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兵略訓

劉安所著的圖書

《淮南子·兵略訓》的作者是劉安,屬於兵書類型。

第一部分


原文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略①,將以存亡繼絕,平天下之亂,而除萬民之害也。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后距②。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③。喜而相戲,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澹,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人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故割革而為甲,鑠鐵而為刃。貪昧④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搔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乃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除穢,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兵之所由來者遠矣!黃帝嘗與炎帝戰矣,顓頊嘗與共工爭矣。故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堯戰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啟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⑤也,又況衰世乎!

註釋

①略:通“掠”,奪取。
②距:雞腳後面長得像腳一樣的突起。
③趹(ɡuì):踢。
④貪昧:貪財好利。
⑤偃:平息。

譯文

古時候人之所以擁有兵力,不是想著擴大地域,也不是想著要獲取金玉財寶,而是為了存亡繼絕,平息天下暴亂,為百姓剷除禍害。對於有生命的動物來說,有的嘴巴長出牙齒,有的頭上生出犄角,有的腳上長著前爪后距。長著犄角的會利用角觸撞,長著牙齒的會利用牙噬咬,長著毒刺的會利用刺螫,長著蹄腳的會利用蹄踢打。這些動物高興起來可以在一起玩耍,發起怒來會相互殘殺,這都是出於天性。人類有穿衣吃飯的慾望的本能,可是物資不能滿足人的需求,於是人類開始相聚雜處,但是不能均勻分配,慾望得不到滿足,於是爭鬥就發生了。爭鬥時,強壯的就威脅弱小的,勇猛的就欺侮膽小的。但人類沒有鋒牙利爪和強壯的筋骨,於是就把獸皮做成甲胄,把金屬打造成刀槍。貪財又殘暴的人就開始殘害天下百姓,擾亂人民,讓他們不得安寧。這時聖人挺身而出,討伐強暴,平定亂世,剷除奸惡,平定混亂,把混濁變得清平,轉危為安,因此那些殘暴之徒不得不停止作惡。戰爭的歷史很長了!黃帝就曾經和炎帝打過仗,顓頊還和共工爭鬥過。黃帝於涿鹿之野大敗蚩尤,堯帝在丹水之浦把楚伯平定,舜帝征討忤逆的有苗,夏啟對不服的有扈發動戰爭。這說明戰爭即使在五帝時代都是一直延續的,更別提衰亂的時代了。

第二部分


原文

夫兵者,所以禁暴討亂也。炎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教之以道,導①之以德而不聽,則臨之以威武。臨之威武而不從,則制②之以兵革。故聖人之用兵也,若櫛發耨苗③,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殺無罪之民,而養無義之君,害莫大焉;殫天下之財,而澹④一人之欲,禍莫深焉。使夏桀、殷紂有害於民而立被其患,不至於為炮烙;晉厲、宋康行一不義而身死國亡,不至於侵奪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長海內之禍,此大倫⑤之所不取也。所為立君者,以禁暴討亂也,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⑥翼,曷為弗除!夫畜池魚者必去獝獺,養禽獸者必去豺狼,又況治人乎!

