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文廟

東海文廟

位於豐順縣湯坑鎮雙水河畔。又名文昌廟、孔子祠。建於明熹宗天啟元年(1620年),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正文


豐順縣湯坑鎮東海文廟
dung-hoi-vun-mio;Confucius' Temple
東海文廟面向文水溪,文水溪源自東聯鎮,流經東秀管理區,於埔河居委轄區內,納北源“虎局水”,形成交匯雙流的景觀。
豐順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海文廟位於豐順縣湯坑鎮雙水河畔。又名文昌廟、孔子祠。經查考,該廟建於明熹宗天啟元年(1620年),樑上有“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修”字樣。文廟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裡面有一座文昌閣,高達20多米的三層建築,以“堂”、“橫屋”設置,牆徹空心。文昌閣呈六角形,木質結構,造型美觀古樸,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六根硃紅色柱樑支撐琉璃瓦頂,壁繪彩鳳,檐綴垂蓮。原廟頂端有個彤紅色大葫蘆為冠,融合儒道佛三家特色。廟塔所有樑柱均以鉤榫銜結,不用釘鉚,是我國古代建築工藝之精華。
原廟壇上木雕“魁星點斗”神像,高約150公分(一米余),右手高擎筆,直指鐘山遠處,雙目炯炯有神。東海文廟曾有門聯曰:“東曦暖池、海鏡涵天”。
乾隆三年(1738年)析揭陽縣藍田都、海陽縣豐政都建豐順縣,乃割揭陽學額2名、海陽學額5名入豐順。同治六年(1867年)江蘇巡撫丁日昌(湯坑鎮人)向朝廷捐銀1萬兩,奏准奉旨加豐順縣文武永遠學額各一名。
清光緒丙午年(公元1906年),廢科舉,興學堂,鄉人徐簡庵等在華僑中募集捐款,於“文廟”旁創建“東海學堂”,抗日民族英雄徐名鴻10歲時就讀於該學堂。
東海學堂現已改建為豐順縣東海中學,東海中學校舍完整,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濟濟。學生來自周邊的新安村、臘坑村、虎局村、大山背村、大湖洋村、烏塗湖村、石坑村,及湯坑鎮、東聯鎮等地,達1000多人。目前,修緝一新的埔河文廟與新建的豐順縣東海中學互相輝映,蔚為壯觀。
豐順縣政府正致力於將東海文廟周邊的埔河居委轄區、新安村,打造成“東海教育基地”。目前,在東海教育基地,已經集中了:東海中學、豐順縣電視大學、東海電視大學、豐順縣職業技術學校、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豐順分校)等五所普通中學以上學校,並計劃於新安村桐樹下選址籌建豐順縣嶺東高等專科學院。有這座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東海文廟作傍,利用其知名度辦學,東海教育基地的建設必將如虎添翼,為打造豐順文化名城,起到更重要的地位,有利於促進豐順文化可持續發展。
潮州八邑之一歷史悠久
豐順縣是潮州府最晚建立的縣,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潮州府先建立的縣,落後不少。在清代和民國,各項建設進展非常緩慢,於建縣后第四年(1741年)才設立主管縣內教育事業的“儒學署”;清乾隆九年(1744年),豐順縣學宮創建於豐良鎮北門外偏西(今豐良初中舊址)。解放后,豐順縣各項教育基礎設施大步加速了建設進程。
乾隆年間正是潮州八邑形成的時候,豐順縣建縣前,潮州府雖管轄八縣,但聞名四海的潮州八邑之說,卻定型於豐順建縣之後。大埔縣在豐順建縣之前,已存在於潮州府,但卻與後來出現的潮州八邑之說無關;南澳縣於民國三年(1914年)之前,不僅不是一個縣,而且根本沒有全島歸屬潮州府,所以不可能把福建省的南澳廳也歸入古潮州八邑。
豐順縣在清代雖然是潮州府最晚建立的縣,但並不代表,豐順這塊土地是新辟的。很多證據表明,豐順縣反而是古代粵東地區,最早設立隸屬於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的地方所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設立的戍衛機構“揭陽戍”,舊址就在今豐順縣縣城湯坑鎮的西郊。現在可以看到,有確切記載的還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鄉,重置揭陽縣,縣治就設置在今天豐順縣的阝留隍鎮。豐順縣建縣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宣和三年的揭陽縣。甚至,畲族有:在公元前1095年周公分封龍麒41代孫,在廣東潮州府豐順縣鳳凰山為侯,建立諸侯國的傳說。
南宋時,藍田都出了一名進士,名早鄭國翰,他曾辭官歸里,在飛泉嶺下築“藍田書庄”,招集生徒講學,又在岩側建“攬勝亭”,以觀瀑景。《潮州府志》亦載,被閩南、台灣人奉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657—711),原籍揭陽縣貴人村,其地址也在今豐順縣境內。據考證,隋唐時的粵東俚族(俚族或許是今天畲族的)首領楊世略,出生在藍田隘的飛泉徑,亦今豐順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