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漁隱圖

洞庭漁隱圖

《元吳鎮洞庭漁隱圖》是元代畫家吳鎮在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創作的中國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畫作採用“一河兩岸”式的構圖。近景畫雙松挺立,枯樹橫斜,隔岸則是迤邐的山坡,與水邊盪槳的漁舟,十分忠實地呈現出江南水鄉澤國的景象。雖然布局簡略,但添加邊角的簽名,以及上方的題詞之後,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

畫作內容


洞庭漁隱圖
洞庭漁隱圖
此畫描繪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畫中三株松柏,兩株松樹挺立昂揚,一株柏樹則幾乎仆地,纏滿藤蔓,水面平靜無波,一葉扁舟飄蕩其間,遠望是連綿的山坡,充分發揮水墨氤氳的特性,畫出了江南水濱的靜美幽澹,表達了寧靜淡泊的心境,具有一種典雅的韻致。
圖上原題:“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攬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名。”詩意清新,坦言其志。

創作背景


屈原《漁父》和《莊子》中的漁父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后,漁父成了清高孤潔、避世脫俗、嘯傲江湖的智者、隱士的化身。魏晉時期,漁父多次出現於山水詩中,到唐宋時期漁父形象被固定下來,成了詩人、作家鍾愛的對象。這個階段,繪畫中漁父形象也開始出現,張志和、荊浩、許道寧都繪有漁父圖。漁父形象大量出現並形成一種風氣是在元代,由於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統治全中國的朝代,蒙古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和民族歧視政策,使大量文人都採取了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漁父清高、避世、逍遙的人生為許多隱退文人所仿效,漁父形象成了文人、畫家寄託情感的載體。詩、詞、曲中漁父形象普遍流行,繪畫領域,漁父更成為創作的風氣,趙孟頫、管道升、黃公望、王蒙、吳鎮、盛子昭均有漁父圖傳世。這其中,吳鎮對漁父最為情有獨鍾。在吳鎮傳世山水畫中,漁父題材的作品佔有相當數量,版式上有條幅、中堂、長卷,手法上有臨摹、創作。理解吳鎮的漁父形象,一是從圖象學意義上,一是從吳鎮留下的大量題畫詩上。漁父形象在吳鎮的漁父圖中是吳鎮所要表達的核心所在,但吳鎮並沒有對其主人公作細緻刻畫,而是盡情地描繪了周邊環境。吳鎮62歲所作的《洞庭漁隱圖》正是體現他這一創作特色的代表作。

藝術鑒賞


主題

此圖可為我們詮釋他的的內心世界,畫家在圖上題詩道: “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衣新,只釣鱸魚不釣名。”文字上流露出“隱”的意思。畫中一湖兩岸,近樹遠山,雙松挺立,枯樹橫斜,隔岸則是迤邐的山坡,漁父舟行其間,天空水闊,十分忠實地呈現出江南水鄉澤國的景象。

墨色

此圖墨色蒼潤,不論山石、樹木、枝葉都注意到了墨色濃淡的交替運用,藉以表現層次關係,並突出主要物象。

筆法

筆法多變,皴擦點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筆能力。湖山間幽僻清寂的氣氛躍然紙上。

技法

在技法上筆墨乾濕對比較大,層次分明.剛柔並濟,人有空闊幽遠的意境。

構圖

洞庭漁隱圖(局部)
洞庭漁隱圖(局部)
構圖類似倪瓚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筆畫三株樹,兩株松樹高大挺直,一株柏樹側其後,藤蔓纏身;中間是湖水,一小舟載漁夫盪其中;上面是遠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葉茂盛,水邊水草葦葉叢生,向兩邊披拂,這在前人畫中似不多見。濃墨濕筆點葉,點苔,彰顯草木的旺盛,生機勃勃。坡上的礬頭,以及坡石的濕筆長披麻皴,顯示了他師法巨然的淵源,加上水草的弧曲,與樹榦的挺直剛柔相濟,乾濕對應。小舟置於畫面的右邊,略側,與水岸的橫平,形成小側角,而這對破除水線及樹榦造成的橫平豎直的視覺極為有益。
該圖結構簡潔疏朗,風格沉鬱渾茂,用筆腴潤,以柔婉、粗闊、潤澤的披麻皴畫坡石,加上濃淡的濕墨點,使得山石厚實溫潤。以蒼勁的筆墨勾勒樹的干枝,再用濕墨皴染。樹木造型圓厚壯實,雍容端莊,風度卓然。構圖為兩段式,中間畫漁翁扁舟,既點明主題,又在構圖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幅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墨色厚實滋潤,層次豐富,充分展現了中國畫的水墨韻味。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美學與現代藝術研究所所長牛宏寶《形與色的魔幻:繪畫美》:他的《洞庭漁隱圖》軸,筆法圓潤,墨色華滋,氣勢渾然一麗松樹用禿筆,尤顯蒼勁;畫遠山,用大筆揮灑,簡潔而淋漓;畫衙中的水面沒有波紋,但一漁夫駕舟其問,點出水面,非常簡練。整個畫面意境淡遠,有一種遺世獨立之趣。

歷史傳承


吳鎮存世作品中,有不少屬於漁隱類的作品。如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洞庭漁隱圖軸》,款“至正元年秋九月”,在1341年,吳鎮時62歲,此圖曾經項子京收藏。

後世影響


此畫的構圖方式在中國繪畫史上亦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幾乎是傳世畫作中最早採用兩段式構圖法的作品(僅次於趙孟頫的《東洞庭山圖》),而且,它與其後倪瓚、盛懋及吳氏本人的採用兩段式構圖的作品又不盡相同:畫面上部的山體並非全部,而只是從左側向畫面中心探進一角,類似南宋馬遠、夏主“一角”、“半邊”的取景手法。這說明有元一代的畫壇在趙孟頫的倡導下摒棄南宋院體畫的風氣之下,吳鎮仍能對南宋院體去蕪存菁、靈活運用,正是吳鎮“抗簡孤潔”、不從流俗的性格的反映。

重要展覽


1996年2月,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歷代藏畫展在西安美術學院展出,展出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名畫共177件。這次畫展所展歷代藏畫人物、山水,花鳥品種俱全,其中有唐人《宮樂圖》、韓干《牧馬圖》,宋代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文同《墨竹圖》,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元代王蒙《具區林屋圖》、倪瓚《容膝齋圖》、吳鎮《洞庭漁隱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及明清扇面等珍品。

作者簡介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號梅道人、梅沙彌、梅花庵主等。嘉興魏塘鎮(今浙江嘉善)人。一生飽讀詩書,性情倔強而孤僻,中年度隱居。因家中貧寒,甚至以賣卜為生。吳鎮出生那年正是南宋滅亡的第二年,對元朝的殘暴統治吳鎮極為不滿。其題竹詩云:“斫頭不屈,強項風雪。”表明了吳鎮不與元朝合作的反抗情緒,“其畫雖勢力不能奪”。然而面對蒙古貴族的血腥鎮壓,吳鎮作為一介書生,也只能採取隱世態度,以此保持氣節。吳鎮在所居之處遍植梅花,以賞梅自娛,以書畫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