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

2021河南春晚節目

《唐宮夜宴》改編自《唐俑》,2021河南衛視春晚舞蹈,由鄭州歌舞劇院舞蹈編導陳琳創作。

《唐宮夜宴》創作靈感來自1959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一組13件,包括8件樂俑和5件舞俑。運用5G 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台、現代科技和古典舞蹈巧妙結合,展現了唐東都洛陽上陽宮設宴宮女表演的情景,細節精緻,文物考究,呈現出了更加震撼的視覺效果。

曾在2020年入圍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終評。

創作背景


唐宮夜宴 2張
唐宮夜宴

背景介紹

舞蹈《唐宮夜宴》由鄭州歌舞劇院舞蹈編導陳琳創作,14名女舞蹈演員,用婀娜多姿、秀逸韻致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的呈現在舞台上,讓觀眾在欣賞“鬢雲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別樣豐腴身韻審美風姿的同時,感受中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唐宮夜宴》舞台形象設計參考的唐代樂俑文物圖片之一
據2021河南省春節晚會總導演陳雷介紹,除了可供考究的文物,舞蹈演員們為了重現唐俑豐腴的身姿,不僅穿了塞海綿的連體衣,嘴裡還含著棉花。《唐宮夜宴》並不只是講夜宴,而是以夜宴的樂師們為主角,展示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細節精緻到,演員眼角兩道月牙型的妝容,都模仿了風靡於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 “斜紅”。而此次河南春晚呈現的《唐宮夜宴》,又經過了晚會欄目組的特別創作,加上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台結合,呈現出了更加震撼的視覺效果。
《唐宮夜宴》照片(3張)
《唐宮夜宴》共分5小段,其一是博物館中的“定格”;其二是樂俑“活化”之後,在花園中穿行嬉戲;第三段是夜幕降臨,少女們路遇一彎湖水,紛紛以水為鏡斂起了妝容,有的忽然被觸動了思鄉之情,舉起手中的笛子吹奏,有的在舒緩的音樂中懨懨欲睡;但是緊接著,莊嚴的號角聲響起,所有人立即整裝列隊步入殿堂,呈現出專業的一面,在夜宴上奉獻了一場精妙的演出;最後一段,少女們逐漸背向觀眾,回到一開始的定格造型,重新化作“遠去的歷史”。
2月10日,河南衛視春晚首播之後,《唐宮夜宴》率先在當地引發盛讚。隨著節目視頻在網路端的二次傳播、電視台的重播,其精緻詼諧的舞蹈編排、雍容大氣的高科技特效,乃至於圓潤討喜的“唐宮少女”形象,均獲得了文化學者、文博愛好者以及舞蹈觀眾們的好評,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歷史背景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設宴。一群豆蔻年華的小胖妞們嘰嘰喳喳的去赴宴表演,發生的趣事。

作品評價


節目評價

從博物館里三彩樂俑得來的靈感,汲取了唐俑服飾造型特點,傳統文化元素在節目中運用得淋漓盡致。《唐宮夜宴》通過結合當代人的視覺審美來講述唐朝的故事,一群穿著唐朝服飾嬉戲的少女成了觀眾眼裡熟悉的陌生人,她們在一顰一笑中生動地展現了唐朝獨有的美學風範。(人民網)
舞蹈風格詼諧幽默,唐風味兒十足。14位活潑靈動的“唐朝少女”彷彿從古畫中走出,她們時而嬉笑打鬧,時而梳妝打扮。沉浸於吹奏的少女,意外發現自己掉隊,慌亂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嬌憨可愛。途中,少女們爭先恐後地端看水中倒影,仔細檢查妝容,將赴宴前激動緊張的心情展露無遺。當場景切換到正式的宮廷表演時,她們的舞姿又變得大氣恢弘,“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的大唐之美盡收眼底。(中國社會科學網)
《唐宮夜宴》改編自《唐俑》,整體上風格詼諧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蘊,也契合了春節喜慶祥和的氛圍。這既是文物現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文物數字化背景下的生動呈現。(未來網)
這支5分鐘的舞蹈,將大唐風華融於少女的嬉笑怒罵,時而嚴肅,時而活潑。背景配以“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諸多“寶物”,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活起來的博物館奇妙夜。(新華社)
《唐宮夜宴》的細節之處,處處彰顯著主創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妝容、服飾到儀態、道具,主創們都進行了大量細緻的研究。為了完美還原唐朝小姐姐們的豐腴之美,舞蹈演員穿上了塞著海綿的連體衣,嘴裡含著特製棉花鼓起了腮幫,最終使自己完美地“胖”了起來。而眼角畫上兩道月牙則再現了唐代潮流面飾“斜紅”,讓她們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盡顯唐朝女性的雍容華貴和美艷風姿。(新華日報)
《唐宮夜宴》將《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山東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以及出土於河南的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文物融於場景,舞者猶如穿行於古畫之中,將觀眾代入大美華夏獨有的美學空間,彰顯出華夏文明天然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光明日報)
唐宮夜宴人物插畫
唐宮夜宴人物插畫