註釋

①導:勸導。
②制:制伏。
③櫛(zhì)發:梳理頭髮。耨苗:除草。
④澹:滿足。
⑤大倫:大的道義。
⑥傅:增加。

譯文

戰爭的目的是制止凶暴和討伐禍亂。炎帝釀成了火災,因此被黃帝擒獲;共工釀成水患,因此顓頊誅滅了他。先用道理加以說服教育,還輔助以德行對這些惡人加以開導,如果他們還是不聽從,就用武力來加以震懾,武力威勢還是制伏不了他們,就只能出兵制伏了。所以聖人用兵,就和梳理頭髮,給地除草一樣,是為了多數百姓的利益,清除少數害蟲。為了保護不義的君主而殺害無辜的百姓,這是天下最大的禍害;為了滿足一個暴君的慾望,把天下的財物消耗盡,這是最為沉重的災難了。假若夏桀和商紂所做的危害百姓的事,在剛開始時就被阻止了,所謂的炮烙酷刑也不會出現了;假若晉厲公和宋康王在干第一件不正當的事情時被及時制止,就不會出現侵別國施強暴的事了。這四位暴君,之所以後來殘害百姓、擾亂天下,是因為他們的惡行沒有人及時出來制止。放縱一個暴君的邪惡,等於為天下增加禍亂,對百姓帶來禍害,因此出於天理人倫,放縱一個邪惡的暴君是不可以的。之所以要確立君主,目的是防止強暴討伐叛亂,可是這個統治萬民的君主卻來殘害百姓,是基本倫理所不允許的;設立這樣殘害百姓的君主,就好比給惡虎添翼,留著幹什麼呢!養魚的人知道,要養魚必須除掉吃魚的獝獺,養家禽的人知道,要養家禽必須要消滅豺狼,又何況是管理天下百姓的人呢!

第三部分


原文

夫兵之所以佐勝者眾,而所以必勝者寡。甲堅兵利,車固馬良,畜積給足,士卒殷軫①,此軍之大資也,而勝亡焉。明於星辰日月之運,刑德奇②之數,背鄉左右之便,此戰之助也,而全亡焉③。良將之所以必勝者,恆有不原④之智,不道之道,難以眾同也。夫論⑤除謹,動靜時,吏卒辨,兵甲治⑥,正行伍,連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前後知險易,見敵知難易,發斥不忘遺,此候之官也。隧路亟,行輜⑦治,賦丈⑧均,處軍輯,井灶⑨通,此司空之官也。收藏於后,遷舍不離,無淫輿,無遺輜,此輿之官也。凡此五官之於將也,猶身之有股肱手足也,必擇其人,技能其才,使官勝其任,人能其事。告之以政,申之以令,使之若虎豹之有爪牙,飛鳥之有六翮,莫不為用。然皆佐勝之具也,非所以必勝也。兵之勝敗,本在於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則兵強矣;民勝其政,下畔其上,則兵弱矣。故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知強弱之勢,此必勝之本也。

註釋

①殷軫:很多。
②刑德:指陰陽在一年四季中此消彼長的變化情況。奇:指打仗過程中將使用的變化多端的戰術。,軍隊中的約定。
③全:保全。亡焉:與此無關。
④原:考察、推究。
⑤論:通“掄”,選擇。
⑥王引之認為“兵甲治”下應有“此司馬之官也”。
⑦行輜:指戰略物資。
⑧賦丈:分派士兵修築戰壕一類的差事。
⑨井灶:軍隊休整時使用的水井和火灶。

譯文

戰爭取勝的原因很複雜,但戰爭肯定取得勝利的因素是一定的。鎧甲堅固,兵器鋒利,戰車結實,馬匹精良,儲備豐富,給養充足,士卒數量多、體力好,這些對戰爭來說是重要因素,可是戰爭勝利不完全取決於這些。同樣,明白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懂得陰陽刑德變化的原理,用兵詭秘多端,行軍列陣、安營紮寨等決策正確,這些對戰爭取勝都是有幫助的,但戰爭取勝不完全取決於此。優秀的將帥是打勝仗不可或缺的保證,他們總會有深不可測的智謀和一些說不明白的法術,所以普通人是無法辦到的。謹慎選擇任命軍吏,在適合的時間採取行動,管理軍吏士卒有方,兵器鎧甲等裝備齊全,這些都是司馬所負責的。軍隊行伍什佰編製明確,組織嚴明,戰鼓令旗明晰,這些是尉官的職責。負責查看部隊行軍前方是否安全,查看對付敵軍的難易程度,幫助軍隊偵察瞭望敵情,這些是候官的職責。確保道路暢通,輜重運輸及時,軍壘戰壕大小合適,營帳搭扎安穩,軍灶水井俱全,這屬於司空的責任。幫助部隊收容斷後,轉移駐紮時確保沒有人離散,軍車無流失,而且輜重沒有遺失,這是軍輿的責任。這五種官員的責任對於將帥來說,就好比手足之於身體,所要任用的人一定要經過嚴格挑選,挑選出來的人一定要適用,保證做好這些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明確他們的政務,對他們申述軍令,讓他們如爪牙鋒利的虎豹、翅膀健碩的鷹來為將帥效力。可是這些仍然只是輔助因素,並不起決定作用。戰爭的勝負,最根本的是政治。政治能夠駕馭民眾,人民就會依附於君主,因此軍隊肯定會強大;要是民眾反對國家的政治,百姓就會背叛君主,那麼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會被削弱。所以德政道義能夠讓天下百姓受到感化,事業能夠應對天下的當務之急,選用的賢才能夠取得天下賢士的擁戴,計謀智慮能夠看出敵我雙方力量的強弱,這些才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之所在。

