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
第一卷
《儒生》是連續出版的思想文化類叢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北京高校的青年學者主編,秉持儒家立場,堅持民間性、思想性、公益性,以弘揚儒學、提攜後學為目標,旨在推動中國學術繁榮、文化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
儒家思想曾經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可是,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時至今日世人對儒學和儒家的誤解和偏見仍然根深蒂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日益寬鬆,思想言論的空間也逐漸自由,各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學的態度也開始發生變化,儒家思想伴隨著“文化熱”、“國學熱”得以重新傳播。就學界而言,關於儒家思想研究的論著和刊物雖然甚多,但絕大部分都是外部視角切入,將儒學視為一個與當下社會無關、與自己生命無涉的純學術研究對象,從而將其“古董化”、“博物館化”。來自各方對歷史上和現時代儒學的批評,大多仍然囿於五四以來的舊有觀點,要麼是以指桑罵槐的策略“荊軻刺孔”,要麼是出於無知和偏見上綱上線。有鑒於此,從儒家內部視角以及“了解之同情”(陳寅烙)、“溫情的敬意”(錢穆)的態度對當代儒家的思想和活動予以表述和評論,既是自省砥礪、納取諍言,也是主動向世人的自我說明。
本刊秉持公益性、獨立性、民間性,既是儒門同道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界朋友認識當代儒家的窗口。儒家立場,儒學理念,儒教事業,是本刊的宗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將以先賢為榜樣,以蒼生為念,承續儒家文明,光大儒教事業,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
今天,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祖國更加繁榮強大,人民更加自由幸福。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那一天,世界萬國將會更加協和,普天民眾將會更加和睦。我們堅信這一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期待大家的參與、支持和批評。
《儒生》編輯部
西曆2009年9月28日於北京
《儒生(第1卷)》集刊主要登載中國內地儒家的學術研究論文、思想文化評論以及社會活動方面的信息。《儒生》秉持公益性、獨立性、民間性,既是儒門同道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界認識當代儒家的窗口。儒家立場,儒學理念,儒教事業,是《儒生》的宗旨。凡關切中國及人類命運的思想探索者、社會實踐者、儒學服膺者,通過閱讀本刊應該會有所啟發並有所助益。
本卷主要選輯近些年我國“大陸新儒家”內部爭論以及外部各界對之評論。
任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筆名杜吹劍、耿硎、讀書吹劍。二〇〇四至二〇〇七年,參與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並任總版主,同時任《原道》輯刊編委。二〇〇六年,參與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復興論壇網站並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創辦電子刊物《儒家郵報》並任執行主編。二〇〇八年,創辦儒家中國網站和《儒生》集刊並任主編。二〇一二年,主編“儒生文叢”。曾發起聯署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建議書》、十名青年博士生《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五十多個儒家團體《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十學者《關於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開卷語
作者簡介
甲編
大陸新儒學略說:蔣慶、陳明、康曉光之分析與比較(陳明)
政治儒學與中國民主——論蔣慶、康曉光與徐復觀的政治儒學(陳弘毅)
21世紀來自中國的理性聲音——評康曉光新保守主義(冼岩)
蔣慶先生政治儒學的形成(米灣)
內生儒學:陳明儒學理論的一個概述(徐治道)
“大陸新儒家”與“現代新儒家”——方克立先生信讀後(王達三)
對儒家制度化的幾種主張的理解與評論(唐文明)
“原道”與大陸新儒學建構——懷柔答達三問(陳明、王達三)
蔣慶批判(余樟法)
新儒家在大陸的發展前景(杜鋼建)
乙編
儒教中國的道路——康曉光《仁政》書評(蔣慶)
作為立法者的政治儒學——蔣慶《政治儒學》讀書札記(尤陳俊)
徠馬一浮、蔣慶與《政治罪惡論》(陳銳)
文化民族主義的知識衛護――《原道》輯刊讀解(程亞文)
陳明批判——《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札記(余樟法)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評蔣慶《儒學的時代價值》(齊義虎)
黃昏的起飛——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陳彥軍)
儒家傳統中的啟蒙精神在當代(王心竹)
保而守之,守而望之(耿硎)
《儒家郵報》出版一百期有感(陳弘毅)
丙編
讓人為難的康曉光(石勇)
梁治平先生著作里的文化意識(葉思沾)
從一個講座觀陳明(單奉哲)
思想界緣何因孔子和教師節集體嗆聲(龍仲言)
我為什麼要支持十博士抵制基督教“聖誕節”(耿硎)
我們需要更多的于丹(余敦康)
我支持于丹,祝賀她成功(李澤厚)
誰如“喪家狗”落敗而逃?(江山遠)
贊于丹批李零,新儒家心意何在?(獨孤西)
西化派、教條派聯剿新儒家令人心憂(伍天佑)
保守主義浮出水面(秋風)
對近幾年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一二評議(陳文婭)
丁編
儒家書院之行(貝淡寧)
蔣慶的儒學之路(陳冰、陳寅)
陳明:我永遠是一個邊緣人(周懷宗)
儒教激流中的康曉光(何干)
張祥龍的“思想避難”(楊曉華)
為萬世開太平——訪經濟學家盛洪(楊柳暗)
跋
本卷是創刊號,主要選輯近些年“大陸新儒家”內部爭論以及外部對之評論。之所以以此為本輯的主要內容,考慮有二:一是雖然儒家群體在中國內地逐漸浮現,但聲音還是很微弱,學界和社會各界對之知之甚少,誤解也甚多,故集中向世人闡述自己主張,很有必要;二是之前雖有專門評論“大陸新儒家”的論集出版,代表者如張世保先生編輯的《大陸新儒學評論》,但其標榜的“為了使讀者更好的理解大陸新儒學的實質及其發展的歷史,也為了讓人們對大陸新儒學家的思想有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希望對關注中國文化發展的朋友有所助益”之目的,我們不能苟同,故覺得有必要予以回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將本輯與之對讀,或許更有裨益。
編者自西曆一九九九年在北京攻讀博士學位時,始服膺儒學、步入儒門。親歷親為許多活動和事件后,彙編這個文集的心愿尤為迫切。但因閱讀範圍和學識有限,選輯的文章難免掛一漏萬,故請讀者不吝指正。
當然,本刊第一卷能得以出版,要感謝武漢大學胡治洪教授的熱心引薦,以及責任編輯李是先生的辛勤勞動。
歡迎各界朋友惠賜作品,以助下一卷的編輯。
任重
2009年9月2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