創作經歷

對於《唐宮夜宴》的創作靈感,陳琳這樣介紹道:“當時我們去了很多家博物館參觀。其中有一組唐代樂俑,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就想象它這種形態,如果是在博物館裡面‘活’起來,把我們帶到一千多年以前,會是什麼場景?”
《唐宮夜宴》演員化妝照片
於是,這支舞蹈有了這樣的開頭:鋼琴、鐘磬和戲曲場面依次奏響,一群彩繪陶俑逐漸從定格的展陳文物,幻化成了各具性格的唐宮少女。
相較於往常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在“畫風”和舞台形象上非常獨特,具有極大的創新性。用陳琳的話說,“我們這麼多年的古典舞都是很‘唯美’的,演員們都是非常苗條、修長的”,但這個節目刻畫的是“以胖為美”的唐代,作為故事原型的唐女俑,也是“圓圓胖胖”,憨態可掬。
為了更貼近歷史,同時也想跟以往的古典舞作品有所區別,如何讓自己的演員“胖起來”。在與負責服裝設計的同事商議之後,陳琳等人採用了“連體棉服”的方案,即在舞蹈演出服的裡面,從肩至腿穿一層貼合身體、不易晃動的特製連體衣,並用輕質填充物為演員改變體態。
還有更傷腦筋的事:如何讓這些“瓜子臉”的姑娘們變成“滿月臉”?為了這一點,陳琳在自己臉上試了很多種方法,甚至請教了影視特效化妝師,“但是(化特效妝)真的造價太高了,只能放棄。”後來有一次,陳琳在化妝師家裡吃葡萄,還沒來得及咬開咽下,突然靈光一閃:“有了!”她先是用紙巾團成一團替代葡萄,而後換用不易軟化的棉球含在口中,對它的“易容”效果甚為滿意。最終,《唐宮夜宴》的演員上台錄製之前,口中含的都是醫用棉球,“從上牙框填充到下牙框。”
最終《唐宮夜宴》呈現在觀眾面前,成為廣為傳播的佳作。

發展歷史

2020年10月16日,《唐宮夜宴》入圍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終評。
2021年2月10日,《唐宮夜宴》在2021年鄭州市迎新春文藝匯演中展演。
2021年2月11日,《唐宮夜宴》在2021河南省春節晚會中展演。
2021年2月20日,《唐宮夜宴》演職人員在河南博物院參與錄製“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節目”。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 《唐宮夜宴》圖片(1張)

名人點評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凌:“河南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是我們繁榮文化事業的基礎。”近年來,河南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出現了一批富有歷史文化氣息、又為人們所喜愛的“爆款”產品。“我們要繼續守正創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讓中原文化傳播得更遠。”
馮雙白:“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動人的是情感。”節目的成功,就在於在堅持高水平表演的前提下,更多關注和表達了普通人的情感元素。“觀眾感興趣了、看進去了,就會進一步關注和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文化就得到了傳播。”
河南春晚藝術總監李暄:該節目不僅有優美的舞姿和接地氣的場景,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疊加了諸多歷史文物的影像,讓現實和虛擬交織,情感和文化交融。“關注生活,關注普通人情感的創作理念,貫穿於這次春晚的全過程。”
河南衛視元宵節特別節目總導演路紅莉說:一場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華美得像一場夢境。“《唐宮夜宴》受到觀眾朋友喜愛,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魅力,加上新科技手段和網際網路思維的傳播方式。”
知名文化學者、全國教育名師邱志強:“《唐宮夜宴》能夠‘不忘本來’,關注到歷史文化留下的印記,並‘吸收外來’,用現代的聲光電等舞台藝術賦予曾經的美好以新的面貌和精氣神,栩栩如生。”人們讚美和追捧《唐宮夜宴》就是對美的崇尚和認同,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自信。

