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兒嶺鎮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轄鎮

霍山縣落兒嶺鎮坐落於五桂峽、六萬寨、白雲庵風景區,距縣城15Km,鄂皖通道318線橫貫而過。轄5個行政村82個村民組。2003年度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9億元,財政收入364.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3元,為全縣的山口要鎮、資源大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

2017年,落兒嶺鎮行政區域面積6130公頃,常住人口7500人。

地理環境


山口要鎮:地處山口要塞,扼皖鄂之襟喉,里山區的5個鄉鎮人流物流均由此進出,距縣城僅15Km,呼應衡山,輻射里山。
落兒嶺鎮地處大別山腹地,扼皖鄂之襟喉,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該鎮地處山口要塞,距縣城僅15KM,鄂皖省道318線橫貫而過,里山區五個鄉鎮人流物流均由此進出,呼應城關,輻射霍山,是連接霍山,呼應縣城的“山口明珠”。
落兒嶺鎮屬於已經發現的地震窗範圍內。

自然資源


落兒嶺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擁有大面積的竹園、杉木林、坑木林,被全國綠化委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擁有6座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890千瓦;中藥材和桑茶資源豐富,擁有廣闊的天麻基地、皖貝母基地、葯百合基地、生態有機茶基地和蠶桑基地;此外還有五桂峽絕壁、掛龍塵、六萬晴霞等神秘詭怪的自然奇觀。
落兒嶺鎮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落兒嶺鎮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光、熱、水條件優越,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平均氣溫15℃,農業基礎設施完備,生產條件優越。落兒嶺被全國綠化委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擁有大面積的竹園、杉木林、坑木林,森林覆蓋率達76.4%,生態種植業、生態養植業、生態旅遊業成為全鎮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是最適宜旅遊居住的勝境佳地。
全鎮擁有竹園2萬畝,佔山場面積的22%,總蓄積量350萬株,畝均立竹170株,年出筍量40萬株,出筍率為12%,年採伐量40萬株,年產值200萬元。落兒嶺毛竹以其節長、質韌、壁厚、竹纖維長而緊密,享譽各地。境內現有小型半成品加工企業5家,毛竹產品轉化率40%。全鎮擁有生態有機茶園3000畝,是名茶重點產區。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以及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霍山黃芽”非凡的品質,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御用貢茶,現與黃山黃梅戲並稱“安徽三黃”。落兒嶺鎮遍山分佈各種野生中藥材近260科,325屬,1000多種,人工種植葯園5000畝。是素有“軟黃金”之稱的人間仙草“霍山石斛”和皖貝母的生產地,天麻、貝母、茯苓、靈芝、杜仲、棗皮丹參、百合等各類中藥材享譽全國各地。此外境內1萬畝坑木林基地,3000畝優質桑基地也是該鎮在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中湧現出來的龍頭示範基地;境內花崗石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有白麻墨玉、雪花、芝麻白、夜雪梅等多個花崗石品種可供開採。境內梯級開發的六級水力發電站,如六顆亮麗的明珠閃耀在青山碧水之間,總裝機容量2890千瓦,為全鎮提供了豐富的電力資源;神奇的六萬寨奇峰,五桂峽絕壁,掛龍尖白果,使遊人流連,香客雲集,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之美譽。

行政區劃


落兒嶺村古橋畈村白雲庵村爛泥坳村太子廟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9482
4918
4564
家庭戶戶數2857
家庭戶總人口(總)9423
家庭戶男4878
家庭戶女4545
0-14歲(總)2233
0-14歲男1188
0-14歲女1045
15-64歲(總)6520
15-64歲男3365
15-64歲女3155
65歲及以上(總)729
65歲及以上男365
65歲及以上女36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9048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落兒嶺鎮立足山區資源,面對市場需求,圍繞小康目標,確立了“強工重農,興林活商,鎮村民營工業和開發性農業一起上”的經濟發展思路和“重點突破,分層開發,因村制宜,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施了“科教立鎮,工業富鎮,外向帶動”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工廠,一手抓山場;一手抓示範,一手抓幫帶;一手抓集鎮,一手抓康居;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文明”的基本方針,進一步解放思想,注重實效,紮實開展各項工作,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地區前茅,成為皖西地區工業重鎮,林業大鎮,山口名鎮。工業擁有了造紙、彩印包裝、建築建材、小水電、農林副產品加工五大系列;農業已建立了杉木材、毛竹、茶葉、蠶桑和藥材五大支柱,是皖西地區萬畝杉木林基地鄉鎮,2.5萬畝毛竹基地所在鎮;擁有東風紙業公司、朝陽造紙廠、金馬彩印公司、膠粘帶廠等一批骨幹企業,成為全鎮經濟的脊樑。1999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億元,人均純收入超2300多元,財政收入493萬元,人均491元;擁有集體企業38家,私營企業25家,從業人數達1800人;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實現25947萬元,企業發放工資880多萬元,全鎮人均近900元。
落兒嶺人有著較強的工業意識,工業經濟在全鎮的經濟發展中逐步占居主導地位,已形成了造紙、彩印包裝、鑄造加工、小水電四大支柱產業。
在工業經濟中,個私民營經濟是一支強勁的生力軍,推動著落兒嶺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企業能人投身到發展工業經濟的大潮中,大批鄉鎮企業脫穎而出,造就了落兒嶺工業重鎮的雛形。落兒嶺鎮一直注重生態建設和生態旅遊開發力度,為經濟發展搭建招商引資優勢平台;同時還設立了民營經濟園區,現已有中外合資企業合肥、全椒等地投資商在此落戶,園區管委會將為廣大入園企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並給予投資優惠政策。

