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名材

徐名材

徐名材,化工專家,教育家。他曾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化工人才。抗戰期間領導重慶動力油料廠開展科研,發展植物油裂煉生產汽油、柴油和潤滑油,卓有功績。40年代後期著手籌辦中央化工廠,對上海化工廠、南京化工廠及重慶化工廠的創建作出了貢獻。

人物生平


徐名材,字伯雋,1889年5月11日生於浙江寧波一書
香世家。其父徐志鴻深信“科學為強國之道”,督勉徐名材及8位兄妹自幼勤學,均攻讀理工。1908年,徐名材在南洋公學畢業,次年經浙江省公派赴美國,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畢業獲碩士學位后,於1917年回國,在漢陽鋼鐵廠任工程師,負責化驗工作。1922年徐名材到交通大學任化學教授,1930年任化學系主任。1937年,徐名材參加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派出的以吳蘊初為首的赴歐考察團,在德國洽購人造石油技術和設備,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乃返國回交通大學。1938年8月,徐名材趕重慶,在資源委員會任化工處處長。1940年8月至次年7月兼任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主任。1941年3月,徐名材接辦重慶動力油料廠任廠長。1945年抗戰勝利后,徐名材赴日任國民政府駐日代表團成員,向日本交涉索回永利錏廠的硝酸裝置等在戰爭期間被日軍從中國拆走的化工設備,做出了貢獻。 1946年,徐名材回國,在上海任中央化工廠籌備處主任,為上海化工廠、南京化工廠和重慶化工廠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1949年,上海人民政府成立,徐名材任華東工業部化工處處長,並一度兼任輕工業部上海工業試驗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在組織科技人才支援各地建設、組織恢復華東化工生產、組織企業調整和技術改造等方面,均有貢獻。正當徐名材得以大展宏圖報效祖國之際,不幸,突發心臟病,於1951年11月8日在上海去世。
徐名材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技術,心繫化工事業,注重科技人才。他博學多識,思維敏捷,工作積極,生活簡樸,克己奉公,一生清廉,饒有學者風度,人多尊稱為“徐老夫子”。他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給後來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1889年5月11日 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徐名材
徐名材
1909—1917年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17—1922年 在漢陽鋼鐵廠任工程師。
1922—1938年 在交通大學任化學教授,1930年起任化學系主任。
1938—1941年3月 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化工處處長,
其間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兼任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主任。
1941年3月—1945年8月 任資源委員會所屬重慶動力油料廠廠長。
1945年9月—1946年 中國駐日代表團成員。
1946—1949年 任資源委員會中央化工廠籌備處主任。
1949—1951年 任華東工業部化工處處長。
1951年11月8日 在上海病逝。

重視人才

《普通化學》
《普通化學》
徐名材畢生重視培育科技人才。他1922年到交通大學任教后,即以學識淵博,信息靈通,善於聯繫實際,講授精闢,與同學間感情融洽著稱。1930年交通大學成立科學學院,徐名材任化學系主任。他秉承學校“求實學,務實業”之傳統,決定該系各班從三年級起分設化學組和化工組,相應調整課程,由學生選讀;他自己繼續堅持講授普通化學;他還編寫了《工程化學手冊》 ,由校圖書館印行,改變了以往全部搬用國外教材的做法,增強了實用性。40年代初,他兼任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主任,促使這個學校在抗日戰爭艱苦條件下堅持優良傳統,保證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親身指導

