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瑛

楊孟瑛

楊孟瑛,字溫甫,豐都(今屬重慶)人,祖籍湖廣麻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曾任杭州知州。

人物經歷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弘治十五年(1502年)任杭州知州。正德三年(1508)擢升順天府府丞。正德四年(1509),再任杭州知州。御史胡文璧參劾楊孟瑛開浚西湖無功,浪費官帑二萬三千餘兩,罷官歸鄉。

家族成員


六世祖:楊德言,元末統軍萬戶,入蜀定居豐都。
父:楊大榮(1421~1494),字崇仁,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官至江西提刑按察司僉事。
兄:楊孟琦,曾任華陰縣丞。
弟:楊孟琳,陰陽訓術。

治理西湖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泌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滿,離開時他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詩。當他任滿離開時,老百姓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傾城為他送行。依依惜別時,白居易回贈了一首詩:“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人們把白居易修的湖堤成為“白堤”。
送別白居易,西湖歷經了幾百年的興衰變更。1071年,西湖又迎來了她歷史上的另一位“貴人”——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終於把西湖治理好了。多餘出來的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他的時代開始,展現了天堂初景。可以說,西湖是從這時起,才開始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元朝以後,西湖當成了“紅顏禍水”打入冷宮,這將近百年的冷遇,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來了另一位賢太守——楊孟瑛。楊孟瑛是四川(現重慶)豐都人,他在杭州當了七年知府。他治理了西湖,使西湖重現光彩,然而他不像白居易和蘇東坡那樣出名,現在人們幾乎已經把他忘記了。我們應該記住他,沒有他,美麗的西湖也許早就消失不見了。
夕陽在西湖上空塗抹著最後的餘暉。江南的初秋黃昏是那樣的涼人。楊孟瑛漫步於湖邊,望著被富豪蠶食侵佔的湖面,便想起了杭州百姓流傳的幾句民謠:“十里湖光十里笆,編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盡功名后,只見湖光不見笆。”這首民謠和眼前這湖山盡占的西湖景象,讓楊孟瑛再也坐不住了。
回到府中,楊孟瑛直奔書房,寫下奏章《開湖條議》,力陳西湖占塞的諸多弊害,請求朝廷允其疏浚快被富豪吞沒的西湖。
正德三年年初(公元1508年),在楊孟瑛的一再堅持和不斷上奏下,明武宗准奏了。這已是楊孟瑛在杭州的第六個年頭了。此時,他的前任蘇東坡在湖上留下的另一條名堤蘇堤已快被吞噬。
楊孟瑛沒有再做任何拖延。二月二日,楊孟瑛一邊貼出告示,令占湖為田、築屋建園的富豪遷屋平田,一邊指揮民工進入湖區開工。工程歷時152天,耗銀23067兩,清田3500畝,到九月十二日,西湖湖西一帶終於恢復到往日的景象。事後,楊孟瑛把挖出來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闊至五丈三尺,並沿堤種植桃柳,恢復甦堤舊時樣貌。
其餘大部分淤泥則被堆在湖西山麓邊,築成一條長堤。堤上築六橋,首橋因近凈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稱“環碧”;第二橋,因是金沙灘水的出處,便名“流金”;第三橋因近龍潭,深黝莫測,時有祥光浮水,題曰“卧龍”;第四橋便是“隱秀”;第五橋因橋畔建有“三賢祠”,取《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賢。第六橋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長矣。《詩》雲‘長發其祥’,非浚導不可”,題為“浚源”。
這六座橋被人們稱為里六橋,與外六橋合稱“西湖十二橋”。百姓們稱“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文人墨客也欣喜若狂,紛紛吟詩作畫。當時有西湖竹枝詞贊道:“十二橋頭日半曛,酒壚花岸其氤氳。七香車內多游女,個個攀簾過岳墳。”人們為了感謝楊孟瑛,就把這條長堤叫作楊公堤
楊孟瑛因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調走他任。不久后,楊孟瑛辭官還鄉,回了豐都老家。
此後數百年裡,楊公堤歷經滄桑變遷。到清雍正年間,湖西又漸漸開始淤塞,至乾隆年,楊公堤以西湖面已不存。抗戰勝利后,當時國民政府徵調在杭投降的日軍,以楊公堤為基礎修築道路,稱凱旋路。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此路,並更名為西山路。
楊公堤,這個名字也漸漸在人們腦海中消失。
如今,我們行走在楊公堤上,或一路徐行,或站立於雕刻秀美的橋頭,左望則蘇堤宛如碧玉美人橫卧湖中,展盡秀姿;右顧則是一片新生的水域,水之盡處應是三台山腳了。近湖處花木綽約,水間小渚中,零星點綴著幾處茅亭,生出幾分西湖山水以往少有的野趣。這水面以前是一大片農田,大都是屬於下茅家埠的卻不料這原是屬於西湖的,更未料到這數百年前的西湖重回世間后仍是如此醉人,如此美妙,這水隨著山婉約流轉,這山也因近水而靈氣十足。
今天,當我們走在秀美的長堤上,當我們漫步在那幽靜而野趣十足的上香古道上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應該因此而記住那個曾深入杭州百姓心靈深處的名字楊孟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