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GDP論

唯GDP論

“唯GDP論”,即以GDP的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唯GDP論”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

2013年以來,在中央屢次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背景下,中國多個省份已對市、縣(區)的考核進行了調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

主要問題


社會發展

前些年,GDP這根指揮棒往往成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但是GDP考核只能反映經濟發展總量,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否協調以及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無從體現如果地方政府總是把GDP放第一位,調結構、轉方式就永遠被放在次要地位。過分強調GDP,會使地方政府更加關注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忽視長期的社會層面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

城市壓力

長期以來,GDP是我國評價考核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績的重要指標,唯GDP論”直接導致城市發展走上規模擴張之路。
"唯GDP論"導致人、財、物等生產力要素不斷向城市集聚,導致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除了導致交通擁堵之外,房價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的噪音等、街區發展失衡這些市民們日常就能深切體會的“城市病”外,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還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城市病”。
當前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人口過度聚集,人類活動強度均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從而導致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離“宜居”越來越遠。
在北京,“十一五”規劃確定2008年常住人口總量要控制在1625萬人,但截至2009年底,實際常住人口總數就已達到1972萬人。上海市2009年的常住人口達1921.32萬人,廣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經超過1400萬,估計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湧現數個20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環境污染也讓人頭疼。在深圳,多條河流已經被嚴重污染,即便地處珠江三角洲,該城市仍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之一,2009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已經下降到20年前的1/18。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但大多數垃圾只能簡易填埋,北京、廣州等地一度出現“垃圾圍城”現象。

改革措施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政府面對的公共需求將會越來越大,並且這種需求不單單是經濟上面,而更多的集中在社會層面。
“十二五”期間將會越來越強調社會的發展目標。不會特彆強調經濟增長目標,不再簡單地看GDP的增長,而是改為調整經濟增長質量。在科學發展統領發展大背景下,一個新的考核體系有望在“十二五”規劃中得以實現。
“十二五”規劃將提出新的理念,會考慮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為突出的位置,作為宏觀調控和政府績效考核的優先指標。同時,還在考慮設立一些新的指標,比如居民消費率、財政性社保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套數、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等,從而將未來發展戰略目標落到實處。

改革進展


自2013年以來,中國正在告別“唯GDP論”時代,“淡化GDP,重視民生”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
包括福建、寧夏、河北、山西、浙江、陝西等多個省份對市、縣(區)的考核進行了調整,降低或取消了GDP考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明確取消GDP考核的縣市超過了70個。
2014年7月份,山西省公布了修訂后的縣域經濟考核評價辦法,取消了國定貧困縣“GDP”和“GDP增長速度”指標,36個縣因此卸掉了“GDP政績考核”。
2014年8月13日,福建省下發通知,取消了34個縣(市)的GDP考核,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
2014年8月,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中國超過70個縣市告別“唯GDP論”的時代,取消GDP考核,以環境和民生的考核導向取而代之。第一季度全國31個省GDP總和僅比全國第一季度GDP總量高出3.64%,較2013年高出11%大幅下降。
已經取消GDP考核的70多個縣市,在數量上只佔全國2000多個縣市很小的比例。這些縣市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經濟貧困縣,比如山西的36個縣。二是在生態環境或者農業方面具有特殊價值,比如福建省的34個縣。三是屬於生態脆弱區域,需要限制開發,比如貴州省的一些縣市。
除了這些具有特殊性質的縣市之外,對其他絕大多數常規縣市而言,GDP考核仍然是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這些都充分說明,告別“唯GDP”,依然任重道遠。
從目前各省透露出的信號及2014年各省經濟增長表現來看,各省都有下調經濟增長目標的願望。不少省份在提及2015年經濟工作時都強調,“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確定明年經濟發展目標。”
2015年1月25日,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上海市市長楊雄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隻字未提GDP預期增長。
給GDP鬆綁是一個喊了多年的口號,但實實在在落實到省一級政府工作報告中,上海是第一個。
近期,在各地召開的兩會上,許多省份都下調了今年GDP增長預期,上海乾脆不再提具體目標。人們在對這種堅持科學發展不唯GDP的態度給予肯定的同時,也產生了疑慮:GDP是否可以一去了之了。
其實,盲目攀比、“唯GDP”是誤區,任由下滑、完全不講GDP同樣是誤區。我們不提倡“唯GDP”,並不意味著可以“去GDP”。如果看不到經濟發展仍然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看不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不可偏廢的有機聯繫,我們就會脫離中國的最大實際,甚至造成經濟政策的失誤。
不“唯GDP”,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發展起來。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領域出現了“唯GDP”的現象,把發展簡單等同於增加生產總值,一味在增長率上進行攀比,以排名比高低,層層加碼,追求過快的速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衍生出不少問題。近些年我們遇到的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等,都與此密切相關。對“唯GDP”說“不”,勢在必行。尤其是在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潛在增長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都不容許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解決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的諸多深層次矛盾,也需要把增速調整到合適的“擋位”,留下餘地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