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禮

吳崇禮

吳崇禮(1557.2.2~1626) ,字彬卿,又字體嚴,號節庵。山東兗州府寧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城西街西南巷)人。其貌不揚,卻少小穎悟。舉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進士,授蒲縣知縣。勤政愛民,不立生祠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黃河明祖陵風翔段決堤,治理畢,細心研究造成連年黃淮水災的根本原因,提出使河務與漕運分派專人負責的方法,使河漕兩利,鳳陽一直持續29年未發生水患。

萬曆四十三年(徠公元1615年),卜石圖與察哈爾汗聯合,妄圖以察哈爾為根據地伺機反叛,崇禮先穩定了卜石圖,察哈爾汗王子以為起倒戈,急忙出兵犯境,使得杜文煥一舉攻滅察哈爾汗王子。卜石圖只好投降。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累遷至兵部尚書。因與閹黨不和,改任南京刑部尚書。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逝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吳崇禮其貌不揚,卻少小穎悟。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縣學,14歲中秀才,是當時轟動寧陽的神童。除承家學外,深得當時的縣儒陳文儒、張文風褒獎激勵。舉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進士,授蒲縣知縣。

勤政愛民

此時正值山西持續大旱,他走村串巷,問民疾苦,潸然淚下,連夜寫成奏章,半夜敲開知府大門,請知府代為上奏,請賑耕牛。誰料知府不但不代奏,還譏笑他官低妄為。他在驛館再寫奏疏,連夜騎快馬趕到京城,當堂奏聞皇上,神宗朱翊鈞准奏,立即貸耕牛給農人,並下詔責太原知府知災不報之罪。他又行榜各地,招集外出流民回歸故土,發還田宅,租貸農資,招集百姓鑿井,解人畜急用及農田澆灌。當時,兵民雜居,有兵擾民之亂。吳崇禮親臨軍營,嚴明紀律,將擾民首惡者當眾斬首,軍紀很快好轉。並整頓吏治,懲處虛妄奸詐之徒,捐俸在北部山區鑿井200餘眼,使20餘萬農人受益。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吳崇禮因仁政愛民擢升山東御使。這年山東、河南、江蘇等數省發生特大水災,民生危難。他不忍睹此等慘狀,將沿途所見繪成"流民圖",到京后立即草成奏章,第二天晉見皇上,先呈上"流民圖",啟奏說:"山東的百姓流徙死亡,比中州河南還要厲害啊,臣昨日從山東入京,目睹山東百姓流離載道,從南至北拋白骨於中路,餓殍枕藉,盜賊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路人爭食死屍,祈請皇上趕快發錢糧十萬及時賑濟山東饑民。 "后皇上發錢、糧各5萬賑濟兗州、曹州、臨沂、聊城四府災民。災后魯人知其內情,均傳頌吳崇禮體貼家鄉父老之情,敢冒死請賑之氣魄。

拒立生祠

兗州等四府合議,為吳崇禮建生祠,以靖其功。崇禮知曉后,疾書制止說:“但願澤於當世,不求流芳於千古,只問心無愧爾。”

秉持正義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這時期,兩淮按察使的兒子為漕運副使。父子勾結,橫徵暴斂,不僅漕運稅加收,而且延攬市面稅收。一時商賈重不堪負,民怨大作。崇禮詳察其情,掌握了確鑿證據后,直言上書,彈劾趙氏父子。後來,趙氏父子被削職為民,崇禮被晉陞按察使,督理漕稅。他首先制定稅制稅規,並張榜公佈於眾,獎罰並舉,漕稅大增。

智安水患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吳擁有"代天子狩獵"、"大事奏裁"、"小事立決"之大權。是年,正值黃河明祖陵風翔段決堤,沃土變汪洋。黃水直逼鳳陽,匯同泗水威脅到朱氏皇陵的安全。皇上大怒,馬上下令錦衣衛千里馳淮,逮捕河督舒應龍下獄,改派楊一魁代之。又命給事張企程前往淮揚勘測,設法疏淮治黃,淮水漸平。這時吳崇禮奉旨按察淮揚,一體皇上治淮保陵之念,二察治黃淮百姓因連年水災日不聊生,細心研究造成連年黃淮水災的根本原因,他及時向皇帝上疏說:"河漕事權力不一,是造成災難的主要原因。應該使河務與漕運分派專人負責,統一調度,分工負責,責權明確,使之互不干擾。"於是,皇上專派河漕總管,分派漕運專員和河務專員,結果河漕兩利,鳳陽一直持續29年未發生水患。此時,崇禮又改按察兩浙,代天子巡關閱兵,武功文治聲名大著。

平穩升遷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朝廷推舉閣臣禮部尚書李廷機為丞相,三公九卿均上表保奏,唯有吳崇禮上奏說不可。他指責李做禮部尚書時,其部下駁章不負責任,造成冤假錯案,不具備首輔之德才。從此,崇禮以有膽識聞名於朝野,被封為大理寺右寺丞,旋進右少卿。
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擢升為順天右副都御使,成為專管一方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主持順天、永平二府兼整飭蘇州等處邊備軍務。

謀定邊亂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從兵部右侍郎身份移督宣大,這時,督理的範圍是直隸、山西兩省,兼理糧餉。是年,駐守在河套地區的順義王卜石圖初襲封爵,私自擴充勢力。卜石圖與察哈爾汗聯合,妄圖以察哈爾為根據地伺機反叛,形勢十分危急。吳崇禮一面給順義王卜石圖和察哈爾汗寫信,要求他們必須服從中央政府的節制。一面申奏朝廷,提議妥善解決他們提出的合理要求,以恩威並舉方法把事端及時消除。崇禮為進一步弄清卜石圖的內幕,決定冒險親赴順義王府。這時,部屬都苦苦勸阻,不讓他做凶多吉少的事。崇禮從正反兩方面慎重分析了形勢,說:"我隻身進王府,以示對順義王的敬重及信任,只要按排得當,定能化險為夷。"第二天,他按計劃領貼身衛8人,從簡進入順義王府,王府上下若臨強敵,崇禮不慌不忙,有禮有節,令順天王感悟,忙擺宴接風洗塵。然而,察哈爾汗王子聽說吳崇禮隻身進順義王府,急忙起兵犯境,犯境未成就被杜文煥團團圍住,一舉痛殲。吳崇禮將送來的捷報交給卜石圖看,卜頓時驚呆,至此,徹底免除了一場大戰亂,為國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任尚書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他改任兵部尚書。後來因與閹黨魏忠賢不和,外調南京任刑部尚書,後人稱其為兩尚書。

平淡離世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逝世。

身後贈恤


定襄,贈太子太保。

人物評價


吳徠崇禮治家有方,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軼事典故


道德衚衕
吳族人為有崇禮這樣的高官而驕傲,商定修建吳家祠堂,動工時巧逢西鄰李家(地方士紳名流)擴建宅房,因一牆之地有爭議,兩家到縣衙打起了官司。縣官不敢過問兩強家之事。吳氏族人寫信連忙送到京城,意在讓崇禮借官威給縣衙和李家施加壓力,而崇禮看信后,隨手回信一封,說:"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一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昔日秦始皇。"族人看信后深明其中道理,主動退讓一牆地。李家為吳崇禮溫良恭讓所感動,也暗自退讓。兩家各讓后,衚衕較前寬敞多了,來往行人便利,後人命名為"道德衚衕"。(一說此典故來源於清朝大學士張英

親屬成員


曾祖

吳仲純。生員

吳道東。鄉賓。

吳鳴時。壽官

吳以詢。

個人作品


著有《三邊總圖》、《撫薊奏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