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文殊寺的結果 展開
文殊寺
福建省長樂市
位於長樂市營前鎮下洋村大象山腳下的文殊寺,始建於大唐中元年(859),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鼓山湧泉寺高僧洪集所創建、閩王王審知親自為其立額的一座的千年古寺。寺內有海會塔、伏虎禪師壇等古迹,並且留有陳寶琛書寫的大雄寶殿四個鎦金大字,整座寺院蔚為壯觀。
在元末明初,文殊寺慘遭兵燹夷為平地,這裡有明朝詩人謝肇浙寫的《文殊寺》為證,詩曰:千年古塔委金沙,憔悴前朝古柏斜。石出尚留青蘚篆,基門空瑣曰楊花。佛銷寶相埋秋草,僧散齋堂餒暮鴉。白馬玉魚覆落盡,行人猶說梵王家。到了清朝才由福清布政使司李學蘭重建。民國時又重修了一次,還留有碑記為證。文殊寺幾經滄桑,依然那樣遠離塵囂,四周環境優美,寺前有一水塘清可見底,約有半頃見寬。這塘水就是僧人們日常的飲用水,後來經檢測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目前已成為了福州正一礦泉水取之不竭的活水源。
解放前,閩浙贛省委城市工作部曾在這裡開展地下革命活動。1998年,文殊寺列為縣級保護文
《長樂六里志》記載:“……物。
文殊山 支分大象,高百餘丈,有寺曰文殊,為有名古剎。明謝方伯肇淛之墓在焉。”
文殊寺,位於東嶼村地界,當地人諧音稱“黃土寺”,文殊寺又稱文殊禪院,坐北朝南。《三山志》載,唐大中元年(847年),僧洪集在此始創寺院,閩王王審知立文殊寺匾額。宋皇祐年間,雪庵禪師率其徒守英、慧光等到此地,見群山環繞,地靈境幽,在雲林深處藏修,擴展僧眾。元朝因兵燹寺廢,僅存遺址。清福建布政司李學蘭重建,民國17年(1928年)重修。近年,又重修和擴建大雄寶殿、觀音閣、伽藍殿等。寺周圍文物古迹頗多,寺旁有清康熙年間的海會塔,還有伏虎師壇。寺內有宋政和四年石槽及刻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鑄造的重達千斤的太平鍾;大雄寶殿東有康熙五十三年“文殊寺”碑;清太子太傅陳寶琛題寫的“大雄寶殿”牌匾。
墓
(1567年~1624年)於明天啟四年病逝,葬於大象山山麓。據資料介紹,謝肇淛墓佔地195平方米,明崇禎十年(1637年)修建,背倚大象山,坐東朝西,面向烏龍江,兩側小丘,前有溪水縈繞,周圍果樹成林,呈“風”字形,石結構,三合土封頂,條石鋪埕。墓前建仿木構式石亭,亭前置石雕供桌,亭內立高1.96米、寬0.9米的墓碑封住墓門,碑文楷書直下計二行,陰刻“大方伯謝公佳城崇禎丁丑歲季秋吉旦立”。
1991年6月,謝肇淛墓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