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臨港的結果 展開

臨港

地區

上海臨港新片區(Shanghai Lin-Gang Special Area)於2019年8月成立,規劃範圍為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總面積873平方公里。臨港新片區由核心承載區、戰略協同區兩部分組成,核心承載區為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經濟管轄範圍,面積為386平方公里(含119.5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戰略協同區主要指新片區其他範圍內的奉賢、浦東、閔行區域,面積約為456平方公里。涵蓋浦東新區的南匯新城鎮泥城鎮書院鎮萬祥鎮大團鎮和奉賢區的海灣鎮徠、奉城鎮金匯鎮、青村鎮、四團鎮,以及閔行區浦江鎮的部分區域。截至2020年10月,區域建成區面積為63平方公里,人口約83萬,GDP約1000億元,至2035年,建成區面積將會達到292平方公里。

區域概況


臨港[上海市臨港地區]
臨港[上海市臨港地區]
上海臨港地區位於上海東南角,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交匯處,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北臨浦東國際航空港,南接洋山國際樞紐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直接腹地。海運、空運、鐵路、公路、內河、軌交構成了十分便捷的綜合交通優勢。
臨港地區的開發建設,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著眼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提振上海製造業,主動對接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上海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自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始終堅持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產城融合"五位一體"全面發展,開發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臨港產業發展是上海市和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展示上海優勢、體現國家戰略、瞄準國際前沿,重點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高端製造、極端製造、自主製造、智能製造。通過聯合大集團、引進大項目、建設大基地的產業戰略,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增強科技含量,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引領時代發展的自主創新型產業園區,已形成新能源裝備、大型船用關鍵件、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裝備、民用航空裝備、再製造等七大產業基地。截止2017年底,已引進產業項目380個,產業總投資約1500億人民幣。
城市以滴水湖為中心的“一湖三環”城市核心功能布局基本建成,金融貿易、商業服務、文化教育、會議會展、科技研發、旅遊休閑、生活居住、行政辦公等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新城擁湖臨海,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成為有識之士工作生活的首選之地,實現理想抱負的圓夢之地。
臨港地區將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立足國家戰略,依託上海優勢,聚焦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關鍵主體,加快構建“2+3+4”產業體系,加快國際智能製造中心建設,實現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效聯動,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區;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完善、產城融合進一步提升,創新動力顯著增強,內生活力持續湧現,成為科技智慧、生態低碳、宜居宜業的未來之城。

戰略目標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要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有針對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質量。”“五個重要”的指示,進一步闡述了新片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新片區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內涵和實質。“五個重要”,為新片區下一步發展把脈點穴、指明方向,充分表明了總書記對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作出的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彰顯中國堅持全方位開放鮮明態度、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到2025年,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為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與以往的自貿試驗區相比,臨港新片區絕不僅僅是簡單的面積擴大,而是有明確的、更高的定位,有更豐富的戰略任務,更加突出了產業發展新特點;同時,新片區更代表著根本的制度創新,是深化改革開放的再升級。功能定位上,把“自由”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發展方向上,把“產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區域建設上,把產城融合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打造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管理體制上,把“放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新片區將參照經濟特區管理,被賦予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管理許可權。監管政策上,臨港新片區設立了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一種新的類型,在全面實施綜合保稅區政策的基礎上,取消不必要的貿易監管、許可和程序要求,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打造國際貿易開放創新的新樞紐,根據新片區企業的業務特點,積極探索相適應的海關監管制度。

自然環境


上海臨港地區位於浦東東南沿海,氣候潮濕多風,30%的規劃面積是新城規劃后圍墾成陸。以圍墾前海岸線為基準,規劃區全部位於距離海岸線10km範圍內,處於陸地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系統的交匯點,屬於典型生態過渡特點的海岸帶地域系統。同時位於上海市域主導風向東南沿海前沿的區位還決定了南匯新城是颱風、風暴潮經常的登陸點。這兩重屬性決定該區域複雜、開放的生態系統特徵,既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易受擾動的生態敏感性。由於地處東海沿岸,臨港地區土質均為鹽鹼沙土。據上海市園林科研所的採樣分析,主城區土壤pH值大於8.5的土地佔97.5%,而一般植物適宜的土壤pH值為6.5至7.5之間。此外,當地土壤含鹽量極高,多半為重鹽土和中鹽土,植物生長環境惡劣。
臨港地區濕地面積較大.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量。濕地面積達1089kin,占規劃區總面積的36.72%。沿海灘塗濕地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湖塘濕地形成了多樣的水生植被群落,也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生態環境,是上海市域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之一。