第四部分


原文

兵靜則固,專一則威,分①決則勇,心疑則北,力分則弱。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②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故紂之卒,百萬之心;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故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將卒吏民,動靜如身,乃可以應敵合戰。故計定而發,分決而動,將無疑謀,卒無二心,動無墮容③,口無虛言④,事無嘗試,應敵必敏,發動必亟。故將以民為體,而民以將為心。心誠則支體親刃⑤,心疑則支體撓北。心不專一,則體不節動;將不誠心,則卒不勇敢。故良將之卒,若虎之牙,若兕之角,若鳥之羽,若蚈之足,可以行,可以舉,可以噬,可以觸,強而不相敗,眾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故民誠從其令,雖少無畏;民不從令,雖眾為寡。故下不親上,其心不用;卒不畏將,其形不戰。守有必固,攻有必勝,不待交兵接刃,而存亡之機固以形⑥矣。

註釋

①分:名分。
②錙銖:古代的計量單位,一兩的四分之一為錙,六銖為一錙。
③墮容:怠慢的神色。
④虛言:不能實現的空話。
⑤親刃:親密堅固。
⑥形:表現出來。

譯文

軍隊安定就穩固,齊心協力就有威力,官兵責任明確就勇敢,部隊里官兵要是互相猜疑就會導致失敗,兵力分散戰鬥力就會削弱。所以把敵軍的兵力分散,讓敵軍內部出現猜疑,那麼只用少許兵力就足夠了;反之,敵軍兵力不能被分散,敵軍內部不能出現猜疑,那麼用數倍的兵力還是辦不到的。所以紂王的士卒,百萬人各自不同心;武王的部隊,三千人凝聚一心,齊心協力。這樣,千人同心就能得到千人的力量,萬人異心的作用還不如一個人大呢。將帥和士卒、官吏和百姓要是情同手足,做到密切配合,就可以對付敵軍,與敵軍決戰。所以計劃一旦制訂就必須堅決執行,任務明確就必須實踐。將帥計謀不猶豫、士卒不生二心,行動就不會遲緩;將帥要是口號符號實際,做事果斷堅決,肯定能靈活應對敵軍,軍隊行動肯定迅速。將帥視民眾如身體髮膚,民眾就會把將帥視為自己的心臟。心誠那麼肢體和心臟就親密,心疑那麼肢體就背叛心臟;心不專一,那麼軀體想靈活行動是不可能的;將帥不誠信,士卒自然不勇敢。聽以良將的士卒,好比老虎的牙齒、兕牛的犄角、鳥雀的羽毛、百腳蟲的腳,可以行,可以飛,可以咬,可以頂撞,強勁但不會互相打鬥,勢眾卻不互相傷殘,這是因為它們受制於同一顆心的支配和控制。所以如果民眾對將帥的命令言聽計從,那麼即使兵力少也不足畏懼;如果民眾不服從眾將帥的命令,那麼即使兵多將廣也是無所作為的。所以下層民眾在戰爭時不和將帥同心,民眾的心也就不能成為戰鬥力;下層的士卒對將帥不敬畏,將帥沒有威信,自然也不會讓百姓為他賣命。防守有必定牢固的條件和因素,進攻也有必勝的條件和因素,還沒到兵刃相接時,勝負的徵兆就已經顯露出來了。

