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鰍

條鰍

徠條鰍類為底棲性魚類,似鯰高原鰍為條鰍類中最大的種,體長可超過600毫米,重1.5千克以上。生活適應能力特彆強,有些高原條鰍在小水體里能生長繁殖。我國有許多亞種。

簡介


條鰍
條鰍
條鰍,鯉形目鰍科條鰍亞科魚類的通稱。約4屬,115種。體長,側扁或圓柱形;體長一般150~200毫米;頭側扁或平扁,體被細鱗或部分被鱗,有的全身裸露無鱗;眼較小,側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須3對,其中吻須2對;口角須1對;側線完全或不完全或缺如;尾鰭圓形、截形、淺凹或叉狀;鰓孔狹小;臀鰭分枝鰭條為5根,少數為6根。廣佈於歐洲、北非和亞洲。中國是條鰍類最豐富的國家,現知有10屬約61種和亞種。其中高原鰍屬是本類群中最大的屬,約有40種和亞種,為青藏高原的主要魚類之一。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海拔5200米高的龍木湖產有斯氏高原鰍,這是目前世界上分佈最高的一種魚。
條鰍
條鰍
廣西武鳴縣起風山太極洞內地下水中生活著兩眼完全退化的無眼平鰍,全身半透明而略帶肉紅色,內臟及脊柱紅色,眼眶內充以脂肪球,各鰭無色。雲南箇舊地下河中也有兩眼完全退化的箇舊盲條鰍。常見的條鰍類有美麗小條鰍、縱紋北鰍、橫紋條鰍和斯氏高原鰍。

典型種類


側帶條鰍

俗名:側帶條鰍
產地及產期:分佈於元江水系。
側帶條鰍
側帶條鰍
介紹:口呈弧形。唇薄,唇面一般無皺褶。上頜中部齒狀突起發達。第1鰓弓內側鰓耙10-13枚。僅在背鰭之後有細鱗分佈。側線完全,體側中軸具一寬的褐色縱帶。60毫米以下的個體在體背和體側具8-10條黑褐色斑紋,隨個體生長,橫斑消失。小型魚類,生活於水流湍急的砂礫底質河段,數量較少。

武隆麗條鰍

在重慶市的東南邊陲,在烏江下游,在武隆山與大婁山的結合部,有一個喀斯特地貌特徵非常明顯的地方,那便是武隆縣。武隆山巒疊嶂,以山地地形為主,海拔在160~2033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立體氣候十分明顯。武隆縣內有一個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仙女山,在仙女山的半山腰,有一個叫火爐鎮地方,相傳從前這裡經常鬧乾旱,夏天奇熱無比。武隆縣水產站人員在縣內一溶洞出口處採集魚種時,偶爾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魚類:全身顏色大多是紅色,少數為紫紅色、淡紅色。這種魚通體半透明,胸鰭上長有大小不等的氣囊,更為奇怪的是,這種魚有的沒有眼睛,即使有眼睛也很小,有的魚只是在眼睛位置處長有一個小紅點,其外形與泥鰍極為相似,看上去十分漂亮。
水產學院專家查遍資料,均未發現有這種魚類。西南農業大學專家最後認為這是一種新品種,在全球是首次發現,極為罕見。西南農業大學有關專家稱其為麗條鰍屬,種名叫武隆麗條鰍。由於是新魚種,武隆縣水產站已將其納入保護計劃。他們將到發現地了解麗條鰍的生活習性。由於這種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相當珍貴。因此,在熟悉麗條鰍的生活習性后,看能否進行人工馴養繁殖,以便最終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百姓家中的觀賞魚類。

橫紋條鰍

橫紋條鰍
橫紋條鰍
橫紋條鰍屬於鰍科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沙鑽、滑魚、媒子魚)體前部稍圓,向後漸側扁。頰部微鼓,頭寬小於體高。口下位,弧形,上頜中部具齒狀突,與下頜缺刻相對。須3對,較短。鱗小,側線完全。背鰭起點位後於腹鰭。尾鰭微凹。體側具10~16條明顯的橫斑。底層小型魚類。多棲息於急流河段的礫石縫隙中。一般體長50~120mm。分佈於海南島、珠江、金沙江、瀾滄江、把邊江等水系。

南方條鰍

南方條鰍
南方條鰍
南方條鰍屬徠於鰍科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體長,側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斷,上頜中部有一齒突。須3對,很長,口角須達主鰓蓋骨,外吻須達眼中后緣。體被細鱗,胸腹部裸露。側線不完全,止於肛門上方。背鰭位腹鰭稍前方;尾鰭微凹。雄性體側有1條深褐色縱紋。雌性具多數橫斑條。小型底層魚類。棲息在緩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礫縫隙處。個體小,數量少。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瀾滄江水系)。

無眼嶺鰍

無眼嶺鰍屬於鰍科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體略平扁,後部側扁。頭寬圓,平扁。眼退化,不外露。前鼻孔短管狀;后鼻孔大,橢圓形。須3對。背鰭位置靠後;腹鰭短小;尾鰭弧形,分枝鰭條甚少,前者為4;後者12。體裸露,半透明,略帶肉紅色,前部有數個側線孔。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個體小,體長25~40mm,具一定的研究價值。僅發現於廣西武鳴縣起鳳山太極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