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大狐蝠
馬來大狐蝠
馬來大狐蝠(學名:Pteropus vampyrus malaccensis):是大狐蝠的亞種之一,世界上最大的一類蝙蝠。體長為20-25厘米,體重約為600-1100克,翼幅最大達183厘米。有一雙大眼睛,較長的像犬科動物的口鼻部和長而尖的耳朵。下體毛髮長,顏色從黑色到棕褐色。
以幾隻到數千隻的群體棲息在任何地方。日落時進入附近的棲息地,可以毫無聲息地飛到捕食區,遠達50公里遠。它們通常在著陸前圈出一棵果樹,並且喧鬧的形成餵養組,組成幾隻到超過50隻的蝙蝠。不像許多其他蝙蝠,為了導航使用回聲定位,馬來大狐蝠依靠視線的方式在夜間找到它們的居所。通常以紅毛丹、無花果和蘭撒果樹的果實為食,也吃花蜜和花椰子、榴槤樹的果實。
由於濫捕濫殺,東南亞的馬來大狐蝠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專家提醒人們採取措施保護這一珍稀動物。
在《華盛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Ⅱ。
馬來大狐蝠
頭骨的癒合程度很高,輕而堅固,聽泡特別膨大。頭和顏面部狹長,吻尖而突出,耳長且直立,結構簡單,沒有耳屏,眼大而圓,牙齒尖銳,整個面部看起來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頸部較長,前肢掌骨和除第一指外的指骨特別延長,達60-70厘米,僅具1指,指的末端有爪。後肢扭轉,膝向背側,比前肢短得多,約為12厘米,具5趾。前肢和後肢完全由張有彈性的皮膜聯結在一起,皮膜展開時,寬達150厘米。頭部及皮膜均呈深棕色,頸部及腹部為淺棕色。
棲息於果實豐富的森林地帶,屬於夜行性動物,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就從棲身之所傾巢而出,尋找食物。
雖然它們被稱為“水果蝙蝠”,通常以紅毛丹、無花果(榕樹種類)和蘭撒果(Lansium domesticum)樹的果實為食,也吃花蜜和花椰子(Cocos nucifera)和榴槤(Durio zibethinus)樹的果實。它們有一個長舌頭,使它們能夠舔食花蜜而不損害花朵。當它從花叢中進食時,花粉可能粘在其毛皮上,導致其被攜帶到另一植物,進行花粉傳播,因此馬來大狐蝠是許多森林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馬來大狐蝠分布圖
在氣候溫和的中緯度地帶生活的翼手目動物大多具有季節性遷飛的習性,並且能選擇適當的隱蔽所進入冬眠,冬眠時體溫可以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翼手目動物在秋季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卵,精子在雌獸的生殖道里過冬,而春季交配時則排卵與受精同時進行。
馬來大狐蝠通常每年僅產1胎,繁殖時間取決於生活的地區。在菲律賓,幼仔大多數出生在4月和5月,而在泰國,出生高峰在3月或4月初。幼蝠在最初幾天留在棲息地,等待母親出外覓食回來后哺育。哺乳的時間長達二至三個月。
在馬來西亞幾乎各地都可以合法獵殺馬來大狐蝠,只有沙撈越和婆羅洲地區禁止了該活動,保護馬來大狐蝠的形勢不容樂觀。
研究人員調查了馬來西亞地區33個馬來大狐蝠棲息地,將馬來大狐蝠數量與馬來西亞當局發出的狩獵許可證的數量做比較,發現每年在馬來西亞半島,有約22000(2009年)只馬來大狐蝠通過合法手續被獵殺,而被非法獵殺的數字不得而知。
2009年的調查,有關數據分析表明,馬來大狐蝠實際被獵捕的數量無法估計,最樂觀的估計也達50萬隻。以這種速度繼續下去,該物種將在最長81年內從地球上消失。
野生動植物信託基金會獸醫喬納森·愛潑斯坦(Dr Jonathan Epstein)博士表示:數字模型顯示,在2002年至2005年期間,馬來西亞半島的狩獵活動不利於可持續發展,馬來大狐蝠面臨滅絕的境地。如果再有任何的非法捕獵行為,將加速該物種的滅絕。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