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風景區
寧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
位於江西省豐城、崇仁、樂安三縣(市)交界地,原名叫池山。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晉代,南昌郡羅文通,朝廷幾次重聘做官,他婉辭不赴任,尋道二百里,隱居池山修道,廣收弟子傳授道經。深得弟子們愛戴、尊崇。羅文通病逝后,弟子們為紀念師長,取他的姓氏為山名,更名為羅山。
羅山主峰古建築有“大羅山諶母殿”及建“觀音殿”、“許真君殿”附有住房、膳房、簽房。建築古風濃厚、雄偉壯觀,傳說觀音是諶母之客,許旌陽是諶母之徒。山間周圍有群峰環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澗和山岩水簾香爐水,長年不謁。山西南有一天然岩石、直伸山外,稱“秀谷飛岩”,頂平面積10餘平方米。另有雷公台、仙人廚、婆孫峰“歐石岩”、“仙人洞”洞等景點,山上有“大羅山諶母殿”廟宇,坐落在主峰一華里之地,建於宋代、清乾隆二年(1737)修葺。在南部山腰建有“青雲寺”,神龕上塑有諶母娘娘聖像。羅山還擁有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品,其中羅山的茶葉、生薑、豆腐乳被稱為“羅山三寶”而馳名中外。旅遊項目包括登山、朝聖、野營、垂釣、划船、游泳、龍光洞探險等內容
羅山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豐城鐵路鎮衛東村江上組,原名叫池山。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
羅徠山風景區
羅山
在古今崇仁,豐城人的心目中,羅山是沒有距離的,它不僅橫亘天際,成為崇仁,豐城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更是聳立在人們心中故鄉的象徵。更何況儒、道、釋三家很早就將這座山用自己的文化去進行過詮釋,使這座山從一開始就變得很“文化”了。先說儒家。“羅山南境峙,形勝跨吉撫”(清代賴晉詩),羅山主峰老仙峰海撥962米,只要空氣清新、能見度好,在豐城市區就可以見到“羅峰飛翠落簾幌”(明代李裕詩)的景色。在豐城歷代方誌、文人
別集和各村族譜的藝文中,大都少不了寫到羅山。如同治《豐城縣誌》記載羅山“高二十七里,周回百九十里,跨撫、洪、吉三州境,端秀麗,自省譙望之如初出芙蓉,亭亭江水”。宋代禮部尚書徐經孫(秀市潘橋角陂人)的《矩山存稿》中的《覺溪八景》,就有一首《羅阜朝雲》;城內《丘氏族譜》中的《湖東沙湖八景》,就有一首《羅岫晴雲》。羅山還有秀谷飛岩、攝秀台、蓑衣掛壁、水簾香爐等風景,歷來是文人墨客題詠的對象,如唐代曹鄴、宋代吳曾、陶弼、元代虞集、明代陸應箕、李紹春、清代袁守定、民國傅調梅等人均有讚美羅山詩作。明代嘉靖年間的南京兵部尚書李遂,號克齋,因喜羅山之壯美,遂改號羅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號羅山,為此號“見羅”,人稱“見羅先生”。羅山,已成為崇仁,豐城文人心中的“泰山”。不少蒞豐任職的官員也樂得在公餘一訪,以示“拜山”。
羅山風景區
羅文通生活在世局動蕩的東晉末年,他讀書好學而潔身自好,屢拒朝廷的徵辟和王敦等割據勢力的拉攏,受到了當時“清流”的普遍讚譽,後人稱讚他“以飽德為膏梁,以令聞為文綉;知有道義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學問而不知有功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晉征君羅山隱居銘》)。早在南北朝的陳朝(558-589)時,豫章太守黃仲昭整修了羅文通墓,唐開元年間(719-740),都督吳兢旌表羅文通所居之鄉為“詔賢”。到唐大曆五年(770),江南西道觀察使李泌(722-789)為羅文通書舍遺址題寫了“羅山”二字,並請魏少游寫了一篇《晉征君羅山隱居銘》刻石於左,於是池山正式改名羅山。宋紹興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詔封羅文通為“大羅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窮欲無求,廉退自守;隱居學道,著一十四篇之書;力學訓徒,感從學八百之眾”。羅山道院也是沾溉天恩,殿宇一新,羅山也算是一座曾經得到皇帝垂青並加封的“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