徐名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才能。他任教不久,就與徐佩琨、周銘二位教授組成學生課外活動委員會,制定了服務規則,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學生會、周刊社、膳務會、義務學校等活動,鍛煉學生辦實事的能力;又與李熙謀、范永增二位教授組成出版委員會,先後出版《工程學報》 、 《經濟學報》 、 《南洋季報》等雜誌,鼓勵師生投稿,鍛煉他們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及寫作的,能力。他還鼓勵同學成立“科學社”,主編《科學介紹》 ,在《晨報》上作周日副刊,宣傳普及科學知識;鼓勵同學翻譯出版國內急需的化工科技書籍。在他指導下由郭鍾福等翻譯的何厄氏《化學與工業》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徐名材重視結合教學,聯繫實際,開展科研,以提高教師的水平,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他積極參與立題,指導科研,創造條件刊印出版科研成果報告和論文。1933年,他創辦了交大油漆研究所,加強油漆和軟水劑等的研究,為機車車輛服務。1934年,他主持在交大建立化工館,除供學生研究實習外,並促進科研成果轉讓給工廠投產使用。這期間,他立題和指導的不少科研成果,頗具實用價值和一定水平。例如“油溶性醇酸樹脂”、“沸石型軟水劑”、“季戊四醇和桐油酸合成”等,均刊入學校編印的《油漆試驗報告》有關各輯,獲得推廣。許植方講師對中藥漢防己及三七皂角苷等的研究,在他支持下獲得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助,成果報告也於1940、1941年發表在《中國化學會會志》第七、八卷上。
徐名材還提出學習應與實踐相結合。在上海期間,他聘請了多家有名望的化工企業負責技術的廠長來校擔任畢業班專業科的兼職教授,向學生傳授生產經驗,提供畢業論文的科研課題和場所;利於學生畢業后帶著科研成果到這些工廠去應用投產。1937年他發表了《化工人才之養成》一文,提出:“每年畢業生中恆有優秀人才,各大廠似宜選訓,使獲實際經驗,另使研究種種問題,以後擇優資遣留學。其次者給以優薪,使負技術改進之責,所費有限,收效甚宏,大工廠得人才,學子作貢獻。”該文深刻體現了他關於學用結合的思路。
徐名材於1938年離開教學崗位。以後,他在從事機關、工廠及社會活動中,同樣十分熱情培育青年學子,多方支持教育,繼續為培養優秀化工科技人才作出貢獻。

抗日時期

動力油料廠
動力油料廠
1941年,徐名材接辦資源委員會所屬重慶動力油料廠,任長,主持植物油裂煉生產汽油、柴油及潤滑油。當時日本侵略者侵佔了大半個中國,沿海盡陷敵手,戰火進逼大西南,一向依賴外國提供軍需民用的石油製品進口困難日益嚴重。陝西地方興辦的延長石油廠產量極微,玉門油田剛開始小量開採,大西南交通和工業所需的汽油、柴油和潤滑油極端緊缺,主要指望植物油裂煉產品和酒精作為替代和補充。為此,徐名材對動力油料廠的工廠看得很重,從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積極壯大技術力量。他陸續聘請了不少專家教授來廠工作。先後徵選了多屆化工、機電專業大學畢業生,舉辦專業培訓班進行培訓后,分派到裂煉廠及5個下屬廠,並支援各地煉油廠和酒精廠數十人,向經濟部、教育部、航委會等推薦派送國外學習十餘人。幾年間,他還支持傅鷹、孫增爵、時昭涵、夏勤鐸等數十人通過“租借法案”和自費出國進修、實習。其次,大力加強工廠燃料研究室有關燃料及有機化合物的科研工作。其中,“石灰對植物油裂解的效應”、“烴類的氣液平衡”、“植物汽油與酒精的摻混性”,“植物油黏土處理”等燃料課題的科研成果多已及時用於工廠生產,不少論文在《中國化學會會志》上發表。這期間,該廠還向經濟部申報,獲得了植物油裂解、抗爆乙基鉛液、酚醛塑料、糠醛塑料等十餘項專利許可。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徐名材積極進行生產裝置的改造和擴建,發展生產。1941—1945年間,在他領導下,重慶動力油料廠共生產汽油40餘萬加侖,柴油160餘萬加侖,以及各種潤滑油16萬餘桶,對戰時大西南交通和工業的運作起了重要作用。對於該廠的特色和規模,英美盟軍曾稱讚為世所罕見。徐名材還用英文撰寫《植物油裂煉工業》一文,描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裂煉工業,提交1948年世界動力會議,頗受重視,該會會刊已予刊印。
1946年,徐名材負責籌建中央化工廠,首先也是大力羅
《中國化學工業年鑒》
《中國化學工業年鑒》
致人才,特別熱情邀請從國外回來的化工、機電、財會人才、擇賢任事。他們先後接收了日本在滬產業“明治產業株式會社”和“維新化學工業社”,組建中央化工廠上海工廠,很快生產出了硫化染料、煤焦油產品和三角帶等橡膠產品;同時在該廠設試驗室,研製新的染料品種和軟水劑、酚醛樹脂、絕緣材料等,為進一步發展生產創造條件。另外,派出部分人員到南京和重慶,在南京燕子磯籌辦南京工廠,準備生產對硝基氯化苯、苯胺等有機化工產品;在重慶小龍坎動力油料廠原址籌建重慶工廠,準備生產硫化鈉酚醛樹脂等。它們後來發展為上海化工廠、南京化工廠和重慶化工廠3個重要的化工廠。

