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類型
森林類型
森林群落的分類單位,簡稱林型,是按照群落的內部特性、外部特徵及其動態規律所劃分的同質森林地段。劃分森林類型的目的是為森林調查、造林、經營和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對不同的類型採取不同的營林措施。研究森林群落的分類原則、單位和系統及其在一定地理條件下生長、發育和空間分佈規律的學科稱為森林類型學。
森林類型
英美學派的中心論點是20世紀初由F.E.克萊門茨建立的單元頂極學說和A.G.坦斯利建立的多元頂極學說。另外,美國的H.A.格利森和俄國的Π.Γ.拉緬斯基反對布朗-布朗凱和克萊門茨等人的觀點,而主張群落連續性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美國的R.H.惠特克為代表的威斯康辛學派,發展了種群、群落和環境梯度分析研究的途徑。
蘇聯的森林類型學可追溯到俄國的H.K.亨科1889年在森林經理工作中第一次劃分的森林類型。Π.Π.謝列布連尼科夫強調利用植被組成作為評定土壤-心土條件標準的必要性,並提出了俄國歐洲北部的比較完整的綜合林型分類。後來,Γ.Ф.莫羅佐夫接受了Β.Β.多庫恰耶夫關於植被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和自然地帶學說,並受芬蘭學派A.K.卡揚德的影響,提出了完整的林分類型學說。后經A.A.克呂德納、E.B.阿列克謝耶夫及Π.С.波格列布尼亞克等人的工作,形成生態學派(烏克蘭學派)。蘇聯的另一主要學派是以Β.Н.蘇卡喬夫為代表的生物地理群落學派(列寧格勒學派)。早期他把相同性質的森林植物群落劃分為同一林型。1939年以後,接受了莫羅佐夫關於“森林是一種地理現象”的概念,認為林型是所有森林的組成部分,包括喬木、其他植物和一切動物以及全部環境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綜合體,即生物地理群落,進一步闡明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的全部生活過程都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轉化過程(1964)。這與坦斯利的生態系統概念基本一致。
森林類型
針葉林在中國分佈廣泛,但作為地帶性的針葉林則只見於東北和西北兩隅以及西南、藏東南的亞高山針葉林,其餘的則常為次生性針葉林,如各種次生松林,更多的則是人工營造而成,如杉木林等。這些針葉林不僅植物組成豐富,而且還棲息著大量的動物種類,成為眾多特有種類的棲息地和避難所。
1、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
它們分別作為高緯度水平地帶性植被和較低緯度的亞高山帶植被類型。在分佈區和地理環境方面,差異很大,但都屬於亞寒帶類型,其外貌、組成、結構都十分相似。
(2)雲杉、冷杉林中國的雲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屬山地垂直帶類型,分佈廣、蓄積量最大。東北地區主要建群種為魚鱗雲杉、紅皮雲杉、臭冷杉、華北為白杄、青杄。向西至西北一帶為青海雲杉、雪嶺雲杉和西伯利亞冷杉。西南山地主要有麗江雲杉、川西雲杉、林芝雲杉林、麥吊油杉、油麥吊杉、雲杉、紫果雲杉、巴山冷杉、岷江冷杉、黃果冷杉、長苞冷杉、鱗皮冷杉、喜馬拉雅冷杉、蒼山冷杉、冷杉、滇冷杉等等。
(4)圓柏林主要分佈於西南和西部山地亞高山森林帶上部的陽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間,主要建群種有方枝圓柏、祁連圓柏、垂枝香柏、大果圓柏、塔枝圓柏和曲枝圓柏等。
2、暖溫帶針葉林
3、亞熱帶針葉林
4、熱帶針葉林
樹種很少,且多零星分佈,不成林,如南亞松、海南五針松和喜馬拉雅長葉松。
1、紅松闊葉混交林
紅松闊葉混交林是中國溫帶地區的地帶性類型,主要分佈於東北長白山和小興安嶺一帶山地,向東一直延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北部,主要建群種是紅松和一些闊葉樹,如:核桃楸、水曲柳、紫椴、色木、春榆等。
2、鐵杉、闊葉樹混交林
主要分佈在中國亞熱帶山地。是常綠闊葉林向亞高山針葉林過渡的一種垂直帶森林類型,主要有長苞鐵杉和鐵杉與殼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亞熱帶西部山地海拔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間形成特殊的針闊混交林帶,喜馬拉雅鐵杉與闊葉樹混交林常常佔據主要的地位。
1、落葉闊葉林
廣泛分佈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廣闊範圍。主要的森林類型有華北、西北地區的落葉闊葉混交林、櫟林、赤楊林、鑽天柳林、尖果沙棗林;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后形成的栗樹林、赤楊林、楓香林;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的次生林類型的山楊林和樺木林以及發育在亞熱帶山地的山毛櫸林和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青檀、榔榆林和黃連木林等。
