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白水鄉的結果 展開

白水鄉

江西萬載縣轄鄉

白水鄉是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下轄的一個鄉。地處萬載縣西北邊陲,總面積64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萬人。區劃代碼為360922205,代碼前6位為360922,長途區號為0795,郵政編碼為336000,車牌號碼為贛C。

白水鄉位於縣境西北,東與赤興鄉相連,南與潭埠鎮接壤,西與黃茅鎮分界,北與湖南省瀏陽市小河鄉、張坊鎮毗鄰。鄉政府駐地陽澄橋,距離縣城48公里。全鄉地勢北高南低,成帶狀形盆地。

白水素有“百合之鄉”的美稱,是全國4大百合基地之一,民間已有500多年種植歷史,白水龍牙百合曾是封建王朝欽點貢品。新一屆黨委、政府立足於把傳統產業做強做大,積極與國內知名院校技術合作,願意與國內外有識之士開發百合純粉、百合晶、百合面、百合飲料等系列產品。自2004年開始,該鄉已開始轉換3000畝耕地實施有機農業開發,群眾認識較好進展情況良好。

行政區劃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白水鄉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白水鄉地理位置
白水鄉下轄7個行政村、122個村民小組。2005年總戶數2886戶,總人口1.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2人。總面積5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5公頃,其中水田606公頃。2005年,該鎮工農業總產值達687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2145.4萬元,農業總產值1598.05萬元;財政總收入212.56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098.23元。
鄉黨委、政府大力推進“三項創建”活動,努力實施“三民”戰略工程。已完成投資近千萬元的進鄉公路改道、硬化工程,新建一棟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中心衛生院,擴建4所小學,鄉村舊貌得以改善,移動、聯通基站相繼建成,有線電視進入戶,災民新村即將竣工,村級公路開始硬化,自來水覆蓋率達60%。通過招商引資,已引進一家浙江老闆在縣工業園投資辦廠,引進8家鄉外客商在鄉內辦廠。

經濟概況


全鄉有耕地9675畝,其中水田9030畝,已轉換有機耕地8100畝,全鄉森林面積65400畝,少林蓄積量達15 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6%。2009年,全鄉完成財政收入576.5萬元,比2008年增加了62.5萬元,同比增長11.7%;2010年,全鄉財政收入突破800萬元大關,實現總收入894.4萬元。2010年全鄉工業總產值實現21930萬元,農業總產值3455萬元。2011年全鄉財政稅收有新突破,實現1089.2萬元,同比增長51.5%,地方收入完成544萬元,同比增長54.1%,榮獲萬載縣財政稅收工作上新台階獎。

農業

2000-2001年,白水鄉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主導產業,特色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 2002年對主導產業龍牙百合的脫毒成功,提高了龍牙百合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針對種子和資金兩個難題,出台激勵機制,保證種植大戶和困難戶種子和資金到位。2002年種植龍牙百合6010畝,連片50餘畝,形成了文義、豐新、白水 3個百合種植村。另外利用冬閑田養魚,至2002年底,逐步形成了豐新、老山、月形為主的專業養魚村。

商業

為了增強群眾的市場意識,搞活商品流通,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根據鄉“兩會”建議,公曆逢9定為白水當圩日,為此2002年3月18日鄉政府發出《通告》歡迎周圍鄉鎮群眾、個體工商戶前來參加白水的圩集,3月29日首圩取得成功,前來交易的群眾達1000多人,攤位最多時達 120多個,一圩交易額多時逾2萬元。

自然資源


白水有著豐富的水資源,是搞小水電開發和山泉開發的理想之地。竹木資源豐富,活立木蓄量達16萬立方米以上,毛竹儲量約254萬根。礦產資源有瓷土石英石鉀長石鈉長石等,且儲藏量較大。
下轄村:老山村 潭前村 豐新村 永新村 槽嶺村 白水村 月形村 文義村 新槽村 羅橋村 梅新村

交通狀況


潭埠排江村至白水五里橋公路,是60年代末70年初民工修建的簡易公路,該公路路基高懸,線型無序,路面狹窄,坡陡彎急,嚴重影響交通安全,從第一期工程1999年底動工至2000年底二期工程完成,耗資300多萬元的潭白公路終於勝利完成,於2001年11月15日通車成功,標誌著白水公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為白水經濟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當年就有兩個花炮企業落戶白水。

基礎設施


郵電通訊事業快速發展,白水移動基站於2001年11月建成,結束了白水無手機的歷史,擁有手機數達150多部,程式控制電電話發展勢頭強勁,到2002年底有10個行政村通電話,使不通電話的行政村減少至一個,程式控制電話數已達340門。白水人民對外界了解的程度大大加強了。

文化事業


中小學義務教育普及率穩步上升,初中達97.9%;小學達99.9%。從2000年下半起,開始調整學校網點布局,全鄉僅文義、永新、白水村設立完小外,其餘村設立教學點,優化了教育資源。同時有線電視於20d2年進村入戶,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政府機構


2003年,該鄉有機關幹部 36名,內設黨政辦、工辦、農辦、林辦、計生辦、政法協稅辦、公路建設辦、土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