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嶺鎮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轄鎮

侍嶺鎮,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轄鎮,位於宿豫區東北部邊陲、新沂河以南,處宿豫、沭陽、新沂3市(縣、區)交界處,行政面積58.0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侍嶺鎮戶籍人口3.3萬。截至2019年末,侍嶺鎮轄2個居民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侍嶺社區。

該處系馬陵山脈東延段,山脈有一山嶺,嶺上居民侍姓居多,故名。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侍嶺、人和、路墩、高圩等鄉的一部分組成侍嶺鄉。1958年,公社化。2000年,建鎮。侍嶺鎮交通便利,有宿遷—新沂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境內留有互通口—宿遷北,鎮與外聯繫主要道路有曉仰線、268省道等。侍嶺鎮是蘇北戰役的主戰場。境內文物古迹也較多,如邱墩遺址、徐宅子遺址、烏鴉墩墓葬群、洪武墩墓葬群等。

2015年,侍嶺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28億元;居民人均收入14350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59.37萬元。

侍嶺鎮是一個歷史行政區,存在於2000年~2021年3月(約21年),是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轄鄉鎮級行政區,於2021年3月與原來龍鎮、保安鄉合併,設立新的來龍鎮,新的來龍鎮行政區域為原侍嶺鎮、來龍鎮、保安鄉的行政區域以及原曉店鎮的光前、苗庄、劉圩3個社區的行政區域,調整后,新的來龍鎮人民政府駐來龍社區府前路38號(即原來龍鎮鎮政府所在地),面積201.03平方千米、人口10.92萬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的侍嶺是一個小鄉,抗戰時期屬邵店區管轄,解放戰爭年代又歸來龍區領導。
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侍嶺、人和、路墩、高圩等鄉的一部分組成侍嶺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稱侍嶺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侍嶺鄉。
1987年,縣級宿遷市成立,侍嶺屬之。
1996年,地級宿遷市成立,原縣級宿遷市一分為二,侍嶺鄉屬宿豫縣
2000年,撤鄉建鎮,稱侍嶺鎮。
2004年,宿豫縣改為宿豫區,侍嶺屬之。
2021年3月,撤銷侍嶺鎮,併入來龍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侍嶺鎮地處宿遷市市區的東北部30千米,為宿豫、沭陽、新沂三縣(市)交界,面積58.06平方千米。
侍嶺鎮地理位置
侍嶺鎮地理位置

土壤

侍嶺鎮土壤系崗土。解放后,興水利、土壤質量得到改善。

地形地貌

侍嶺鎮整體呈南北低,中間高的地形格局。

水文

侍嶺鎮主要河流有新沂河、嶂山乾渠。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侍嶺行政區劃
1982年,侍嶺公社轄侍嶺、嶺西、陸宋、苗庄、吳圩、信昌、茶棚、李槽坊、盛湖、紀宅、佟庄、朱嶺、姚塘、大墩14個大隊和侍嶺農科站。
1983年,大隊改村。
1996年,侍嶺鄉轄紀宅、佟庄、朱嶺、姚塘、大墩、圩東、侍嶺、嶺西、陸宋、苗庄、吳圩、信昌、茶棚、槽坊、盛湖15個行政村居。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15個行政村居撤銷整合為9個,整合率40.00%。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末,侍嶺鎮轄2個居民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侍嶺社區。
序號居民社區\行政村下轄小組數戶數人數
1侍嶺社區1413194738
2大墩社區158643594
3佟庄村75142292
4朱嶺村1710104310
5姚塘村128093339
6嶺西村95942504
7陸宋村95642383
8吳圩村1712905045
9盛湖村2414055877
-總計124836934082
(數字數據截至2017年)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侍嶺鎮戶籍人口3.3萬,漢族居多。

經濟


綜述

2015年,侍嶺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億元,完成率為112%,同比增長12.4%;固定資產投資7.28億元,完成率為117.8%,同比增長23.3%;居民人均收入14350元,完成率為115%,同比增長13.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59.37萬元,完成率100.91%。

第一產業

侍嶺鎮曾前土地瘠薄,易旱易澇,解放前,十年有九年歉收。從1958年以來,同時開挖了嶂山乾渠和吳圩支渠,並增加了電灌電排設備,使旱澇保收農田增多,旱改水面積擴大。
2015年,侍嶺鎮種植業“1+X”產業體系穩步推進,已建成5000畝優質稻米基地;擴建草莓園40餘畝,總面積200餘畝;擴建提子園20餘畝,總面積達100餘畝。林業共栽植各類苗木12.8萬餘株,其中,成片林867畝,四旁植樹7.2萬株,林網更新改造2500畝。同時在佟庄村建成省級綠化示範村,同年9月通過省級驗收。全鎮水產養殖總面積1068畝,並為8家養殖戶註冊了家庭農場,3家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養殖戶發放養殖技術資料300餘份,組織養殖大戶參加技術培訓2次。全年完成土地流轉3300畝,龍蝦養殖場、水蛭養殖場、肉雞養殖、槽坊提子園等農業招商項目引資額4300萬元。

