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褐斑病

葡萄褐斑病

葡萄褐斑病又稱葡萄斑點病、褐點病、葉斑病和角斑病等,是由葡萄假尾孢菌和葡萄座束梗尾孢引起、發生在葡萄上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植株中下部葉片。

葡萄褐斑病分佈於中國各葡萄產區。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果園易發生,特別是葡萄採收后忽視防治易引起病害大量發生,造成病葉早落,削弱樹勢,影響產量。

葡萄褐斑病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兩種;因地制宜採用抗病品種。秋後徹底清掃果園,燒毀或深埋落葉,減少越冬病源。葡萄生長期注意排水,適當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長中後期摘除下部黃葉、病葉,以利於通風透光,降低濕度。

癥狀


褐斑病有兩種:褐斑病和小褐斑病。褐斑病是由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為害葉片,侵染點發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規則的角狀斑點,病斑逐漸擴展,直徑可達1厘米,病斑由淡褐變褐,進而變赤褐色,周緣黃綠色,嚴重時數斑連結成大斑,邊緣清晰,葉背面周邊模糊,後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濕度大時發生灰褐色霉狀物。有些品種的病斑帶有不明顯的輪紋。小褐斑病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點發病出現黃綠色小圓斑點並逐漸擴展為2—3毫米的圓形病斑。病斑部逐漸枯死變褐進而茶褐,後期葉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層。

病原物


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vitis(Lev.)Sawada.,異名:Cercosporaviticala(Ces.)Sacc.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結成束狀,直立,暗褐色,單個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個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個孢痕。分生孢子著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長棍棒狀,微彎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漸狹小,有0~9個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小褐斑病Cercosporaroseleri(Caff.)Sace.分生孢子梗較短,鬆散不集結成束,淡褐色。分生孢於長柱形,直或稍彎,有3~5個分隔,棕色。
1.
大褐斑病Phaeoisariopsisvitis(Lev.)Sawada.,異名:Cercosporaviticala(Ces.)Sacc.分生孢子梗常10~30梗集結成束狀,直立,暗褐色,單個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個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個孢痕。分生孢子著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長棍棒狀,微彎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漸狹小,有0~9個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2.
小褐斑病Cercosporaroseleri(Caff.)Sace.分生孢子梗較短,鬆散不集結成束,淡褐色。分生孢於長柱形,直或稍彎,有3~5個分隔,棕色。

發病因素


分生孢子萌發和菌絲體在寄主體內發展需要高濕和高溫,故在高濕和高溫條件下,病害發生嚴重。褐斑病一般在5、6月初發,7-9月為發病盛期。多雨年份發病較重。發病嚴重時可使葉片提早1~2個月脫落,嚴重影響樹勢和第二年的結果。

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落葉上越冬,至第二年初夏長出新的分生孢於梗,產生新的分生孢於新、舊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和雨水傳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發芽后從葉背氣孔侵入,發病通常自植株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經過一段時期,於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第二批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造成陸續發病。直至秋末,病菌又在落葉病組織內越冬。

分佈範圍


葡萄褐斑病在中國各葡萄產地多有發生,以多雨潮濕的沿海和江南各省發病較多,一般乾旱地區或少雨年份發病較輕。

侵染循環


病菌分生孢子壽命長,可在枝蔓表面附著越冬,借風雨傳播,在高濕條件下萌發,從葉背面氣孔侵入,潛育期約20天。中國北方多在6月份開始發病,7-9月份為發病盛期,多雨季節可多次重複侵染,造成大發生。在中國江蘇、浙江、上海有2次發病高峰,第1次在6月份,第2次在8月份。葉片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最多,1個病斑常有1000多個分生孢子。

流行規律


寄主抗性: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高感品種有喀什哈爾、和田紅、瑪瑙等;中感品種有:玫瑰香、小紅玫瑰、吐魯番紅,美洲圓葉葡萄等;抗病品種有水晶、巨峰、無核白、巴格來等。馬奶子葡萄則為免疫品種。
發生條件:植株生長中後期雨水多時病害流行。澆水太多,田間濕度大,管理粗放,噴射赤霉素,枝葉旺長,蔭蔽潮濕或生長衰弱,結果太多,黃化病嚴重,氮肥太多,枝葉嫩,都促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採用抗病品種。秋後徹底清掃果園,燒毀或深埋落葉,減少越冬病源。葡萄生長期注意排水,適當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長中後期摘除下部黃葉、病葉,以利於通風透光,降低濕度。通過摘心、修剪、綁蔓、中耕除草等措施改善園區透光通風條件。夏季排除積水,降低周圍空氣濕度。多施有機肥,控制氮肥用量。保持園區清潔,尤其秋後,收集病葉集中深埋,消滅傳播源。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50%消菌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1:0.7:200倍波爾多液,或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