第五部分


原文

神莫貴於天,勢莫便於地,動莫急於時,用莫利於人。凡此四者,兵之干植①也,然必待道而後行,可一用也。夫地利勝天時,巧舉勝地利,勢②勝人。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時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勇者可誘也,仁者可奪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謀也。將眾者,有一見焉,則為人禽矣。由此觀之,則兵以道理制勝,而不以人才之賢,亦自明矣。是故為麋鹿者則可以置罘設也,為魚鱉者則可以網罟取也,為鴻鵠者則可以矰繳加也,唯無形者無可奈也。是故聖人藏於無原,故其情不可得而觀;運於無形,故其陳不可得而經。無法無儀,來而為之宜;無名無狀,變而為之象。深哉睭睭③,遠哉悠悠,且冬且夏,且春且秋,上窮至高之末,下測至深之底,變化消息,無所凝滯,建心乎窈冥④之野,而藏志乎九旋⑤之淵,雖有明目,孰能窺其情⑥!

註釋

①干植:本意軀幹、身體,尤指根本、基礎因素。
②勢:以正確的方法治理軍隊所形成的威嚴的陣勢。
③睭睭(zhǒu zhǒu):深邃的樣子。
④窈冥:深遠幽靜的樣子。
⑤九旋:形容十分深。
⑥情:真實的情形。

譯文

用兵打仗最可貴的精神是合於天道,最便利的形勢是佔據有利地形,最急切的行動是適宜時機,最有用的功用是人和。以上四方面,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可是要依賴“道”才有作用,才能使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作用得以發揮。地形便利比天時更重要,而巧妙行動比地形更重要,時勢又比人和重要。因此只利用天時可能被“天”迷惑,專靠地形可能被“地”約束,專靠人和可能被“人”蠱惑,專靠時勢可能受“時”脅迫。仁、勇、信、廉,都是人的美好品質,但是勇敢的人易受騙,仁慈的人易被侵奪,誠信的人易被欺,廉潔的人易遭到謀算。統率大軍的將帥要是把以上四種美德的任何一種表現於外,就有可能被人利用甚至被擒獲。由此可以看出,用兵打仗要想取得勝利,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只依靠人才的賢能是不夠的,這也是很明顯的。因此部隊要是像麋鹿那樣輕舉妄動會被人用獸網捕獲,部隊要是像魚鱉那樣亂游竄就有可能被人用漁網抓獲,部隊要是像天鵝那樣翱翔就會遭受飛箭,所以只有做到不露痕迹,才不會被牽制。因此聖人把自己藏在無源頭的地方,也就無從看見他們的面貌;聖人即使行動也要運行於無形之中,這樣他的布陣用兵就不會遭人猜度。沒有法度不受規矩的制約,事情到來才採取行動;沒有名字沒有形狀,事情變化了也隨之變化。實在是太幽深難測了,又太渺茫了,從冬到夏、從春到秋,往上能到最高頂峰,往下能到最深底層,不斷變化,不受阻礙,沒有凝滯,心神在幽靜渺茫的曠野中遊盪,把志趣藏進九旋迴曲的深淵裡。即使眼睛視力很好,誰能窺探到他的真情?

第六部分


原文

兵之所隱議①者天道也,所圖畫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決勝者鈐②勢也。故上將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機,發之以勢,是以無破軍敗兵。乃至中將,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專用人與勢,雖未必能萬全,勝鈐必多矣。下將之用兵也,博聞而自亂,多知而自疑,居則恐懼,發則猶豫,是以動為人禽矣。今使兩人接刃,巧拙不異,而勇士必勝者,何也?其行之誠也。夫以巨斧擊桐薪,不待利時良日而後破之。加巨斧於桐薪之上,而無人力之奉,雖順招搖,挾刑德,而弗能破者,以其無勢也。故水激則悍,矢激則遠。夫栝淇衛箘簵,載以銀錫,雖有薄縞之幨③,腐荷之矰,然猶不能獨射也。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勢,則貫兕甲而徑於革盾矣。夫風之疾,至於飛屋折木;虛舉④之下大遲,自上高丘,人之有所推也。是故善用兵者,勢如決積水於千仞之堤,若轉員石於萬丈之溪。天下見吾兵之必用也,則孰敢與我戰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賢於萬人之必北也,況以三軍之眾,赴水火而不還踵乎!雖誂合刃於天下,誰敢在於上者!

