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接受論

權威接受論

見於巴納德《經理的職能》一書:“如果經理人員發出的一個指令性的溝通交往信息為被通知人所接受,那麼對他來說,這個權力就是被遵從或成立了。於是,它就被作為行動的依據。如果被通知人不接受這種溝通交往信息,就是拒絕了這種權力。按照這種說法,一項命令是否具有權威,決定於命令的接受者,而不在於命令的發布者。”這是巴納德對權威的一種全新的看法。被人們稱為“巴納德的權威接受論”。

受命者接受程度四條件


A. 受命者確已了解
B. 符合組織目標
C. 不違背受命者利益
D. 受命者有能力加以執行

意義


權威接受論將導致民主作風。這是權威接受論所必然導致的領導行為,其特點是講求民主,注意傾聽下級意見,吸收其參與決策過程,主要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個人的高尚品德、業務專長所形成的個人權力來推動工作,權力定位於群體。具有民主作風的領導人,就是指那些以理服人,以身作則的領導人。他們使每個人做出自覺的有計劃的努力,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分工合作。

影響因素


1、受命者是否了解
2、是否符合組織目標
3、是否違背受命者利益
4、受命者是否有能力加以執行

要求


權威接受論是以巴納德為代表的社會系統學派的觀點。他們認為,一個人權威的有無、大小,取決於兩種授權機制——官方或正式(上級)的和非官方非正式(下級)的。權威是組織內部的“秩序”和信息交流的對話系統正常與否的表徵。他們從反面論證,以下4種情況表明權威已大打折扣,甚至喪失。
1. 無法被人理解的指示不可能具有權威性;
2. 如果執行人認為指示同組織的宗旨不相符合,指示也難以得到執行;
3. 如果一項指示被認為會損害作為組織一員的個人利益,下屬就缺乏執行的積極性,會採取迴避、假裝生病、表面應付、自動辭職等行為。
4. 如果一個無法完成的指示勉強叫人去執行,結果只能是要麼敷衍塞責了事,要麼拒絕執行。
按照這一理論,被下屬接受和信任的領導者正確的態度、指示、建議、要求,才具有權威性。

特點


1、所有的政策是在領導者的鼓勵下由群體討論而決定的,而不是由領導者單獨決定的,政策是領導者和其下級共同智慧的結晶;
2、分配工作時盡量照顧到個人能力、興趣和愛好;
3、對下屬的工作,不安排得那麼具體,個人有相當的工作自由,較多的選擇性與靈活性;
4、主要應用個人權力和威信,而不是靠職位權力和命令使人服從,談話時多使用商量、建議和請求的口氣,下命令僅佔5%左右;
5、領導者積極參加團體活動,與下級無任何心理上的距離。

切斯特·巴納德簡介


現代管理之父切斯特·巴納德
現代管理之父切斯特·巴納德
切斯特·巴納德1886年出生於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由於家庭的原因,他從小就養成了用哲學方法思考問題和彈鋼琴的習慣。1906~1909年,他在哈佛大學讀完經濟學,但因缺少實驗學科的學分而未能獲得學士學位,後來,他反而因為對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7個名譽博士學位。.巴納德是一位傑出的管理實踐者,他畢生都從事企業管理工作。1909年他進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1927年開始擔任新澤西州貝爾電話公司總經理,直到 1952年退休。沒有人在背後議論巴納德的為人,即使對於他自己領導的組織,他也顯得相當超然。他矜持寡言、莊重高尚,有些讓人敬畏。
1938年,巴納德最著名的代表作《經理人員的職能》出版了,本書問世后,受到了西方管理學界的普遍重視,被奉為管理學的經典著作。
巴納德的重要著作還有《組織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