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荻秋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

曹荻秋(1909年8月1日~1976年3月29日),漢族,名聰,字仲榜,號健民,四川資陽縣南津驛和平街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廣漢蘇維埃政府的創立者、新四軍老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

文革期間,與四人幫鬥爭,被誣陷、迫害為“大叛徒”。遭監禁6年,1976年3月29日,含冤辭世,終年67歲。

人物簡介


曹荻秋
曹荻秋
曹荻秋(1909年8月1日~1976年3月29日),名聰,字仲榜,號健民。四川資陽縣南津驛和平街人。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原上海市市長。

人物生平


1924年,考入資中中學。
曹荻秋
曹荻秋
1926年-1930年,就讀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歷史系,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在黨的培育下,成了“高師”及成都學運骨幹。
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即擔任成華縣中心區委宣傳部長、川西特委宣傳幹事等職務。
1930年,被派往廣漢任中共特委書記,同年任中共溫江縣工委書記。
1930年10月,參加領導廣漢起義,宣布廣漢蘇維埃政府成立,還代理主席,兼任第二縱隊政治委員。
起義失敗后,輾轉到重慶,任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
1931年3月到上海,任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秘書。不久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總會黨團書記,並參加上海民眾救國會黨團工作,還組織上海學生赴京請願,並任總指揮。
1932 年3月17日夜,曹荻秋在昌平路英租界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
1937年8月經黨組織營救,被釋放。出獄后即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後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委副書記,負責領導上海文化團體黨的工作。
1938年2月,在武漢參加沈鈞儒領導的救國會工作,任聯絡部長。
後任中共鄂西北省委、豫鄂邊省委宣傳部部長。
1939年10月,曹荻秋隨劉少奇赴豫皖蘇邊區,參加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工作,兼任中共皖北特委書記。
1940年底后,歷任鹽阜行署主任、蘇北行署副主任等職務。
1942年僅鹽阜地區組織人民就有上萬人。
1943年,日偽聯兵2萬餘進行“掃蕩”時,他深入到群眾之中,與人民患難與共,堅持抗日,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以後,曹荻秋在領導蘇北人民堅持敵後鬥爭中,又為建立江淮解放區做出了貢獻。
曹荻秋
曹荻秋
1945年後,先後任中共鹽阜地委(華中五地委)書記,
中共鹽阜區委書記,
鹽阜支前司令部司令員、政委,
中共蘇北區黨委書記、鹽阜區華中工委宣傳部部長,繼任西南服務團團長。
蘇北軍區政治委員和江淮區黨委書記、江淮軍區政治委員,
華中行政辦事處副主任。
1948年11月,任華中支前司令部政治委員。
1949年2月任華東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
1949年6月,任上海西南服務團團長隨軍南下。
1949年11月起,先後任中共重慶市委第三、第二、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三書記,重慶市副市長、市長。
1955年11月調上海,先後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市長。
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兼任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十人小組組長,市經濟計劃委員會主任。
文革中,曹荻秋被打成了“叛徒”,遭監禁達6年之久。但他不屈服“四人幫”的淫威,堅信黨和人民一定會勝利。
1976年3月29日,曹荻秋含冤辭世,終年67歲。
1978年4月,“十月春雷”后,經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為曹荻秋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
1978年6月23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上海市委為曹荻秋舉行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徹底平反,恢複名譽。曹荻秋的骨灰由專機送往北京並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個人軼事