工業發展

工業經濟成為全鎮的支撐,已形成了造紙、彩印包裝、鑄造加工、小水電四大支柱產業。現有工業企業38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家(安徽東風紙業有限公司),工商稅收佔全鎮財政收入的80%以上,農民人均從企業獲得的工資收入占其純收入的40%以上,成為全縣乃至皖西的亮點。
這裡是工業重鎮。落兒嶺鎮工業集中區利用原三線廠區和原校舍拓展而成。位於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六萬寨腳下,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集中區位於318線省道以南,5KV變電所以西,東起35KV變電所,西至東風大道,南至孔家河,總佔地面積280畝,集中區分為五個區:即高新技術製造區、農副產品加工區、精密鑄造區、彩印包裝加工區以及政務區,已實現八通一平(通路、通電、通郵、排污、排水、寬頻、有線、土地平整),境內上游有一座蓄水量達370萬立方米的水庫和35KV變電所1座,同時擁有建築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原三線軍工廠企業搬遷遺留的大量閑置廠房。工業集中區在規劃用地、建設、招商、稅收等方面,除享受國家及縣市的相關優惠政策外,還享受落兒嶺鎮招商引資及發展工業與民營經濟的特別優惠政策。集中區內有工業企業45家,其中營業收入超億萬元企業1家,500萬元以上的有3家,300萬元以上的有6家,且集中區內企業年均以6-8家的速度增長。集中區內服務機構齊全,實行“全過程、全方位、保姆式、一站式”服務。

農業發展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該鎮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境內的翠嶺精製茶廠採用野生蘭花和霍山黃芽窯制的“翠嶺蘭香”,集黃芽的醇香和蘭花的幽香為一體,香味獨特持久,口味純正,極大地豐富我國的蘭文化和茶文化。蠶桑、中藥材、養殖業等短平快項目迅速擴展,推出了一批具有落兒嶺特色的生態品牌產品,如“翠嶺蘭香”掛龍尖黃芽、“致富牌”葛粉、落兒嶺冬筍、祝家鋪天麻等,農業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

文化


落兒嶺鎮據說西漢劉邦之孫、阜陵候劉安(即淮南王),因爭權奪位而謀反,兵敗后。其妻蘇氏(人稱“蘇母娘娘”),已身懷有孕,在向西南出逃時,在此地生下一子,落兒嶺由此得名。現落兒嶺鎮境內,還有與此傳說相關的一些地名,如洗兒塘、太子廟、鹿吐石鋪。抗日戰爭時,這裡是“鹿吐石鋪大捷”的主戰場。

社會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該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日益加強。道路、水電、電視、電話、寬頻網等配套建設一應俱全,政務、商務信息化不斷向前推進,城鎮面貌煥然一新,落兒嶺鎮逐步成為霍山縣的經濟強鎮,並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大步邁進。

爛泥坳水庫

於1979年動工,1983年10月竣工,投入生產運行,總庫容量370萬立方米,該水庫屬壩頂溢流式雙曲薄拱壩,壩高35米,溢流擋牆高3米,為在冊小(一)型水庫,壩后建有裝機容量為320千瓦發電站一座。爛泥坳水庫屬龍井河流域梯級發電的龍頭水庫,水庫下游建有六座梯級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890千瓦,爛泥坳水庫是一座兼有防洪、灌溉、養殖、發電等多種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

教育建設

幼兒園(落兒嶺幼兒園)
小學(落兒嶺鎮小學)
中學(霍山縣落兒嶺鎮中心學校)

旅遊


六萬寨
六萬寨
六萬寨位於大別山腹地,霍山縣城之西40公里處。據《霍山縣誌》記載,南宋末年(1275),駐守在霍山的愛國將領曹平章,得知南宋被元軍戰敗,朝廷瀕於滅亡,霍山附近的城池也相繼被元軍攻陷,遂命令霍山城內6萬軍民撤離霍山縣城,在這座山上安營紮寨,抵抗元軍,六萬寨因此而得名。
白雲庵寺廟地處落兒嶺、大化坪兩鎮交界處,位於掛龍尖,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文革期間遭徹底毀壞。1991年由當地農民與佛教界人士在舊址重建寺廟。
鹿吐石鋪落兒嶺鎮境內的“三點一線”小集鎮之一,傳蘇母娘娘逃難至此,因山洪暴發,無法渡河,追兵將至,萬分危急。忽見一梅花鹿連吐數十個大石頭於河中,排成石鋪,救蘇氏過了河,鹿吐石鋪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