註釋

①隱:審度。議:謀略。
②鈐:通“權”。
③幨:車帷。
④舉:應為“輿”,車子。

譯文

用兵所要審度謀略的是天道,所要繪製的是地理圖形,所要客觀評議的是人事,所要佔取上風的是權變和氣勢。因此以才能出眾的將帥用兵向上能得到天道,向下能擁有地利,在中能得人心,再利用機變,靠氣勢,並藉助時機發動作戰,因此部隊不會失敗。次等水平的將帥用兵是上不明白天道,下不懂地利,只藉助人和與氣勢,不一定能全勝,但取勝的謀略還是有的。下等水平的將帥用兵是喜歡道聽途說,正常思維也被攪亂了,智謀多卻不果斷,喜歡猜疑,平時患得患失,作戰不能當機立斷,只要有什麼行動立刻會被人擒獲。現在讓兩人拿著刀獨斗,兩人武藝相差無幾,但勇敢的一方取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勇猛誠心地進攻。用大斧砍掉小樹,不需要吉日良辰就能劈斷小樹;要是把斧頭放在樹枝上,不施加力氣,即使是北斗星柄指向吉日良辰,且又占陰陽刑德的有利條件,還是不能成功,主要是由於力氣沒有作用於斧子。所以水流激蕩就很有衝擊力、箭被激發射程就很遠。現在手中有了良箭,還塗飾銀錫,即使目標是薄絹做成的車帷,腐葉爛草製成的盾牌,這塗飾銀錫的良箭也不會自己去穿透。要是用上硬弓,再藉助弓弩的彈力去發射,那麼不管是犀牛皮做成的鎧甲還是革制的盾牌都易於射穿。狂風的猛烈的力量,能把房頂掀飛,把樹木折斷;然而空車離開大路又上高坡,就需要藉助於人力。所以善於用兵的將帥,只要是他所帶的兵,氣勢也會和決口的積水從千仞高的堤壩奔騰而下一樣,又好比滾動的圓石衝到萬丈深的溪谷。要是這種氣貫長虹的氣勢被其他的部隊看到,誰敢與之抗衡呢!所以百人心裡有必死的決心,就能擊潰上萬的心意不一的軍隊,更不用說那擁有赴湯蹈火、破釜沉舟的決心的三軍人馬了!即使挑戰全天下的對手,又有誰敢擋在前面呢!

第七部分


原文

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①。所謂地利者,後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所謂人事者,慶賞②信而刑罰必,動靜時舉錯③疾。此世傳之所以為儀錶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儀錶者,因時而變化者也。是故處於堂上之陰而知日月之次序,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夫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聖人達其至。故鼓不與於五音而為五音主,水不與於五味而為五味調,將軍不與於五官之事而為五官督。故能調五音者,不與五音者也;能調五味者,不與五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是故將軍之心,滔滔如春,曠曠④如夏,湫漻⑤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與之化,隨時而與之移。

註釋

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古代的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方有七個星宿,分別稱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後來兵家借用來排兵布陣。
②慶賞:重賞。
③舉錯:採取行動。
④曠曠:廣大的樣子。
⑤湫漻:寂寥的樣子。

譯文

所謂天數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天體運行的規律。所謂地利是指落在後面必死,衝到前面必活,暴露就不好,隱蔽就吉利。所謂人事是指能賞罰分明,言行一致,行動符合時宜,措施堅決執行。以上這些世代相傳的東西看成是軍事法則,固然沒錯,還是不可以算作基本的軍事法則。基本的軍事法則遵循“因時而變化”。所以觀察堂前的陰影移動就可推知日月的運行,看到瓶中的水結冰預知寒暑之變。事物都有形成、變化的跡象,而且是很精微的,只有聖人才能得以掌握這種變化。因此鼓不參與更不生成五音,但它卻支配著五音;水沒有滋味,但卻能和五味相調和;將軍不參加五官的事務,卻是五官的總督。所以能夠使五音協調的是那奏不出五音的“鼓”;能使五味調和的是那沒有五味的“水”;能使五官受到監督管理的事物,是難以猜度的。因此將軍的心,像春天一樣和暖,像夏天一樣清朗,像秋天一樣寂寥,像冬天一樣凝固,隨著形勢變化而相應變化,隨著時勢推移而相應推移。

