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藺相如墓的結果 展開
藺相如墓
范成大詩作
《藺相如墓》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憑弔愛國志士的遺跡來表達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該詩的前兩句敘事,后兩句言志抒懷,而二者又是有機的統一。與眾多同一題材的詩相比,此詩筆法厚重而情真,令人感佩。
藺相如墓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
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①藺相如墓:據《邯鄲縣誌》載,在“距城西南三十五里。已湮役。”《增修磁縣縣誌》載;“在縣北四十里羌村。尚存古廟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廟后。”從地理位置上言,兩說基本相符。
②邯鄲縣:今河北邯鄲,戰國時期為趙國都城。
③玉節:玉制的符節,古時諸侯派遣使臣所執的符節,作身分證明。以玉作成,表示貴重。這裡泛指使節。實際宋使已不持節,只給敕牒為憑證。玉節在這裡只顯示詩人使者的身份。虜障:在這裡指金國的邊防城堡。障:邊境險要處戍守的堡寨。
④釃酒:斟酒,這裡指奠酒祭祀。釃:去糟取清酒,也就是漉酒。馬上行途之間,似不應漉酒。詩人本意只謂“灑酒”或“酹酒”為祭,不過漫借釃酒成語而已。奠:置酒食以祭亡人叫奠。
⑤茲行:此行。璧重:指完壁歸趙事。璧,喻使命。身如葉:是說性命輕微,使命重大。
⑥應臨:應該鑒照。臨,鑒之意。
藺相如的墓在邯鄲縣以南、趙國故都城以西。
使者持節經過胡虜的邊寨深入敵境,經過藺相如墓前去斟酒祭奠。
此行使命重大而性命則輕微如樹葉,效法藺相如的決心天日可鑒。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三十五首。范成大行至邯鄲,在古趙國都城的西邊祭掃了藺相如墓。不免想到此番出使金朝與藺相如捧璧入秦的經歷相似,對藺相如不畏強秦、不辱使命的壯舉倍感親切和敬仰,並決心效仿,便寫下詩篇《藺相如墓》。
詩的前兩句敘事,后兩句言志抒懷,而二者又是有機的統一。全詩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抑鬱的難酬壯志。這在南宋愛國詩篇中是有代表性的。
詩人從杭州出發,來到邯鄲,行程已很長了。這時回首來路,不禁有“玉節經行虜障深”的感慨。當時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便是金國的城堡,因而淮河成了南來北往的宋使們特別敏感的地方。與范成大同時的另一位大詩人楊萬里《初入淮河》其一雲“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道出了南宋使者的隱痛。由金國的邊防淮河到金的內地邯鄲,路途是遙遠的,但這一帶地區以至更北的一些地方在北宋時還是宋朝構領土, “玉節經行虜障深”中一個“深”字,點明了詩人行程之遠,也暗示了宋朝被割土地之大。要是在過去,詩人至此尚未走出國境,現在卻深入到了敵國的內地,一個“深”字,又傳達了詩人幾多國勢日下的感慨。
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城西有藺相如墓,藺相如是趙國名相,范成大的持節使金與藺相如的捧璧入秦都是以弱入強,這無疑使得范成大對追懷已久的藺相如那種不畏強秦、不辱使命的壯舉倍感親切和敬仰。因此詩的第二句“馬頭釃酒奠疏林”就切入題旨,到藺相如墓前斟酒祭奠,略抒景慕情懷。這時的北方,已呈現出深秋氣象:野曠天清,滿目蒼涼,給祭奠帶來一種悲壯肅穆的氣氛。
詩人站在墓前,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莊嚴崇高的敬意,默默許下了心愿:“茲行壁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當年藺相如奉命出使,在秦廷上怒斥秦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令千古仁人志士仰慕。如今,范成大持玉節出使金朝,也如藺相如一樣視使命如璧重,視己身如葉輕。
對於這次出使,范成大有著清醒的認識,並早已作好了思想準備。據史料記載,當宋孝宗向左、右相陳俊卿、虞允文提及這次出使時,馬上就遭到了陳的反對,虞則向孝宗推薦了李燾和范成大二人。李燾本是很有氣節的名流,一聽到這個差使,忙說:“今往,金必不從,不從必以死爭之,是丞相殺燾也。”范成大得知此事,慨然請行。臨行,宋孝宗特地問及此事,范成大說:這次出使近乎向金尋釁,自己不是被殺就是被拘留;但早已考慮到了事情的後果並對家事子嗣都作了安排,沒有後顧之憂,身輕心安,定當不辱使命。一席話把孝宗說得感動不已(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一)。可見范成大這時的許願也決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抱定了決死之心前往金國的。
當然,比起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卓有成就來,范成大是意識到此行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儘管作者表白了自己以使命為重、視性命如樹葉一樣輕不足惜,但以宋之贏弱、金之強暴,范成大縱有藺相如的赤膽忠心,也是難以遂願的。詩的末句彷彿流露了這樣的心情:我景慕相如之心,唯天日可鑒。但事之成與不成,自己卻無法把握,只能聽天由命了。似乎隱隱預示了這次出使的勞而無功。
山東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喬力《范學論文集》:以“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指斥、譏刺奸人,褒揚、追慕忠良,是非之態鮮明,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也是以大義大局為準則,這與范成大自己毅然使金,不避艱險危難的作法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