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城鎮
上海浦東臨港地區下轄鎮
泥城鎮隸屬浦東新區,地處北緯30°53′~30°50′、東經121°48′50″~121°50′20″之間。位於南匯區惠南鎮東南約20公里,東鄰蘆潮港鎮和東海農場,南靠杭州灣和蘆潮港農場,西連彭鎮鎮,北接書院鎮和萬祥鎮,總面積61.5平方公里 。
泥城鎮轄11個村、10個居委和1個祥旺社區服務中心,戶籍人數57718人、常住人口83822人。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泥城鎮為國家衛生鄉鎮。
泥城鎮是由長江和錢塘江水夾帶的泥沙長期沖積而成,開墾時間距今約170年,開墾時為防海潮侵襲,築有四方如城的泥圩,故名“泥城”。
泥城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泥城地區屬南匯縣下沙鹽場團地管轄的一團下三甲。
清宣統元年(1909年),南匯縣實行城、鎮、鄉自治,保、團建置改為鄉、鎮建置,泥城地區未建鄉、鎮,隸屬大團鄉。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南匯縣實行區自治制,泥城仍未建鄉,隸屬南匯縣第八區(大團區)管轄。
民國十八年(1929年),泥城建鄉。隸屬於南匯縣大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南匯改閭鄰製為保甲制,同時對原區鄉(鎮)重新划並,泥城地區境內有中心鄉、北城鄉、南城鄉,3個鄉隸屬於南匯縣第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中心鄉改為泥城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南匯縣又重劃鄉鎮,再編保甲,原泥城地區境內的泥城、南城、北城3個鄉划並為泥城鄉,隸屬關係不變。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南匯縣撤區並鄉,重編保甲,泥城鄉隸屬南匯縣管轄。
1949年5月,南匯縣解放,泥城鄉隸屬南匯縣第六鄉鎮聯合辦事處。
1950年初,南匯縣重劃區、鄉,撤銷鄉鎮聯合辦事處建制,境內的泥城鄉、蘇橋鄉、興隆鄉均隸屬於大團區。
1950年8月,南匯縣設立泥城區,隸屬南匯縣,全區轄11個鄉。今泥城鎮區域為泥城鄉的全部,蘇橋鄉、興隆鄉的大部和匯茂、塘石、北窯鄉的一部分。
1957年7月,南匯縣撤區並鄉,撤銷泥城區建立泥城大鄉,隸屬南匯縣,原泥城小鄉隸屬泥城大鄉。
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改泥城大鄉為泥城人民公社,隸屬關係不變。
1984年2月,撤銷泥城人民公社建制,建立泥城鄉,隸屬關係不變。
1994年7月,撤銷泥城鄉建制,建立泥城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從屬關係不變。
2001年7月,南匯撤縣建區,泥城鎮隸屬於南匯區。
2002年6月,南匯區撤併鎮,原泥城鎮、彭鎮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泥城鎮,隸屬關係不變。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匯縣設泥城鄉,初為閭鄰制,後為保甲制。
解放后,因疆域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泥城地區的行政區劃出現了多次調整和變動,初為區、鄉、村體制,後為區、鄉、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體制和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體制。
1984年後,改為鄉、村、隊體制。
1994年,改為鎮、村(居)組體制。
2001年7月,泥城鎮有13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42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
泥城鎮轄有11個村、10個居委和1個祥旺社區服務中心。政府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2001號。
泥城鎮地處北緯30°53′~30°50′、東經121°48′50″~121°50′20″之間。位於南匯區惠南鎮東南約20千米,東鄰蘆潮港鎮和東海農場,南靠杭州灣和蘆潮港農場,西連彭鎮鎮,北接書院鎮和萬祥鎮,總面積61.5平方千米。
泥城鎮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盛行地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先濕后干,冬季寒冷乾燥。
• 氣溫