第八部分


原文

蓋聞善用兵者,必先修諸己①,而後求諸人;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修己於人,求勝於敵,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救火,以水應水也,何所能制!今使陶人化而為埴,則不能成盆盎;工女化而為絲,則不能織文錦。同,莫足以相治也,故以異為奇。兩爵②相與斗,未有死者也,鵷③鷹至,則為之解,以其異類也。故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佚為勞奇。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代為雌雄也。善用兵者,持五殺以應,故能全其勝。拙者處五死以貪,故動而為人擒。

註釋

①修諸己:提高自己的修養。
②爵:通“雀”,麻雀。
③鵷(yuān):一種猛禽。

譯文

據說善於用兵的人,肯定先從自我修養做起,然後才要求他人也去做;先做到不可被戰勝,然後才希望去戰勝別人。自我修養都得依靠別人,卻想戰勝別人,那麼只能寄託於敵人自己出亂子再取勝於他,自己的部隊要是混亂不堪還幻想敵人出亂子,再去戰勝他的做法,無異於用火救火,用水堵水一樣,怎麼能夠制伏對方呢!如果讓陶工把自己變作黏土,那麼他也就不會用黏土來製造盆盎了;要是讓女工把自己變成絲線,那麼她就不能再用絲線來織錦緞了。這說明同樣的東西是不能達到治理目的的,使用一些與眾不同的奇招才能把對手制伏。兩隻麻雀相鬥,一隻將另一隻斗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一旦老鷹飛到,這問題就沒有了,這是由於鷹和雀是兩種不同的種類。所以用安靜之兵對應急躁之兵,其神奇性就顯示出來了,用治理整齊之兵對付混亂之兵,其奇異性也就顯示出來了,以飽食之兵來應對饑寒之兵,就顯示出奇異來了,以逸待勞也同樣顯示出奇異來了。奇正相對就好比水火、金木相對一樣,相剋就能看出勝負來了。善於用兵者,就好像拿著五行相剋相生的道理來應對敵人,因此能取得勝利;而不善於用兵者,就不能掌握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常常被人擒獲。

第九部分


原文

兵貴謀之不測也,形之隱匿也,出於不意,不可以設備①也。謀見則窮,形見則制。故善用兵者,上隱之天,下隱之地,中隱之人。隱之天者,無不制也。何謂隱之天?大寒甚暑②,疾風暴雨,大霧冥晦,因此而為變者也。何謂隱之地?山陵丘阜③,林叢險阻,可以伏匿而不見形者也。何謂隱之人?蔽之於前,望之於後,出奇行陳之間,發如雷霆,疾如風雨,搴巨旗,止鳴鼓,而出入無形,莫知其端緒④者也。

註釋

①設備:設防備。
②甚暑:酷熱的天氣。
③阜:大的土山。
④端緒:來龍去脈。

譯文

用兵的可貴之處是謀略不被猜透,部隊行動不露任何行跡,常常出人意料,使對手防不勝防。這說明謀略要是被對手掌握,肯定會陷於困境;行動要是被對手掌握,肯定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面。因此真正能用兵的人,向上能夠利用天象來隱蔽自身,向下善於利用地形藏匿自我,中間善於利用人的作用來隱蔽自身。要是用天象來隱蔽自我,就沒有什麼敵人能夠制伏他。那麼到底什麼是利用天象來隱蔽自我呢?也就是利用大寒酷暑、狂風暴雨、大霧陰天這些天氣條件來順應變化,使對方被迷惑。那麼到底什麼是利用地形來隱蔽自我呢?就是利用山地丘陵、叢林險阻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來隱藏部隊來埋伏襲擊。什麼又是發揮人的作用來隱蔽自我呢?就是在敵人前進的道上設下埋伏,或跟在敵軍的後面進行觀察,或者使用奇兵衝進敵軍的陣營,攻擊的速度像雷霆,推進的速度像風雨,要是目的達到了就偃旗息鼓,悄然離去,看不見任何行跡,沒有人明白來龍去脈。

