充縣西北部,距西充縣城16公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
仁和鎮地勢北高南低,丘低谷寬,地勢較平;境內山脈為梁山山脈(嘉涪諸山),主要山峰有萬年山、歲堂山、金子山、聖泉山、金華山等。 

氣候特徵

仁和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較早;夏季炎熱,雨量集中,常有夏、伏旱;秋季涼爽,降溫快;冬季較溫暖,天氣陰沉多霧;多年平均氣溫16.9℃;無霜期年平均314.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92.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水文

仁和鎮境內河道屬嘉陵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龍灘河,源出青獅鎮西北的半形山與苦竹南,成流後由北向南流經蓮花台、小凌寺、石塔嶺、馬鞍山、彭家寺後進入鳳和境;宏橋河,發源於青獅石寶宮,成流後由北向南流經任家溝、百福寺后匯入龍灘河。 

自然災害

仁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偶有冰雹、霜凍;春旱、夏旱、伏旱、秋干出現頻率較高;嚴重的一次連旱發生在1997年2月23日至10月31日,連熱少雨,蟬喘雷干。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02年8月30日到31日,連降暴雨,一片汪洋。
仁和鎮
仁和鎮

人口民族


轄21個行政村,160個社,13465人(2017)。
仁和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7596
9127
8469
家庭戶戶數5496
家庭戶總人口(總)17589
家庭戶男9122
家庭戶女8467
0-14歲(總)4186
0-14歲男2239
0-14歲女1947
15-64歲(總)11842
15-64歲男6177
15-64歲女5665
65歲及以上(總)1568
65歲及以上男711
65歲及以上女85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530
總人口13465人(2017)。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仁和鎮常住人口為16413人。
截至2011年末,原仁和鎮總人口有1957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81人; 原鳳和鄉總人口有10212人; 原雙江鄉總人口有8051人。 
截至2017年末,原仁和鎮常住人口為13465人;原鳳和鄉常住人口為5834人;原雙江鄉常住人口為3710人。 
截至2018年末,原仁和鎮戶籍人口為18807人;原鳳和鄉戶籍人口為8786人;原雙江鄉戶籍人口為6973人。 
截至2019年末,仁和鎮戶籍人口為33158人。
仁和鎮
仁和鎮

教育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48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2所,在校生741人,專任教師6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75人,專任教師59人,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電影院1座,座位1200個;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農家書屋13個,藏書32000餘冊;群眾文化活動廣場3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有衛生院1個;設病床40張,專業衛生人員9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2011年,仁和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1998年開通有線電視。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7399戶,入戶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仁和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95戶,人數112人,月人均150元,比2010年增長19%;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2人次,比2010年增長1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65戶,人數1091人,月人均62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1人;農村醫療救助75人次。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5千米,投遞點27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外郵件18.6萬份;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有固定電話用戶1382戶,電話普及率7.2%;行動電話用戶59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3%;寬頻接入用戶112戶。

交通


仁和鎮有320鄉道、321鄉道經過境內。

文化


● 地名由來
仁和鎮境內的仁和場於清康熙末年,由外地客商與該地人同建。為團結經商,不生爭端,強調以“仁義”為重,“和”為貴,取名仁和。 
仁和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秧歌舞龍舞獅。 
● 文物古迹
仁和鎮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殿。

旅遊


仁和鎮主要景點有百福寺森林公園、萬年山禪寺、馮家大院。 萬年山禪寺始建於唐朝,曾被清康熙帝御封為“萬年禪林”,有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題字“萬年山禪寺”。百福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毀於元代,重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仁和鎮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