開發歷史


上海臨港地區開發始於2002年,隨著南匯區併入浦東,原臨港地區行政管理模式發生較大調整。在主城區內原屬於市級機構上海臨港新城管委會的相關單位管轄權轉到浦東新區政府旗下的浦東臨港新城管委會名下,隸屬於浦東新區政府,並於2012年4月26日改稱為“南匯新城管委會”。但產業區仍屬上海臨港產業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歸屬於上海市政府。2012年09月19日,市委、市政府對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完善:合併上海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管委會,成立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2013年1月12日起施行。《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明確,設立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浦東新區管理,負責統籌推進該地區開發建設。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區和新城兩個管委會將合二為一,臨港地區正式納入了“市屬區管”的管理模式。
臨港產業區的對外區域經濟量遠低於其他成熟開發區間的經濟聯繫強度,其聯繫方向主要集中在近郊區,並呈現出與濱江沿海發展軸和滬港發展軸的相對一致性。因此,在繼續加強臨港產業區內部互動結網的同時,加強其與上海其他開發區間的經濟聯繫,則成為臨港今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來源與政策著力點。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有關情況。
2021年3月28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9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60億元,其中包括國際創新協同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會址開工。

區域規劃


智能製造區(重裝備產業區、奉賢園區),是臨港製造、臨港智造的核心產業區,國家級重裝備基地,已建成新能源裝備、大型船用關鍵件、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裝備、工程機械裝備、民用航空裝備、再製造等產業集群。奉賢園區,集聚以智能製造為主題的科技型產業,打造以智能製造、智慧社區、低碳生態、宜業宜居為特徵的“智能製造小鎮”。
統籌發展區(主產業區),這個區域目前尚未開發,正在做產業規劃,將重點聚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並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示範區。
智慧生態區(綜合區),是以產業、生活、生態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區域,集聚產業培訓、科技研發、總部辦公、文化會展、生態度假等功能。是臨港產業功能的提升延伸,城市功能的補充延續。
海洋科創城(自貿區、科技城、大學城),是臨港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的核心區域,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依託自貿區、科技城和大學城,以科技創新研發為主,重點發展人工智慧、信息技術、海洋裝備等先導產業。

區域經濟


第一產業

農業主要存在於南匯新城、泥城、書院、萬祥四鎮,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東四鎮一直是以種養和捕撈為主要產業的傳統農業鎮,加之當前東四鎮受到新城開發建設規劃的控制和影響,短時期內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難以取得長足的進展。隨著南匯新城開發建設的深入,大量農田被徵用,農業在整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對於已經開發的村,由於土地已經全部被徵用,農民全部變為市民,因此發展農業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對於半開發村和未開發村而言,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依然是農民維持生計和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半開發和未開發村發展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在產業布局上,農業並非主導產業,由於開發建設的推進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大量農業用地被控制、儲備或徵用以等待開發,因此區域開發的前景不夠明晰,導致農業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農戶不敢輕易投入資金開展產業化、農業集約化、設施化規模經營,因此這種“過渡型”農業發展的未來尚不明朗。②由於不少土地已經被徵用、自家土地受控,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當地已經無用武之地,農村、農業和農民存在的最大問題還在於如何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第二產業

臨港地區第二產業主要分佈在“上海臨港產業區”內,臨港產業區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上海臨港產業區已引進產業項目130個,產業項目總投資額達430億元,其中外資14.2億美元,已落戶產業項目的達綱產值預計將達1200億元。概括起來,就是“兩區”、“兩城”的定位,“兩區”就是主體承載區和開放創新先行試驗區,“兩城”就是國際智造城和濱海未來城。

