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師二附
位於江蘇省南通市的公立小學
江蘇省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簡介
目錄
江蘇省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
1906年3月25日(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本著“父實業、母教育”和“民智兮國牢”的思想,偕其兄張詧捐贈私資,購城中柳家巷陳氏舊宅葺為校舍,興辦“女學”,定名為“通州公立女子學校” 。張詧任總理,張謇任協理,聘請“桐城派”文學家姚鼐後裔范姚蘊素為校長。首批學生35人,分為高等、初等兩級。是年11月,張氏兄弟改“女子學校”為“女子師範學校”,另外招生,而初高兩等作為附屬小學(簡稱“女師附小”)。這也是全國最早的師範附小之一。
1909年,由於入學女子較多,舊校舍不敷應用,張氏兄弟又募捐籌款,購買市河岸建於明代的薊遼總督顧養謙珠媚園遺址上的王氏樓房,以及周圍民房,改建為新校舍,即為現在學校校址。次年8月師生遷入上課。“公立通州女子師範學校”和“公立通州女子師範附屬小學校”同一校門出入,女師學生即在附小實習。
1912年,南通縣議會議定撥款給附小,學校亦改稱為“縣立通州女子師範附屬小學”。1914年6月,由張詧妻楊夫人捐資在校區東部開辦幼稚園,主任為楊素明。1915年1月,女師專設分管附小工作的主事。第一任主事為葉婧。1922年,女子師範學校遷出,市河岸校舍便由附小單獨使用。其後,學校社會影響與日俱增,開始在初小階段兼收男女生。學生來自周圍各縣,大部分學生寄宿。對個別有殘疾的學生,也予照顧入學。1924年,女師為研究農村小學教育,還於城北設“南通縣立通州女子師範附屬小學北土山分校” 。1939年8月,偽教育局在學校南半部分校舍辦起“縣立市河岸初級小學校”。1942年,校舍重加修繕,南廂改建為大禮堂,南通中學高中普通科(女生班)、女師遷來上課,南半部分仍為小學部,改稱“南通縣立女子師範附屬小學校”。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學校高年級也男女兼收,幼稚班也得以恢復。1946年2月,學校接收“江蘇省立南通實驗小學”為“南通縣立女子師範附屬小學第二部”。 1947年女師全部遷回段家壩校舍。同年,重修珠媚園內荷花池東側的茅亭,以紀念學校四十校慶。
1949年2月,南通解放后,市教育局決定將學校本部、二部(南通實驗小學)改為兩校,二部獨立辦學,本部稱南通女子師範第一附屬小學。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聘書,聘校長繆鏡心為南通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校內團、隊、工會各種組織先後建立。1952年,校名改為“蘇北南通女師第一附屬小學”,直屬南通專署領導。當年專署文教處撥款興修校舍,併購置了教具、圖書、運動器械和生活設施,為老師教學和生活、學生學習和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1953年下半年,私立東北營小學併入,后又劃出。1954年下半年,幼稚班擴為幼兒園。1955年,學校正式開辦附屬幼兒園,園長為尤敏強,1963-1966黃雲繼任園長。1958年上半年,女師併入南通師範,學校也因此更名為“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1961年,學校建立了黨小組,與行政、工會、團支部俱隸屬南通師範。1966年劃歸市城工局領導。1970年,教工幼兒園併入學校附屬幼兒園,園長為沈淑清(1966-1978)。1978年,王容芳接任園長,1995年退休,朱秀芬繼任。1979年學校建立了黨支部(2003年6月成立了黨總支。1980年建立了民進支部。1985年學校又劃歸南通師範和市教育局領導,2001年劃歸崇川區教育體育局領導。1998年學校創辦國有民辦的崇川小學(2004年秋,租用郭里園小學校舍辦學。
至1949年,學校佔地面積為14207平方米,建有四合院式兩層教學樓,一個大禮堂,以及荷花池和茅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建築物被拆除或填平,另外新建兩排兩層教學樓。1985年,學校建成鏡心樓,1993年,拆遷教工宿舍,擴建操場,建成童話樓。1999年8月學校第一期工程教學綜合樓竣工。2000年建成鏡亭,2001年在崇川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學校開始實施第二期工程,向東部征地,使佔地面積擴大為24897平方米,至2006年初,2000年建成鏡亭,第二期工程中的教學樓、科學藝術宮、體育館等先後落成,學校建築總面積為27100平方米。現學校共86個班,學生5055人,教職員工為206人。
學校歷任校長為:
1906-1915:范姚蘊素
1915-1930:葉 婧
1930-1938:邢德文(后擔任上海黃浦區教育局副局長)
(1938年至1941年為淪陷時期)
1942-1943:吳志儀(后擔任南通市政協副主席)
1943-1970:繆鏡心(同時擔任南通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1970-1982:周 琪(兼黨支部書記、黨的十二大代表,現為學校名譽校長)
1982-1984:成尚榮(后擔任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省教科所所長,現為國家督學)
1984-1994:王秀芳(兼黨支部書記、南通師範黨委委員,省三八紅旗手、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
1994- :吳和平(省十屆人大代表、省勞動模範、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兩度獲團中央授予的“星星火炬獎”)
二、光榮傳統
1930年以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徑,學校積極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出強烈的進步傾向。每日晨會,學生齊唱晨會歌,歌詞是: “我們的國家,被人家欺壓,快救它,快救它!讀書要用心,志氣要高大,養成實力復興中華,愛護我們的國家……”然後由教師談論時事,講述歷史,教育學生認清民族的敵人,激勵學生為復興中華而刻苦學習。1938年3月17日,日本軍國主義侵佔南通城,學校時任主事邢德文等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將檔案、財物寄存於工友家中才離校。學校於此停辦,部分房屋被燒毀,設備被洗動一空。
在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師生為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和自由,開展了一系列鬥爭。1946年3月,進步的文藝晚會經常在本部舉行。17日,南通文藝協會在本部召開成立大會。18日,歡迎“軍事調查處”執行小組的文協隊伍,在本部集中出發。19日,南通文藝協會在本部舉行了茶話會,新華社記者吳青和樊發源向聚集在學校大操場千餘名青年作了簡短演說。反動當局殘酷鎮壓這一革命行動,殺害了許多文藝青年,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南通慘案。面對白色恐怖,不少教師仍堅持鬥爭。當時中共南通城市工作委員會學委書記屈元(曾是學校的代課教師)和教師王一林(市學委委員)、王婉蘭、潘月泉、潘舜新(皆為中共黨員),團結本校和其它學校教師,先後為保障職業、反對當局剋扣學生尊師獻金、索取欠薪和輔助費、提高生活津貼,抵制“戡亂大單元”教學和“染色政策”,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並取得一定的成果:教師不僅在經濟上稍有改善,而且提高了覺悟,加強了校內和校際間教師的聯繫和團結,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教師中的影響。1949年寒假,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學校進步教師參加了護校鬥爭,使學校設施免受損失。解放后,學校堅持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始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每年清明節時,學校都會邀請“三·一八”慘案的烈士錢素凡夫人孫術來校向學生講述史實。開展祭掃活動,緬懷先烈,繼承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