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海圖編
鄭若曾、邵芳主編史籍
《籌海圖編》共13卷,系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為防禦倭寇,聘請鄭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的一部沿海軍事圖籍,初刻於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
歷史學家柳詒徵(1880-1956)認為:〔四〕庫〔書〕目以《籌海圖編》為胡宗憲著,其《萬裏海防圖論》則標曰《鄭開陽雜著》。蓋《圖編》雖出若曾手,據茅鹿門《序》稱,宗憲聘君幕府襄次其事,其體裁多出自丹陽邵芳一蓋鄭、邵合輯而胡綜其成也。
按《籌海圖締》系由鄭若曾所繪,此圖無疑是根據《鄭開陽雜著》卷一的《萬裏海防圖》。
《籌海圖編》內容中含有“輿地全圖”、“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日本島夷入寇之圖”等。由72幅地圖組成的“沿海山沙圖”,實際上是繪有島、山、海、河流、沙灘、海岸線、城鎮、烽堠等地物符號的沿海地形圖。其中廣東11幅,福建9幅,浙江21幅,南直隸8幅,山東18幅,遼東5幅。幅幅相連,猶如畫卷,一字展開。海中的島嶼礁石,岸上的山情水勢,沿岸的港口海灣,沿海的衛、所、墩、台躍然紙上,甚為詳備。
記明代抵禦倭寇事。以嘉靖時事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況。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圖、日本事略,繼以分省御倭事宜並列年表、寇蹤圖譜,再次記述重大戰役與遇難者事迹,而終以經略。對於用兵、城守、剿撫、互市等,均有詳細記載。附有沿海布防形勢及戰船、武器等詳圖。
點校說明 | 籌海圖編序 | 籌海圖編凡例 | 卷之一 |
輿地全圖 | 廣東沿海山沙圖 | 福建沿海山沙圖 | 浙江沿海山沙圖 |
直隸沿海山沙圖 | 山東沿海山沙圖 | 遼陽沿海山沙圖 | 卷之二上 |
王官使倭事略 | 魏三條 | 南齊一條 | 梁一條 |
隋一條 | 唐一條 | 元十二條 | 明九條 |
使倭針經圖說 | 倭國朝貢事略 | 漢三條 | 魏三條 |
晉二條 | 卷之二下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上 |
卷之八下 | 卷之九 | 卷十上 | 卷十下 |
卷十一上 經略一 | 卷十一下 經略二 | 卷十二上 經略三 | 卷十二下 經略四 |
卷十三上 經略五 | 卷十四下 經略六 | 附錄 |
明代後期,倭寇的威脅,北部邊警的頻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經武練兵及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鮮觀點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製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校新書》、《練兵實記》、《陣記》;精於火藥與火器研究的《兵錄》;軍事學內容詳備,並收有《鄭和航海圖》和神火飛鴉等罕見資料的軍事百科全書性著作《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等。
在眾多的海防地圖中,當屬《籌海圖編》最權威,因為它是浙江總督胡宗憲牽頭完成的抗倭資料,當屬政府行為。該地圖還反映了在這個海域里,大大小小島嶼的命名都以中國的命名方式進行,凸顯了中華命名形、音、意三結合的重要特徵。同時,所有的島嶼名稱都經過了明朝政府的反覆核定,正式確立了最常用的島嶼名稱。該圖是明朝政府經營管轄沿海島嶼的最原始的地圖記錄,其中明確地記入了雞籠山、花瓶山、彭加山、釣魚嶼、橄欖山、黃毛山、赤嶼等島嶼,乃是中華海山一道天然的島嶼石鏈。它們是明朝政府水軍防倭禦寇必到的海域,也是浙江、福建沿海及台灣民眾前往釣魚島海域捕魚的漁場。將釣魚島等島嶼名稱明確納入中國福建省界,是中國明朝政府管轄經營中國東海沿海廣大海域的重要成就,為清朝政府經營海疆奠定了主權領土與主權海域的輿圖文獻基礎。
此書卷一《沿海山沙圖》《福七》、《福八》兩幅圖(見右圖21)內,上排自有至左第五島“雞籠山”起,依次有彭加山、釣魚嶼、花瓶山、黃毛山、橄欖山、赤嶼等島嶼。清楚表明:作為明朝抗倭最高軍事長官的胡宗憲,已經把釣魚島等島嶼列入中國海防區域。
《沿海山沙圖》《福七》、《福八》
又如,以遼東為例,該省第一幅圖的右上角是“遼東界一”,遼東雖鄰接朝鮮,但遼東的最後一幅圖“遼東五”並沒有將鄰接的朝鮮地圖描繪出來,只是用漢字表示“自此入朝鮮界”。《籌海圖編》的“沿海山沙圖”收錄了遭受倭寇襲擾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圖,以西南到東北為序,但中國領土以外的地區都沒有編入,所以,日本人奧原敏雄所謂“只有釣魚島不是中國領土”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
《籌海圖編》部分內容:中華書局2007年版
記述史事,一切歸功於胡宗憲,不免過當,但仍不失為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