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果桑

桑科桑屬植物

長果桑(學名:Morus macroura 'Long Fruit')是桑科、桑屬奶桑的栽培種,小喬木,高可達12米,小枝幼時被柔毛;冬芽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被白色柔毛。葉片膜質,卵形或寬卵形,邊緣具細密鋸齒,表面深綠色,略粗糙,側脈及網脈疏生細毛,背面淺綠色,幼時脈上疏被細毛,基生側脈延長至葉片中部,側脈向上斜展;托葉細小,早落。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成對腋生,雄花具梗,花被片卵形,外面被毛,花藥近球形,退化雌蕊方形;雌花序狹圓筒形,子房斜卵圓形,稍扁,微被毛,無花柱,柱頭2裂,內面有乳頭狀突起。聚花果成熟時黃白色;小核果,卵球形,微扁。3-4月開花,4-5月結果。

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長果桑生長在山坡潮濕的混合林木中。生於海拔300-1300米的河谷或平原熱帶季雨林中。

長果桑含有豐富的糖類、有機酸、脂類、維生素、花青素、礦物質等,具有調節免疫、促進造血細胞生長、清虛熱、降血糖、降血脂、抗誘變、護肝養腎、利水消腫、安神解酒、延緩衰老等功效。

形態特徵


長果桑
長果桑
小喬木,高8-12米,胸徑10-20厘米;小枝幼時被柔毛;冬芽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被白色柔毛。葉膜質,葉闊卵狀橢圓形至卵形。邊緣具細密鋸齒,表面深綠色,略粗糙,側脈及網脈疏生細毛,背面淺綠色,幼時脈上疏被細毛,基生側脈延長至葉片中部,側脈4-6對,向上斜展;葉柄長2-4厘米;托葉細小,早落。
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成對腋生,長4-8厘米,總花梗長1-1.5厘米;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被毛,雄蕊4枚,花絲長約2.5毫米,花藥近球形,退化雌蕊方形;雌花序狹圓筒形,長6-12厘米,總花梗與雄花總梗相等;雌花花被片4,被毛,子房斜卵圓形,稍扁,微被毛,無花柱,柱頭2裂,內面有乳頭狀突起。聚合果狹圓柱形,下垂,長7-15厘米,直徑5-9厘米。長果桑的果實略呈柱狀,長5厘米。聚花果成熟紫紅色或黃白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長果桑
長果桑
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長果桑生長在山坡潮濕的混合林木中。生於海拔300-1300米的河谷或平原熱帶季雨林中。

分佈範圍


長果桑
長果桑
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

栽培技術


栽植要點
定植溝深50厘米,寬65厘米,底層填充農家肥后再回填全部表土。定植株行距在肥沃地塊2米×3米,畝栽111株。注意培土踩實后速澆定根水。
管理技術要點
長果桑
長果桑
定植后在苗木距地面30厘米處短截定干,促發梢6-10個。新梢長至25-35厘米時掐去頂心促分枝。定植當年應以養樹為主,不提倡大量結果。第二年可收摘鮮果3——4茬,高產株能達25公斤左右。南方可收果5-6茬,產量更高。每采完一茬果后,立即短截結果母枝,留芽2-3個促其萌發作下一茬結果母枝,並儘早施速效肥促其花芽萌發生長,為下一茬果桑豐產創造條件。各地每年秋季采完最後一茬秋果后,應於定植行中間開溝重施來年基肥,這次施肥應重施農家有機肥及人畜糞等,再輔以複合肥每畝施50kg花芽分化為來年再次豐產打下基礎。為提高產量及品質,也可在每次始花期至幼果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可顯著提高含糖量,促早熟、穩產、增產。
田塊選擇:長果桑對土壤和氣候要求不高,因此在國內大部分地區都可種植。但土層深厚、地力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塊,更適合長果桑的生長。為了提高長果桑的品質和風味,果園應儘可能選擇在遠離公路、養殖區及其他污染源的地方,以避免灰塵、異味等污染桑果。
種植密度:長果桑在不同地塊種植,應採用不同的種植密度。在平原肥沃地,定植株行距通常採用2米×3米進行種植,每667平方米栽約110株;在貧薄地、山坡地、丘陵地等株行距可適當窄些,通常採用1.5米×2.0米的規格進行種植,每667平方米栽約220株。定植溝可挖深50厘米、寬5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土雜肥1000-1500千克或有機肥500-800千克與複合肥50千克混合均勻,施入溝中並與土層混合,回填土層25厘米,種上長果桑植株,覆土踩實后速澆定根水,葉片較多的植株可適當剪去葉片,減少蒸騰作用,乾旱地塊要注意保持水分供給,以保證植株成活。
田間管理:施肥管理長果桑移栽成活后每隔1-2個月,每667平方米可施用20千克尿素或複合肥進行追肥,直到來年春季開始掛果。以後每年春季掛果生產前,可在植株四周進行開溝,每667平方米施用畜禽糞500-800千克或有機肥300-500千克和複合肥50千克,用肥量可逐年增加,以促進長果桑花芽分化和保證植株的營養需要;在每次始花期至幼果期,可用0.5-1%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進行噴施,以提高果實甜度,促進果實早熟;在每茬桑果採收結束后應進行施肥,每667平方米可施速效肥或尿素30-40千克促其花芽萌發生長,為下一茬長果桑豐產創造條件。

繁殖方法


扦插繁殖:長果桑的繁殖方法主要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2種。有性繁殖就是直接播種育成實生苗,又稱實播法;無性繁殖主要用長果桑枝條進行壓條、桿插、嫁接或用組織培養法繁殖苗木。生產上,長果桑通常採用桿插法進行繁殖,該方法既簡便又實惠。
插穗選擇:每年3月至4月初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半木質化的枝條作為插穗,枝條剪成10-15厘米長的插穗,插穗上預留2-3個飽滿且無損傷芽和1-2片無病蟲害的葉片,每個葉片保留1/3-1/2葉面積。插穗下切口要削成斜面,切口要求平滑旳。
插穗處理:剪好的插穗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浸泡10分鐘進行殺菌消毒,之後再把生根部位放入50毫克/升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分鐘后撈出晾乾,準備抨插。
扦插管理:抒插一般採用營養袋,採用營養袋有利於提高種植的成活率。選用泥炭土或細土有機肥拌沙作為基質,插穗直接桿插在營養袋中,桿插深度達插穗長的2/3,抨插完用水澆透,搭蓋小拱膜進行防雨和保溫,要避免直接日晒或採用遮陰處理。根據天氣情況,定期進行澆水,整個過程要保持土壤濕潤,一般插后20-30天即可髮根。長根發芽后,可用0.5%的尿素水進行追肥,同時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溶液防治病蟲害1-2次。天氣變暖后,可掀去小拱膜,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翌年春季可移入田間種植。

防治方法


長果桑的常見病害主要是菌核病白粉病等,但長果桑在中國福建省種植卻表現出高抗,因此不需要進行專門防治。在蟲害方面發生也較少,主要有紅蜘蛛等,如有少量發生,可採用低殘毒農藥進行防治,但要避開果實採收期。同時,還要做好桑園清園工作,在每茬桑果採收后,結合修剪工作,及時清理枯枝落葉和雜草,保持果園通風透氣,防止田間積水,減輕病蟲害發生為害程度。

主要價值


長果桑含有豐富的糖類、有機酸、脂類、維生素、花青素、礦物質等,具有調節免疫、促進造血細胞生長、清虛熱、降血糖、降血脂、抗誘變、護肝養腎、利水消腫、安神解酒、延緩衰老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