第二產業

侍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辦起鄉鎮企業,成功地創辦了侍嶺繅絲廠等一批鄉鎮企業,侍嶺絲廠,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當年115萬元貸款創辦的小型繅絲廠,已經成長為國家重點農業企業。
2015年有3個工業項目順利投產,分別是米業、汽車配件製造、鋼砂廠(盤活)。此外簽訂4個合同項目。

第三產業

“一村一品一店”建設
截至2015年,侍嶺鎮9個行政村均已設立電商服務點或孵化中心。2015年全鎮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500萬元。其中,B2B交易額達800萬元,B2C、C2C網路零售額達700萬元。電子商務企業30家,從業人員403人,帶動就業人數900多人。成立“宿遷市嶺上情”農副產品有限公司,電商店10月初正式運營,鎮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順利建成並投入使用。
侍嶺電商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2015年12月初,侍嶺鎮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服務中心位於侍嶺鎮全民創業園,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600平方米,分為特色產品電商展示區、產品檢測中心、電商孵化辦公區、培訓實踐區、3D研發中心、網路代辦服務區等區域,可供100餘家電商入駐,總投資500萬元,服務中心配備電腦、寬頻、空調等辦公設備。

文化


地名溯源

侍嶺,是馬陵山脈東延的一條山嶺,因嶺上侍姓較多,故名侍家嶺,簡稱侍嶺。

文物古迹

遺址古墓
侍嶺歷史文化悠久,境內古遺址、古墓群較多,主要有西周時期的斗墩遺址;東周時期的黃庄遺址;漢時期的漢城遺址、邱墩遺址、斗墩遺址、徐宅子遺址、烏鴉墩墓葬群、洪武墩墓葬群等。

革命聖地

蘇北戰役的主戰場
解放戰爭時期侍嶺是蘇北戰役的主戰場。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3日—19日,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在地方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於人和圩(現吳圩村境內),同來犯的國民黨69師進行了7晝夜的浴血奮戰,殲敵2.6萬人,擊斃敵軍師長戴之奇,為此陳毅司令員留下了“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的詩篇。

交通


侍嶺鎮交通便利,宿遷—新沂高速公路途經境內,並在境內設有互通口—宿遷北,鎮與外聯繫的主要道路有曉仰路、268省道等。

社會


城鎮建設

2015年,侍嶺鎮按照鎮區街道“六無四凈”和村莊“六有八無”的整治標準,建設宜居生態侍嶺。城鎮建設,硬化道路12000餘米,完成東大街改造工程,道路長480米、寬12米、新設路燈20盞、配置垃圾箱44個、種植廣玉蘭80株。

環境整治

2015年,侍嶺鎮投入資金120餘萬元,對119個自然村莊進行整治、常態保潔。打造東大街和嶂山乾渠風光帶及2個特色村莊(嶺西村潘庄、蔡庄)。清理整治污水河塘150多處,遮蓋露天旱廁2503處,清理亂堆亂放3600多處,清運垃圾5200多噸,新增垃圾桶3000餘個,繪製文化牆780平方米,塗白樹木107500多棵。鎮區街道新栽植紅葉石楠451株,廣玉蘭660多株。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末,侍嶺鎮有2所,在校生近1500人,教職工141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末,侍嶺鎮有衛生院2所,村村都配有衛生室。

社會保障

2015年,侍嶺鎮新農保參保人數達11067人,到齡享受新農保待遇人數5324,新增新農保辦理人數112人,殘疾人享受新農保補貼107人。加強公益衛生服務事業,免費為村民進行疫苗接種、健康檢查。
侍嶺鎮敬老院
侍嶺鎮敬老院位於大墩社區,佔地面積14.5畝,總建築面積3650平方米,入住五保老人55人。為創建省級“三星級”敬老院,2015年,侍嶺鎮按照“三有、三能、六達標”的建設要求,進行了提檔升級改造,先後投資152萬元完善了五保老人宿舍、衛生間、活動室、娛樂室、健身室、洗浴室、餐廳、圖書室等配套設施;添置床位80張、棋牌桌30張、室外體育器材6套、冰箱2台、凳子80個、沙發椅16套、空調30台、電視機29台等;新鋪設排水管道1200餘米、購置自來水壓力罐1個、新安裝監控設配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