抗戰後

1949年上海市獲得解放,徐名材擔任了華東工業部化工處處長。他大力組織上海各化工廠努力恢復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1950年他給華東工業部領導寫了“建設華東區化學工業意見書”,提出了在上海發展支農的化肥、汽車輪胎、防蝕用塗料以及新塑料材料等12項建議,在措施中強調研究機構和實驗工廠須與企業相輔而行,以便不斷提高水平,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發展化工的遠見卓識。他為籌辦中央化工廠羅致的大量建設人才,經上海市軍管會登記為具有專長的化工科技人員達45人,還積極組織輸往全國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國的建設。

學術活動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中國化學工業會於1922年在北京成立后不久,1923年4月在上海成立分部,徐名材即參加了該學會。隨後,他熱情參加了該學會1924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化學工藝展覽會的籌備工作。會上,他作了題為《化學工業之最要問題》的專題演講;大會日刊上,他寫了《化學工藝展覽會之希望》一文,促進了社會各界對化學工業的重視。1930—1936年間,他與吳承洛、王璡、戴濟、徐作和輪值,每年兩人擔任會刊《化學工業》的主編。他曾以主編名義先後為該刊撰寫了《本刊之責任及希望》和《革新后之本刊》,闡明該刊的宗旨及編輯內容等等。他在交大教學期間的部分教學論著,如《四十年來之化工教育》 、 《化工人才之養成》等,都在《化學工業》上發表。他還在《化學工業》上發表了多篇科研論文和調研報告,如《鍍鉻防腐》 、 《酒精代汽油在公路車上的應用》 ,以及有關桐油、大豆、茶等國寶的特寫等等。這個刊物在當時是頗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之一,徐名材為辦好刊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徐名材對其他有關學會的會議和出版活動,也熱情支持。他在交通大學及重慶動力油廠指導完成的許多科研成果論文都發表在《中國化學會會志》上。抗戰期間,“中國工程師學會”在蘭州和桂林召開年會時,他因公務繁忙未能參加,但均專門派員攜帶論文到會上宣讀。
1931年,著名愛國實業家吳蘊初為培養有志上大學的清寒青年,出資成立清寒教育委員會,徐名材應聘擔任委員。他是每年都參加主持考試選拔工作的極少專家之一。他們每年選拔大學化工系一年級學生及高中學生各10名左右,由委員會資助,送到交通大學及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學習,先後六屆,共選拔資助約百人。這些青年後來都成了有建樹的優秀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遍布國內外。

主要論著


1 徐名材.四十年來之化工教育.化學工業,1936,11(2)
2 徐名材.化工人才之養成.化學工業,1937,12(1)
3 徐名材.植物油裂煉工業.世界動力油會議會刊,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