第十部分


原文

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曰:“社稷之命在將軍,即今國有難,願請子將而應之。”將軍受命,乃令祝史太卜齋宿①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廟門,西面而立;將入廟門,趨至堂下,北面而立。主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復操斧,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將已受斧鉞,答曰:“國不可從外治②也,軍不可從中御③也。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以受制於前矣,鼓旗斧鉞之威,臣無還請,願君亦以垂一言之命於臣也。君若不許,臣不敢將。君若許之,臣辭而行。”乃爪鬋④,設明衣⑤也,鑿凶門⑥而出。乘將軍車,載旌旗斧鉞,累⑦若不勝。其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是故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實也,上將之道也。如此,則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氣厲青雲,疾如馳騖⑧。是故兵未交接而敵人恐懼。若戰勝敵奔,畢⑨受功賞,吏遷官,益爵祿,割地而為調。決於封外,卒論斷于軍中。顧反於國,放旗以入斧鉞,報畢於君曰:“軍無後治。”乃縞素辟舍,請罪於君。君曰:“赦之!”退,齋服。大勝三年反舍,中勝二年,下勝期年。兵之所加者,必無道國也,故能戰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民不疾疫,將不夭死,五穀豐昌,風雨時節,戰勝於外,福生於內。是故名必成而後無餘害矣!

註釋

①祝史:掌管祭祀向神靈禱告的官。太卜:占卜的長官。齋宿:在祭祀前所要遵守的戒律,包括吃素齋,沐浴潔身,不與妻妾同房等,表示對上天的虔誠。
②從外治:指接受朝廷內外的統治。
③從中御:君主在宮廷內進行指揮。
④鬋(jiǎn):剪除。
⑤明衣:古代喪禮中給死者所穿的衣服。
⑥凶門:朝向北的窗戶,古代的門都沒有朝北開的,將軍在出征的時候鑿一扇向北開的門,表示下定了必死的決心。
⑦累:危難。
⑧馳騖:快速奔跑的駿馬。
⑨畢:全部。

譯文

只要國家有難,君王就會於宮中召見將帥,對其頒布詔令:“社稷的命運寄托在你身上,現在國家面臨危難,希望你能率兵作戰。”將帥領了君令,就命令祝史、太卜齋戒三天,然後一起去太廟,鑽靈龜,卜定吉日,並安排授旗儀式。授旗那天,君王走進太廟以後,面朝西而站;將帥走進太廟,小步到達廳堂台階下,面朝北而站。君王親自拿著鉞,手持鉞頭把鉞柄交到將帥手上,說:“從現在起,上至蒼天,全部聽從你的調遣。”君王再拿著斧,手持斧頭把斧柄交到將帥手上,說:“從現在起,下至深淵,全都聽從你的指揮。”將軍接過斧鉞后對君王說:“國家的政事不可以交給受命在外的武將,宮廷不能幹預軍隊的事務。臣要是有二心的話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心神不寧的將帥是不能出征應戰的。臣已經接受您的命令,象徵權力的鼓旗和斧鉞已經交到我的手上,臣行使權力時不需要回朝請示君王了,但願君王不再對臣下達任何軍事命令。君王要是不同意這一請求,臣就不敢率領軍隊出征。君王要是同意臣下的這一請求,臣立刻出發。”於是剪短指甲,身穿冥衣,打開凶門,開始征程。將帥乘坐帥車,插著軍旗、斧鉞,神情嚴肅。一旦和敵人針鋒相對時,他就會拚死奮戰,絕無二心。因此天地不可怕,前面的敵人不可怕,後面的君王也不可怕,進攻不為求取名聲,後退不為逃避罪責,只是為了保護人民,維護君主的利益,這才是國家的珍寶,才稱得上是上等將領。要是做到如此,那麼有智慧的人自然替他出謀劃策,勇敢的人就會為他殊死搏鬥,豪氣升到雲霄,速度如同駿馬賓士。因此,兩軍尚未交鋒,敵人已經聞風喪膽。如果戰鬥大獲全勝,敵人潰敗,全軍立功受賞,官吏提高官銜,爵祿增加,為有功之臣分封土地,升遷立功的官吏。決定在國境外就已形成,全部事務都在軍中得到解決。班師回國,交還軍旗和斧鉞,向國君報告作戰成果,說:“軍中沒有還未處理的事務。”於是穿上素衣,離開府第而居,向國君請罪。國君說:“罪過全免。”將軍告退,於是開始素服齋戒。取得大勝利,需要過三年才可以回府第居住,中等的勝利,需要過兩年才能返回府第,下等的勝利,只需要一年就可返回府第。軍隊所到的,肯定是失道之國,因此戰勝敵國也不會遭報復,奪取土地也不會受到攻擊,不會給人民帶來疾病瘟疫,將領不會英年早逝,農業豐收,風雨調順,作戰於國外,為國家帶來福祉,因此定能樹立好的名聲,不會給後代遺留禍害。