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5.50C,最冷時間是1月,平均溫度為8.20C,極端最低溫度是1959年1月18日,為-9.60C;最熱時間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平均溫度為27.80C,極端最高溫度是1978年7月5日為37.80C。夏末秋初間多颱風,秋末多霜。
• 雨量
境內年平均降雨量為1061.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曾達1343.8毫米,最少年降雨量只有657.7毫米,年平均雨期131.6天,最多雨日為152天。
• 日照
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09.7小時。日照時數最多是7月、8月,平均每月在250小時以上,平均日照8.4小時。光照最少為2月,日照平均為4.6小時。常年11月中旬開始有霜,於翌年4月上旬終止,平均無霜期全年約在220天左右。
• 風力
境內年平均風速3.7米/秒,最大在3月、4月,平均風速4.1米/秒。風速最小是10月,平均為3.1米/秒。風力大於17米/秒(八級)年平均為8.5天,最多年份達20天,最少年份僅2天。風速34米/秒(十二級)以上的龍捲風、強颱風曾出現過。
• 風向
境內風向具有季節性。春季以東南風居多,東北風次之。夏季以偏南風為多,偏東風次之。秋季以東北風最多,偏北風次之。冬季以西北風最多,東北風次之。全年最多的是東南風,其次是西北風,最少的是西南風。
境內大地構造位置處於下揚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帶上海台褶的金山——南匯隆褶斷束內,由金山群、惠南板岩組成地台的褶皺基底,燈影組構成地名蓋層,侏羅係為地名“活化”階段的產物,表層則由第三系及第四系組成。根據深孔鑽探資料結合物探資料分析,泥城鎮基岩面呈現北高南低的起伏變化。
泥城鎮境內陸地的形成是在長江口地段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下,將長江夾帶的大量泥沙逐漸淤積而成。全鎮地勢平坦,海拔在吳淞基準零上4米。城鎮屬中濱海平原區,分佈於早濱海平原區的東南側。泥城鎮東界處有東西兩條沙堤,西沙經潘泓、六如到馬廠,東沙經東海、老港河至泥城角,各寬100米~150米,厚1米左右,都露出地表。
泥城鎮境內有大小河道70多條,其中縣級河流有6條,鎮級河流有11條,村級河流有52條。總長193.8千米。其中,縣級河流21.45千米,鎮級河流30.35千米,村級河流142千米。
泥城鎮自然植被隸屬於中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帶,處於北亞熱帶的南緣,植被類型也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的過渡性植被。
泥城鎮境內塘角、龍港兩村東臨寬闊的灘塗,南北約2千米海岸線,落潮時,灘塗約有8平方千米,灘塗上有豐富的天然生物資源。海灘生物資源密度每平方米達50克,其中以軟體動物居多,約佔45%以上,其他甲殼類、腔腸類等多達100餘種。
泥城地區依傍東海,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叉,有水面積356.67公頃,其中河流184公頃,園溝宅河172公頃。
1962年,泥城地區有人口25072人,1985年,泥城鄉總人口為25957人。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鎮人口25504人,總戶數為5590戶。自2000年起,泥城鎮人口出現負增長。2001年,泥城鎮總戶數10076戶,總人口25542人。
截至2012年,泥城鎮戶籍人口5.8萬人,外來登記人口1.4萬人。
泥城鎮是漢族聚居區,民族較單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泥城鎮戶籍人口25812人,其中漢族25788人,佔99.9%;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布依族等5個民族,共24人,占泥城鎮總人口的0.10%。
2012年,稅收收入9.8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8.8%;地方財政收入3.9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4.1%;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其中工業投資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87億元,內資註冊資本15.2億元,合同外資1300萬美元。
泥城鎮
2001年,泥城鎮實現畜牧業產值3744萬元、漁業產值2398萬元。