文化元素


● 演員眼角兩道月牙型的妝容也完全再現了風靡於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斜紅”。張泌《妝樓記》記載:“夜來初入魏宮,一夕,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 婦好鴞尊——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 所處時代:商代晚期
● 器物規格:通高45.9cm、口徑16.4cm
● 出土時間:1976年
● 出土地點:安陽殷墟婦好墓
● 婦好墓是目前在殷墟發現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盜掘過的商王室貴族大墓,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能夠確切斷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
● 鴞,貓頭鷹,在古代中國,貓頭鷹被視為戰爭之神。尊,是一種盛酒禮器,而婦好鴞尊不但是最早的鴞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
● 蓮鶴方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 所處時代:春秋中期
● 器物規格:通高116厘米、重65公斤
● 出土時間:1923年
● 出土地點: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
●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 賈湖骨笛——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 所處時代:距今7800-9000年
● 器物規格: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 出土時間:1986-1987年
● 出土地點:賈湖遺址
● 賈湖骨笛出土於中國河南省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1986-1987年間,賈湖遺址出土20多支精緻的骨笛,分別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賈湖骨笛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賈湖骨笛,改寫了中國音樂史。
● 搗練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 所處時代:唐代
● 作者:張萱
●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併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 簪花仕女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 所處時代:唐代
● 作者:周昉
●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粗絹本設色畫。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后入清內府。1945年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前,溥儀乘飛機企圖逃往日本時,被蘇聯紅軍俘獲,其攜帶的一部分書畫和珠寶由蘇聯紅軍查扣,並轉交東北民主聯軍,幾經輾《簪花仕女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 備騎出行圖——現藏於山東博物館
● 所處時代:隋代
● 出土時間:1976年
● 出土地點:山東嘉祥縣英山徐敏行夫婦墓
● 《山東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出行圖》是隋代年間創作的壁畫,於1976年2月發掘山東嘉祥縣英山徐敏行夫婦墓中發現,位於合葬墓墓室西壁中部。畫面上4人身著賀領或翻領衫袍,並肩而立,二人執燈,一人執傘,一人執扇。雖然4人在站立方向上一致。但幾個人之間相互照應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卻顯出了微妙變化,代表了隋代人物畫的較高成就。
● 千里江山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 所處時代:北宋
● 作者:王希孟
●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影響


2021年2月12日,《唐宮夜宴》單個視頻在微博累計1000萬次觀看,“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話題在微博有近億次閱讀量。
2021年2月26日,春節期間憑藉舞蹈《唐宮夜宴》成功出圈的河南衛視春晚,在今年的元宵晚會上還將再次亮相。這次14位“唐宮小姐姐”將舞台搬到了河南博物院,將帶大家夜遊“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近距離飽覽一大批國寶文物的細節風貌。
唐宮夜宴演員合照
唐宮夜宴演員合照

商標事件

2021年4月9日,火爆網路的“唐宮夜宴”出現商標被搶注的情況。鄭州歌舞劇院工作人員回應稱,《唐宮夜宴》舞蹈節目是鄭州歌舞劇院在2019年4月起獨立組織創作編排的舞蹈作品。2020年10月在洛陽演出並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獲獎提名,鄭州歌舞劇院擁有上述舞蹈作品的著作權等相關知識產權,“因為這個知識產權和這個著作權是我們的,我們會向商標局去申訴,然後駁回其它那些不合適的。我們現在也聘請了律師,已發布律師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