落葉闊葉林
2、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是中國濕潤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地帶性類型,所含物種豐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約佔全國種類的1/2以上。常綠闊葉林的優勢種不明顯,經常由多種共建種組成。有青岡林、拷類林、石櫟林、潤楠林、厚殼桂林、木荷林、阿丁楓林、木蓮林。
3、硬葉常綠闊葉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東南一帶曾為古地中海的地區,有類似地中海硬葉常綠闊葉林殘遺的群落存在,主要見於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陽坡,一般山地常見的類型以滇高山櫟林、黃背櫟、長穗高山櫟林、帽斗櫟林、川西櫟林、藏高山櫟林。而河谷地區常見有鐵橡櫟林、錐連櫟林、光葉高山櫟林和灰背櫟林的分佈。
4、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
這類森林種類組成相當複雜。它又可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分佈在北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主要見於東部亞熱帶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以及分佈於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等。
5、季雨林
中國季風熱帶的地帶性代表植被類型,大多數分佈在較乾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區。它們多數屬於長期衍生群落性質。如麻楝林、毛麻櫟林、中平樹林、山黃麻林、勁直刺桐林、木棉林、楹樹林、海南欖仁樹林、厚皮樹林、楓香、紅木荷林等最為常見。
6、雨林、季節性雨林
群落分類方法以植物區系的分析為基礎。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群叢,認為群叢是具有一定植物區系組成的群落,其植物種類成分表現出一致的外貌,且生境條件一致。作為基本單位的群叢,如同植物種類,可組合為更高的系統單位,也可再分為較低的單位。其從高至低的順序為:植被區、群綱、群目、群屬、群叢、亞群叢、變型、群相。
分類單位用鑒別種(包括特徵種、區別種和恆有伴生種)來確定。凡是確限度大的種類都可按特徵種及恆有伴生種確定群叢。群叢以上的單位,通過群落係數計算確定群叢間種類親緣關係而進行歸併。群叢以下的單位,依據區別種(伴生植物中存在度大、多度、蓋度顯著的種類)進行細分。
法瑞學派是最早將統計方法應用於群落研究的,如群叢歸併中群落係數的統計、群落動態中的分層頻度法等。20世紀40年代以後,數值分類的方法及排序逐漸發展,並得到廣泛應用。
森林類型
生態學派強調林分和生境的相互統一。生境的變化比林分要緩慢得多。二者的相互作用決定著林分的組成、結構、生產力和林分特性等;生境條件的量變引起森林及其組成和生產力的質變。這一學派把林型看作是立地條件的一種指標,即同一立地條件內,森林的差異主要受土壤因素的影響,可能有幾個林型。分類系統為立地條件類型(森林植物條件類型),分類的基本單位是土壤養分、水分條件相似地段的總稱。按土壤的4個營養級和6個濕度級組成24個立地條件類型(見表)。在同一類型中又根據森林植物條件的明顯差異,進一步劃分為亞型、變異型和形態型。亞型表示一類型內所含某一因子積累近於某一相鄰類型的程度,是過渡型。變異型表示某些無直接影響因子含量的變化,如土壤反應、石灰性和鹽漬化等。形態型表示地形、土壤機械組成及石礫含量等。
林型是立地條件類型的下一級單位,在相同土壤水肥條件下,因氣候不同而形成不同林型。氣候相似的有林和無林地段合稱為一個林型,是立地條件類型的氣候變型。林分型為林型的下一級單位,即在相同土壤水肥和氣候條件下,優勢樹種相似的林分組成一個林分型。林分型可按年齡、鬱閉度、組成變化(超過4/10)和生產力的不同而劃分。
對於無林地,可劃分為草本型。
這個學派的分類方法不僅用於森林(包括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也把無林地區作為林型來研究。
是在植物群落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分類單位是林型。林型的樹種組成、植被特點、動物區系、森林植物條件(氣候、土壤和水文),更新過程和森林更替方向等都具相似性,且在同樣經濟條件下要求有同樣林業措施。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態環境全部,相當於森林生態系統。林型按林分中的建群種、優勢種和各種植被性質等來確定,並按同一主要樹種的所有林型合成一生態序列圖(見圖),圖中4個軸和一條過渡線代表5個生態序列;4個軸(十字線)的交點代表最典型的林型,即對水分和肥力的要求都屬中等的林型。A列由中生中土向旱生瘠土過渡,離交點越遠,旱生、瘠土嚴重。B列向土壤濕度增加,通氣不良,即向沼澤化過渡。C列向肥土方向過渡,D列向濕度增加的流動水過渡,即向溪邊過渡,E列介於停滯水的沼澤向流動水的溪邊過渡。
森林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