雙特政策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完善“雙特”政策支持臨港地區新一輪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進一步向臨港地區簡政放權。市、區兩級政府進一步向臨港地區簡政放權,市政府下放給浦東新區的行政審批事項,凡是臨港地區具有承接能力的,全部下放給臨港地區管理;浦東新區、奉賢區對臨港稅收區級所得部分全部留給臨港地區。
財政金融政策。加大專項發展資金支持力度,擴大臨港專項發展資金規模,拓展專項發展資金用途。加大土地出讓金支持力度。浦東新區、奉賢區加大對臨港地區支持力度。研究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支持力度。創新投融資政策機制,研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針對新城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探索創新金融工具或將已有的相關金融工具延伸拓展到臨港地區。
土地政策。實行臨港地區土地指標單列和耕地佔補平衡全市統籌。推行臨港地區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推行項目用地帶方案出讓,允許臨港地區內的工業及重大功能性項目等用地實行帶方案出讓。推廣綠化優化政策試點。加快圍墾土地轉化為產業用地,臨港地區已圍墾成陸並確定為建設用地的灘塗用地,可以按照規劃轉化為產業用地。
產業政策。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本市承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優先在臨港地區布局,支持相關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向臨港地區集聚,支持臨港地區企業建立科研技術開發機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重點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等各類產業支持專項資金向臨港地區傾斜力度。加大吸引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力度,對符合臨港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產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對在臨港地區開辦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過程服務,對在臨港地區創新創業的人才和中小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支持在工業用地上建設孵化器和公共服務平台。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增強臨港集團等開發主體的融資能力,在地方債發行募集中優先安排臨港地區項目,為在臨港地區創新創業的企業創造更加寬鬆的融資環境。推動重大功能性政策在臨港地區實施,積極爭取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政策拓展到臨港地區,支持臨港地區承接保稅區功能拓展,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爭取免稅購物政策試點。
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對各類人才在直接落戶、申辦人才居住證和居住證積分管理制度中,給予政策支持。加強人才住房保障,在臨港地區實行“雙定雙限房”和公共租賃房“先租后售”政策,擴大政策受益對象範圍,完善各類人才和就業人員的居住政策,鼓勵人才集聚並穩定居住。實施人才財政獎勵和津貼。
服務配套政策。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支持力度,降低交通等基礎設施使用成本。加快建設和完善教育、文化、醫療、商業等生活配套設施。支持臨港地區舉辦重大活動,凡適合在臨港地區舉辦的重大賽事、會展、旅遊等大型活動,優先安排在臨港地區。

頂層設計

國務院於2019年7月27日印發《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批複》。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中央要求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打造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新片區是上海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在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等重大戰略任務中,承擔著特殊使命。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研究制定了《關於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實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聚焦重點加大支持力度,舉全市之力推動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建設。

管理機構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於2019年8月20日正式揭牌。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辦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落實新片區改革試點任務,承擔新片區經濟管理職責,統籌管理和協調新片區有關行政事務。賦予管委會管理職責。明確管委會在新片區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的職責,集中行使上海市有關行政審批權和行政處罰權。明確相關部門職責。上海市有關部門和相關區政府應當支持新片區改革創新和管委會的各項工作,對於管委會職責範圍之外的事務,仍按照現行管理體制各負其責。內設部門有
辦公室(審計室)
黨群工作部(人力資源處)
發展改革處
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
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
金融貿易處
商業和文體旅遊處
財政處
特殊綜合徠保稅區處(航運處)
規劃和自然資源處
建設和交通管理處
生態和市容管理處
應急管理處
綜合治理處
社會發展處

對外發布


2021年3月16日,上海市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石燕介紹道,《規劃》提出,在創建世界級文體旅遊目的地方面,主要任務包括:打造海納百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沿陣地,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和社區建設,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的新亮點,積極開展社會文物管理改革創新試點;形成全球知名國際體育時尚中心,依託滴水湖、環湖景觀帶、城市公園等空間資源,打響新片區國際水上運動品牌,培育冰雪運動、城市定向等特色時尚賽事,增加開放體育運動空間;創建高水平全域旅遊示範區,充分挖掘新片區旅遊資源潛力,開發濱水濱海、樂園休閑、工業參觀體驗等特色旅遊線路和產品,打造臨港特色都市慢生活區,爭創環滴水湖高品質旅遊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