2001年,泥城鎮財政收入2146萬元,財政支出2037萬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3.19億元,貸款餘額7456萬元;農業稅收入147萬元,工商稅7202萬元。
2013年,泥城產業區當年實現工業產值3.3億元、稅收2042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40個。新招引企業1336家,註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企業42家,比上年增加23家,其中註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企業6家、1億元以上3家。
1990年,發放貸款1590萬元,其中工業企業貸款1457萬元,農副業貸款85萬元,私人貸款48萬元。1995年,發放貸款3298萬元,其中工業企業貸款2721萬元,農副業貸款72萬元,私人貸款505萬元。2001年,發放貸款3449萬元,其中工業企業貸款2788萬元,農副業貸款20萬元,私人貸款641萬元。私人貸款大幅增加,是1990年的13.3倍;農副業貸款大幅下降,是1990年的負23.5倍。
截至2001年,泥城鎮各項貸款餘額7456萬元。
2001年,泥城鎮有中心幼兒園1所,設7個班級,有246名幼兒、18名教職工;有小學1所,設32個班級,有1513名學生、105名教職工;有完全中學1所,設33個班級,有1670名學生、99名教職工;有成人學校1所,有51名學生、3名教職工。
泥城鎮
1985年,泥城鄉衛生院的78名職工中,大、中專畢業人數為47人,占職工總數的60.2%,衛生技術人員中沒有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999年,泥城鎮衛生院從外省引進外科副主任醫師1人。2001年,職工中有33人獲大專以上學歷,占醫務人員總數的40.7%;獲中級以上職稱的人員有11人,占職工人數的1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泥城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辦工業迅猛發展,泥城鎮(鄉、公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了跨越式的變化。2001年,泥城鎮人均收入3533元。全鎮居民存款餘額3.19億元,與1983年相比,人均存款在19年中增長58.6倍。2001年,全鎮養老保險投保率達97%。
凈心庵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上海市所有佛教寺廟中離普陀山最近的尼庵,其緣起也與普陀山有著法脈相傳的故事。凈船老師太(1858—1932)是凈心庵的創始人,她在普陀山出家並受具足戒,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離開普陀名山告別德高望重的師傅清□法師,獨自一人來到與普陀山一海之隔的南匯泥城地區,凈船師太先建造起觀音殿等三間草屋。清光緒六年(1880)凈心庵建大雄寶殿,后逐漸擴大到五十六間廟房,佔地十餘畝,成為當時南匯縣最大的比丘尼庵。二十世紀初期,凈心庵進入鼎盛時期,全庵比丘尼多達七、八十位。1932年,凈善圓寂后,逐漸衰落。1990年,經批准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2003年5月,凈心庵被列為南匯區不可移動文物。現址的凈心庵佔地三畝二分六厘,建築面積686平方米。1992年(壬申年)仲秋,時任上海佛教協會主席真禪大和尚手書“凈心庵”寺匾,至今該匾仍懸於凈心庵山門牌樓之上。1994年凈心庵建造起了連在一起的山門間、天王殿。1995年,西廂房及寶鼎落座,從彬師太於是年秋作《重建凈心庵》詩一首:“十年浩劫寺廟艾,眾生不知蓮華台。宿債未酬迷造業,三毒五欲泛成災。功德無量勇施財,樂助造殿佛門開。信為道源善根深,緣聚凈修極樂來。”1996年建祖堂間,1997年在大殿兩側增添了十八尊羅漢,1998年佛菩薩塑像重新裝金,全庵上下整修一新。至1998年農曆九月初六,由上海市和南匯縣佛教協會共同參與,凈心庵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大典儀式。
泥城革命史跡館
泥城革命史跡館
泥城革命史跡館於2005年7月1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史跡館名由曾泥城土地上戰鬥過的原浦東三五支隊隊長、原蘇州市市長朱亞民親筆題詞。總佔地7380平方米,內有一座大型雕塑,四個展廳。
臨港濱河文化公園
臨港公租房基地
2020年5月13日,榮獲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泥城鎮為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