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驛鎮
黑松驛鎮
黑松驛鎮地處烏鞘嶺北麓,河西走廊東端,素由"古浪南大門"之稱,距縣城15公里,南接天祝安遠鎮,北鄰十八里堡鄉,東靠黃羊川鄉,西依古豐鄉。全鄉轄15個村,106個村民小組,4673戶,人口1.28 萬(2017年常住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1585人,非農業人口2520人,以漢、回、藏、土四個民族為主。全鄉行政總面積128.33平方公里。
黑松驛鎮耕地面積50138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6人,人均耕地面積2.3畝。境內有龍溝河、萱麻河、張家河自南向北匯入十八里堡水庫。312國道和蘭新鐵路縱穿境內,交通極為方便。境內平均海拔2340米,年平均氣溫4℃,無霜期11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320毫米,屬典型的高寒、冷半乾旱山區。
黑松驛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物古迹遍布境內。狀元崖、小坡遺址、顧家平灘遺址、大司農平槲、旌表席氏九世同居碑等歷史人文景觀久負盛名。礦產資源有砂金、煤炭、石灰石,儲量豐富,開採價值大。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豌豆、大豆、洋芋、青稞、油菜,養殖業以豬牛羊為主。當地還出產黃芪、當歸、赤芍、冬蟲草、蕨菜等野生植物。
全鄉基礎設施完善,以國道為主線,131公里的山區四級公路和砂化道路聯通全鄉15個村的106個村民小組。12處引提灌工程,43.84公里農田渠道,1548眼集雨節灌水窯,澆灌良田3900畝;興建 "121"水窯1102眼,埋壓人飲管道40.8公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存條件。全鄉以生態再造為重點,著力實施綠化工程,全鄉綠化面積達12254畝,其中:封山育林7400畝,水涵林4750畝,退耕還林104畝。
鎮政府駐地黑松驛村,是全鎮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信息服務中心。各種社會管理服務機構設置齊全,功能完備,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鄉鎮機構改革后,政府機關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人民武裝部,核定編製18名,實有17名。政府職能強化,行政廉潔高效。農技站、農經站、獸醫站、農機站、水保站、林業站、文化站、廣電站、新華書店、文化中心,派出所、司法所、財稅所、電管站、信用社、供銷社等服務機構面向農村,服務社會。全鄉教育設施齊全,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5所,村初小5所,共有教職工174名,在校學生3732名,學校全部達到"一無"、"兩有"、"六配套"。"全國第一網路城鄉"在黑松驛中學建成,並連通全鄉15個村和15所小學,學校遠程教育、農民信息技術教育平台初具規模。開通裝機容量300門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建成9套廣播電視 "村村通"工程,為全鄉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服務保證。衛生醫療事業穩步發展,1所中心衛生院、15所村級衛生室為全鄉群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搶抓機遇,與時俱進,提出了 "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走向富裕"的總體奮鬥目標和"以小城鎮建設為中心,突出市場建設,集鎮配套工程建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形成312國道沿線經濟開發帶;以穩定脫貧為目標,落實移民搬遷,勞務輸出,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四項措施;以基礎建設為重點,突出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電改造,生態治理和信息技術五大工程建設"的發展思路,並帶領全鄉廣大幹部群眾艱苦創業,攻堅克難,二00一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完成316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8198萬元,糧食總產量達3184噸,人均有糧150公斤,人均純收入986元。
古浪縣黑松驛鎮連片日光溫室
喜逢"十六大"盛事,搶抓撤鄉建鎮機遇,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為實現穩定脫貧,走向富裕而努力奮鬥,黑松驛人民的明天將會更加輝煌燦爛。
黑松驛鎮政府幹部慰問塵肺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