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

河南省魯山縣寺廟

徠文殊寺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南部的四棵樹鄉平溝村,由於該寺建在海拔1112米高的俺窟沱山,又名"俺窟沱寺"。據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文殊庵俺窟沱寺》碑記所載:"魯邑西南偏山坳之間,舊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為藩,青嶂為屏,綠竹映階,銀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無以過之。

建設背景


文殊寺
文殊寺
據傳,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帶著他在五台山敬請的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乘船回國,當船行至浙江普陀山東南新羅礁時,被水面上突然出現的數百朵鐵蓮花圍著,慧萼領悟,是觀世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到日本,立即祈禱應允:建“不肯去觀音院”,鐵蓮花迎面退去。慧萼帶觀音菩薩像,途經石人山,曾在文殊寺小憩。後人為紀念不肯去觀音,建庵普陀寺即今日文殊寺。寺中五株千年古老銀杏樹,枝繁葉茂,人稱活化石。
據傳,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從山西五台山敬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自浙江普陀乘船回國,由於行船觸礁,水面現鐵蓮花,慧萼領悟到觀世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東渡日本,於是立即祈禱應允,在今浙江舟山建“不肯去觀音院”,鐵蓮花旋即退去……
慧萼帶觀音菩薩像途經魯山時,曾在今日文殊寺的銀杏樹下小憩。後人為紀念觀音不肯去日本,就在銀杏樹下建起了文殊庵,並逐漸演化為今日的主殿供奉文殊、東殿供奉觀音、西殿供奉魯班的格局。
文殊寺中的至寶是五株老銀杏樹,號稱世界樹王,皆高達三四十米,胸圍可達五六米,樹齡接近三千年。五棵2800歲的古銀杏樹,前三后二,三雌二雄,綴連成片,成為文殊寺一道特別的風景。

歷史沿革


濃陰庇護下的文殊寺,佔地十餘畝,據寺內現存的兩塊石刻《碑記》所載,該寺建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間,曾歷經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弘治丁巳年(公元1498年)、萬曆辛卯年(公元1591年)及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等數次大修,可見當時規模之大,香火之旺。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文殊寺在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光緒《新修南陽縣誌》有記載,唐貞觀二年(628年)僧人德興創建,寺院重修,香火興盛。
上世紀40年代,寺院被毀,只剩下西偏殿幾間低矮的房子。可喜的是,5棵銀杏樹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保存了下來。
今天的文殊寺,重修於1995年,由5間正殿、3間西殿、3間東殿等30間房屋和2個小亭子組成,佔地10畝左右。
文殊寺,位於魯山縣西南部的四棵樹鄉平溝村,由於該寺建在海拔1112米高的俺窟沱山,又名“俺窟沱寺”。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記》中,對文殊寺專門進行了描寫,“魯邑西南偏山坳之間,舊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為藩,青嶂為屏,綠竹映階,銀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無以過之”。可見當年文殊寺風光的優美和寺院的興盛。

建築特色


布局

文殊寺坐落於白雲深處,四周群峰競秀,寺前一泓碧水長流,茂林修竹環繞,飛瀑流泉相伴,集雄險奇秀於一體,聚幽雅清新為一身,是石人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寺由正殿、過殿、偏殿組成,傳說文殊聖母授徒釋迦牟尼、彌勒、達摩於此並福蔭當地而得名,香火盛極一時。但真正使文殊寺聞名遐邇的,卻是寺內的5棵參天古銀杏
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樹,雌雄異株,生命力極強,有生物界“活化石”之稱。文殊寺的銀杏樹系三雌兩雄,樹齡約在千年以上,樹高均在25—40米之間,它們各個枝幹挺拔,綠葉婆娑,如撐開巨大的綠傘,罩下滿地濃蔭。雪壓枝頭,一片玉樹瓊花,為古樸的寺廟增添了一線風景。之後,又伴隨寺中的觀世音度過千年悲喜交加的時光,長成撥地參天的身姿。這幾棵大樹,最低者35米。其中,最大的一棵樹冠高達43米,胸圍6.85米,需幾個人手拉手方可環抱,這已經叫人稱奇了,然而尤其讓人驚奇的是,胸部有一10厘米的洞口,透過它能清楚地看到樹榦內被鋸掉過一塊長1.7、寬0.8米木板的空隙,下部留有用手掰掉過的鋸茬仍歷歷在目。一棵囫圇樹榦,中間怎能取出一塊大木板呢?據說,這是魯班的神功所為。而最小的一棵,樹圍也在5米以上。整個銀杏群虯枝盤錯,枝葉相連,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整日雲橫霧罩,蔚為壯觀。
文殊寺
文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