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后村

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下轄村

寨后村位於海陽市南部,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3平方公里,2002年,全村有85戶237人。

地理環境


寨后村[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下轄村]
寨后村[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下轄村]
寨后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43′。東與西遠牛村接壤,西與陂子頭村隔河相望,南與寨前村相連,距黃海1.5公里,北與唐家窪村為鄰,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距街道辦事處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約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種植、養殖類產品。可開發利用的資源土地、林果。工業項目:私營機織手鉤。集體資產凈值4.2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7萬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6萬元;集體收入來源:土地發包收入。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種植、養殖、工業、打工。2002年,全村有85戶,237人。

歷史沿革


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戚繼光部屬曾在此設過營寨。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李姓在此圈地為村,因村位於營寨之北,故命名寨后村。以後有任、姜、唐、趙、單、張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大部分人為地主耕種土地,屬佃戶村。有李、任、姜、唐、趙、單、張、劉、程等9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任姓。
大事記
1942年9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同年11月日軍掃蕩進村,抓去村民6人,打死1人。1947年冬國民黨第五十四師屬部進村,大肆搶劫村民財物。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1月與陂子頭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至1961年9月分設。1961年鞠家庵駐軍電影隊田隊長,在到寨前村連部放電影途中,冒著生命危險,在湍急的河流中救起本村4名落水學生。1978年中共海陽縣委書記王曰鑾到本村檢查工作,了解到本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遂指示縣財政出資,扶持本村開挖了大口井,並修建了機房及揚水管道,配備了電機水泵。1979年本村用上電網供電。1980年共產黨員姜克儉冒著生命危險帶領養殖場的船員,營救鳳城一船隻。1982年本村在全鎮第一個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按勞力承包到人。1983年進一步完善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戶。
組織建設
寨后村[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下轄村]
寨后村[山東海陽市鳳城街道下轄村]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任崇恩、姜思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解放后,任崇恩任村黨支部書記,姜思任村農會會長,唐在山任工會會長。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5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10名。1961年,任國恩任黨支部書記。1965年起,單有才、李培茂、姜克振、張炳偉、任常安、姜憲斌先後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6月起,姜憲斌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立村公所。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任國恩、姜克振、李培茂、趙均新、張炳偉、任常安、李新國、李玉洪、任龍畔。1999年5月,任龍畔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