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與天使搏鬥
雅各與天使搏鬥
《雅各與天使搏鬥》是法國畫家保羅·高更於1888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現藏於愛丁堡蘇格蘭國立畫廊。
《雅各與天使搏鬥》描繪的是布列塔尼半島上的農婦在教區牧師講解教義時眼前所產生的幻象,因此畫面上所呈現的實際上是人們幻覺的影像,但畫家卻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進行表現。這些布列塔尼農婦頭上戴著形態奇特的白色帽子,增添了畫面的裝飾效果,充滿了象徵主義的意味。原本“搏鬥”的場面被縮小,農婦們的頭部佔據了畫面的大半部分,這樣的處理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搏鬥”這一景象只是他們幻想的結果,畫面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雅各與天使搏鬥
1888年,高更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溫暖舒適的家,到法國北部布列塔尼地區寫生。在這裡,他遇到了年輕的畫家埃米爾·伯納。這個年輕的畫家滿腦子奇怪的想法,這些想法與印象主義格格不入,他對於中世紀繪畫有著濃厚興趣,因此探索出一種獨特的平塗勾邊的繪畫語言。這種畫法對一心要走出印象派自然主義死胡同的高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儘管這種畫法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拘泥於形式和過於死板。兩位畫家的這次會面,導致了所謂“綜合主義”畫風的形成。而高更這幅題為《雅各與天使搏鬥》的油畫,便是該風格的第一件完整作品。
“雅各與天使斗”,取自《聖經·創世紀》中的故事。這一題材,在中世紀常被畫家們當作“基督在人間的鬥爭”或“美德與惡德的較量”的的象徵來表現,而高更卻把它畫在了布列塔尼的自然景色中。
在這幅畫中,一群布列塔尼農婦在聽完佈道之後,眼前出現了《聖經》中“雅各與天使跤”的幻象。實際上,高更是要借這種宗教傳說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來表達他自己的幻想。
雅各與天使搏鬥(局部)
畫中所有形象都被大塊的紅色背景所樹托。這塊紅色,既可代表田野,也可代表天空。畫中強烈的色彩,都是非自然主義的,完全由畫家的主觀感情所決定。其強烈的對比使畫面充滿節奏感。所有圖像都以平面的形式來表現,輪廓線彎曲起伏,富於韻律,畫面和諧又不失動感。這幅畫,充分顯示了高更的綜合主義畫風。它那以不同的形狀、線條和色彩所組成的圖案,既具有象徵性,又飽含裝飾意味。
這件作品也反映出受東方藝術、中世紀藝術以及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畫中那大膽的對角線,那俯瞰的透視,以及圍繞圖像的深色輪廊線,使人聯想起日本的浮世繪木刻;那種勾線平塗的技法及大膽的色彩運用,與中世紀彩色玻璃畫有著淵源關係;而以邊框切割形象的手法,則顯然是源自印象主義的構圖語言。
這是一幅驚人的作品。由紅、藍、黑和白色組合而成的一幅圖案,彎曲起伏的線條,產生了拜占廷鑲嵌畫似的效果,表現了布雷頓農民的宗教幻想,這是綜合主義( synthetise)新信念的文獻,它影響了納比派(nabis)和野獸派這樣比較年輕的畫派的思想。
1888年夏天,他在伯納的慫恿之下,想將《雅各與天使的搏鬥》送給附近的教堂,神父害怕會帶來太多的批判,因而婉拒了。伯納和高更想把畫送到對岸的教堂,沒想到又被回絕了。
1891年2月23日,高更的畫展順利揭幕。正如高更的估計,一共賣出了30幅畫,沒有一幅畫少於240法郎,凈收入9860法郎。德加買下《美麗的恩琪拉》和一幅塔西提島的風景畫,《雅各與天使的搏鬥》也終於揚眉吐氣,以高價售出。
1906年,《雅各與天使搏鬥》在巴黎舉辦的秋季沙龍反思性畫展中展出。
保羅·高更(1848~1903),法國畫壇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與凡·高、塞尚同為後印象派三巨頭。出生於巴黎,母親有秘魯人血統。他強調大膽的線條和裝飾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帶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代表作有《兩個塔西提女人》、《拿水果的女人》、《我們朝拜瑪麗亞》、《芳香的土地》以及《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