作品評析


兵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乃“國之大事”,不可不言。《兵略訓》是論述軍事理論的專篇,它廣泛吸收先秦諸子的軍事思想,加以歸納、闡發,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成為一篇包括多方面內容、且有自己特點的軍事理論著作。
本文所闡述的軍事思想主要有:關於戰爭的起源,關於義兵思想,關於軍事與政治的關係,關於將帥修養及軍隊建設,以及戰略戰術思想等。而戰略戰術則涉及“三勢”、“二權”、“三隧”、“四義”、“五行”、“四條”等諸多內容。
文章首先分析了戰爭的起源,認為:戰爭由來已久,由於物質財富的匱乏,爭鬥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贍,則爭”。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戰爭不過是各種物質利益衝突不可調和的一種直接表現而已,本文關於戰爭起源的觀點雖然較為簡略,但它從物質的角度去加以分析,這在古代兵書中是很傑出的。
關於戰爭的性質,作者提出了“義兵”思想,這方面的論述具體而且豐富。所謂“義兵”,有正義戰爭和仁義之師兩種含義。作者認為,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兵貴有道,霸王之兵,以禁暴討亂為目的,屬於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因此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受百姓歡迎。而亂世之兵,以侵地擴壤為目的,屬於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而人民的自覺支持是兵強之本,君王、將軍要視百姓、士卒為子弟,身先士卒,同甘共苦,這樣,人民才能拼力相爭,贏得戰爭的勝利。
作者還論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認為戰爭與政治密不可分,是政治的延續。戰爭勝敗的根本在於政治的清明與否,“修政於境內而遠方慕其德,制勝於未戰而諸侯服其威,內政治也”。因此,用兵首先要順應“時勢”,這樣兵之所至才能天下無敵;其次,要有正確的政治措施,做到“兵勝於朝廷”、“此用兵之上也”。本文關於戰爭與政治的論述,非常深刻,這是其論兵的一大特點。
關於戰略戰術,文中論及了“廟算思想”、“兵貴神速”、“后發制人”、“因勢破敵”、“以靜制動”等諸多方面,與全書所強調的“守靜”、“持后”等觀點一致。
本文繼承了《周易》《老子》等的辯證法思想,在觀察判斷問題時,能夠從事物的相互聯繫和發展出發,從而使其對軍事問題的闡述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從寫作角度看,全文觀點清楚,結構完整,是一篇極好的文章,清代吳汝淪曾評價說:“《淮南子》諸篇多章節離析不貫,惟此篇首尾浩然,脈絡貫輸。”限於篇幅,這裡只節選了部分段落。

出處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著的。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其博奧深宏的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劉安是豆腐的創始人,著有《淮南子》。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製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儘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