再廣播,影響就不好
曹荻秋生前十分注意廉潔,非常熱愛勞動。在他工作過的鹽阜,他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經常在蔬菜田裡鬆土、施肥、澆水,還抽時間學習紡紗。他到上海工作后,依然保持了這一優良作風,經常去浦東農村摘棉花,去宰牛場清除牛糞、打掃衛生,去工地參加勞動。
時任上海市建委副主任的羅白樺回憶道:1959年秋的一天,曹荻秋身穿一套藍布中山裝,腳穿一雙半新的跑鞋,和市人委辦公廳的一些幹部乘一輛大客車前往彭浦機器廠工地勞動。到工地后,工地負責人就請曹荻秋先到辦公室休息。他說,不必了,我們是來參加勞動的,你就分配我們幹活吧。工地負責人就安排年輕的抬黃沙和石子,安排曹荻秋和幾位年紀比較大的領導幹部清掃現場。曹荻秋笑著說,我們是來勞動的,不能點綴點綴,工人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這時他看到工地上堆放著一批幾米長、茶杯口粗的生鏽鋼材,工人們正在刮銹,於是他拿起刮刀,蹲在地上,同工人一樣幹了起來。工地負責人在勞動期間,幾次請曹荻秋到辦公室喝茶休息,但都被婉言謝絕了。當工人們都休息時,曹荻秋依然沒有休息,他圍繞工地邊走邊檢查工地的各種情況。這時,工地負責人過來對他說,工地上的廣播要播送市領導來參加勞動的消息。他立刻搖搖手說:“這不行啊,我們來勞動為什麼要廣播呢?我們應該和工人是一樣的。工人上班坐公共汽車,我們是坐大客車來的,已經和工人有距離了,再廣播,影響就不好了。”
我們心中真正的共產黨人形象
曹荻秋在主持上海市人委工作期間,市人委先後有盛丕華、金仲華趙祖康、榮毅仁、胡厥文等黨外副市長。他在工作中自始至終和他們合作共事,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他不僅關心他們的辦公條件,而且在黨員市長會議上多次指出,如何發揮黨外副市長的作用,是個重要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他以身作則,堅持集體領導下的副市長分工負責制,在處理黨外副市長分管的工作時,凡有寫出來的書面報告,一概送黨外分管副市長審核、處理與簽發。需要在市長辦公會上討論和決定的重大問題,他總是認真聽取分管的黨外副市長的意見。他還按照職責分工,請黨外副市長單獨主持市人委有關會議和各種座談會,處理各自分管的工作。
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曹荻秋對黨外人士的生活十分關心。他經常直接過問黨外副市長、全國人大代表和其他著名黨外人士的生活情況,詳細聽取有關部門對他們副食品供應的彙報。他還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單獨訪問和接待各界黨外人士,聽取他們對各方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時還親自指示有關部門解決這些黨外人士的生活困難。每逢節日,他都要指示有關部門對著名黨外人士噓寒問暖,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盛丕華逝世后,他不僅親自處理盛丕華的善後事宜,還安排了其家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在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6年秋冬,他不顧自己受到衝擊的艱難處境,依然關心黨外副市長和其他黨外著名人士的安全,要求市人委辦公廳負責人一定要設法保護幾位黨外副市長。
曹荻秋與黨外人士肝膽相照,精誠合作,深深感動了廣大黨外人士,贏得了他們的讚揚和尊敬。有的黨外人士感慨地說,曹荻秋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形象,不愧是執行黨的統戰工作的典範。
他和我們群眾真貼心啊
上海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副食品供應十分緊張,豬肉與水產品等都要憑票供應,每人每月只有二兩豬肉,蔬菜供應也十分有限。針對這種情況,曹荻秋提出,把郊區種植蔬菜的農田,從原來的十多萬畝擴大到四十多萬畝,蔬菜上市量要保證平均每天維持五萬擔左右。他動員財貿部門組織大批人力與物質下鄉,幫助郊區種菜和養殖。1962年春節前夕,他親自到南京與合肥請求支援,從而保證了上海人民在春節期間的豬肉和花生的供應。
為解決工人的住房,曹荻秋和市人委的有關領導親自查看住房設計樣式,實地研究評定,落實分批建造。為減輕農民負擔,經他提議,市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了降低農村小學學費的決定。為解決婦女的就業問題,他指示有關部門,組織家庭婦女辦起各種社會服務事業。1960年,全市由家庭婦女辦的託兒所達2100多個,入托兒童13萬。此外還辦起了里弄食堂和各種生活服務站,從打掃衛生,到修補縫洗,應有盡有。這樣,既增加了婦女的收入,又解決了群眾的生活需求。
曹荻秋雖然身居領導崗位,但始終情系廣大人民群眾。1965年,他在協昌縫紉機廠蹲點,不僅在車間與工人一起勞動,而且主動與工人親切談心。一次,他長時間地與一位工人交談,先徵求他對工作的意見,再親切詢問他的家庭情況……這位工人事後說,曹荻秋市長對我這樣一個普通工人就像親人一樣,他和我們群眾真貼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