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全真
唐朝時期的僧人
釋全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僧人,生於唐朝開元23年。
東宗無量壽——釋全真
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被人尊為“東宗無量壽”的高僧釋全真卻活了133歲(另有一說為166歲)。這是中國歷史有記載的最長壽者。
東方壽佛釋全真,生於唐朝開元23年(一說為開元16年)。據清光緒十一年六月重修的《湖南通志》卷二載:“妙應,姓周氏,名全真,郴程水鄉(今資興市香花鄉)人,母熊氏夢摩尼入懷,生而碩面大耳,骨瘦如柴……”清光緒元年(1875)重修的《興寧縣誌》載:“無量壽佛,姓周氏,郴程水鄉人……師所生之地周源山,鄉人即其地為師建剎二:一龍居寺,一廣慧寺。佛母葬龍居寺后,歲時常雲雨掃墓。墓旁皆產方竹,人多取為杖。”在壽佛圓寂成佛的廣西全州湘山寺設有“壽佛殿”,其《無量壽佛簡歷》說:“無量壽佛,法名全真大師,俗姓周,別號宗惠,生於湖南省資興縣程水鄉周源山……”
史載,全真排行第三,自幼聰穎,七歲讀書,吐語成詞,神悟過人。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全真拜別父母,到郴州城西北的開元寺出家受戒,后經行僧指點,到淮南經山(今杭州市北)拜道欽禪師為師。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全真隨道欽禪師進京晉謁了唐玄宗。唐天寶末年(約公元755年),全真離開經山雲遊,披經悟法,深諳禪理。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四月,全真到達廣西湘源縣(今全州)開創凈土院,開演大乘教義,高僧從者甚眾。在他主持凈土院78年後,106歲高齡的全真大師為避開一場全國性毀寺滅佛的鋒芒,獨自隱居釜山(今全州縣寶鼎嶺)長達12年之久。隱居期間,全真創作了大量宣傳佛教的詩歌和偈語,著作有《牧牛歌》、《遺教經》、《湘山百問》,為探索長壽之謎提出了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於農歷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會”端坐圓寂,享年133歲(另說166歲)。由於全真德懋壽高,遠近都尊他為“壽佛爺”、“無量壽佛”。公元1101年,宋徽宗加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此後,清朝康熙皇帝為其親書“壽世慈蔭”匾額,咸豐皇帝封全真大師為“保惠無量壽佛”。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楚王馬先范因湘山為全真大師坐化之地,向後晉高祖(石敬瑭)奏准將湘源縣改為清源縣,並置全州。全州以壽佛“全真”第一個字冠名,相沿至今。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華夏子孫對美好生活的永恆企盼。作為中華壽文化集大成者,壽佛釋全真在他著作中,對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了集中而精彩的詮釋,被史學界稱為“他道之孔孟”。
壽佛釋全真的主要思想體現為“和”、“壽”、“靜”、“行”、“實”。“和”,即“與天地而同根,共萬物為一體”,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強調了精神的重要作用,認為精神能促使人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即“以肉身為壽,壽是有量的;而以無身為壽,則壽是無量的。” “仁者壽,壽者靜,靜故萬物生焉。”則詮釋了真心無妄,恬靜淡泊之真諦;壽佛還主張“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注重身體力行,少說多做。壽佛著作中不乏“經世之用”,因人而教,注重實效,如對士大夫則宣揚“忠孝是佛”,對農工則宣揚“勤儉是佛”,對商賈則宣揚“公平是佛”。
壽佛這些閃光的思想,不僅在他所處的時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時至今日仍影響著勤勞善良的資興人民,並在他們的精神和性格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性善、公正、誠信、務實皆是社會和諧的內涵,壽佛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更是一種生態文化,在他足跡所到之地有著深刻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