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開古道

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

徽開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

歷史沿革


徽開古道
徽開古道
宋朝建這條古道時是條泥路,不好走的。到了明朝,村裡有個叫汪致洛的徽商出資修建了石板路。徽開古道基本上用石塊鋪成,寬度在1米到1.5米之間,至今依然保存完整。由於歲月久遠,有的路段已是荒草叢生,荊棘遍地。接近山頂之時,這條古道完全隱沒於高山密林之中,遠遠望去,只見密林不見路。在高聳入雲的山巔之上,仰望藍天白雲,環顧群山延綿,俯瞰村莊田園群山外。在如今這條已經沉寂荒涼的古道上行走,和古道有關的歷史也一定會勾起人們的好奇之心。彭茶興說,這條古道還是兵家必爭之路,元代就設立了巡檢司解放戰爭時期,劉汝明的兵潰敗后,就選擇了這條古道逃往浙江。
歷史上,徽開古道在物資交流、人員交往、信息傳遞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人性化的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方便行人歇腳,徽開古道上曾經設置一些茶亭,五里亭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歲月侵蝕、年久失修,五里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塌毀。如今古道上的五里亭,留下的只是殘垣斷壁。站在五里亭的廢墟之上,對於茶亭當時的模樣只能憑藉想象。但是有關五里亭的故事在榆村鄉依然口口相傳。徽開古道以前是沒有這個亭子的,因為後來經商的人多了,就在這裡做了一個五里亭。那時候做一個亭子是非常困難的,是由浙江中洲人保成出資,嶺腳村張錫開主持工程建造的。
儘管古道上的有些設施已經坍塌損毀,但是歷經千年雨雪風霜的古道依然整體上保存完整。這無疑得益於古道沿線村民強烈的保護意識。

古道概況


出歙縣城西門,過太平橋西南行,沿豐樂水直上,繞過聖僧庵,經七裡頭、冷水鋪、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經於村至篁墩,轉向西南行,進入屯溪;由屯溪再南行,經陽湖、臨溪、漢口至珍源(古為休寧開化縣界),再前行,越馬金嶺,直趨浙江開化縣城)歙縣至屯溪段路寬3至4.5尺,現絕大部分為興建蕪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開化段為石板路面,現在大部分路段為屯開公路所利用。
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出歙縣城西門,經岩寺到屯溪、臨溪,越馬金嶺,直趨浙江開化縣城。歙縣至屯溪段路寬3至4.5尺,現絕大部分為興建蕪屯公路所利用。
白際山,古稱“徽開古道”即安徽徽州——浙江開化的大通道,東起浙江省淳安縣中洲鎮泰夏村,北至本縣榆村鄉嶺腳村,全里程25公里,其制高點“白際嶺”高峰海拔1208米,是白際的交通要道,是古時徽商、浙商經商的必經之路,因海拔高,里程長而著名。
自源白公路開通以來,打通了白際的外向通道,天長日久,原古道荒蕪,路面難辯,無法通行。如今白際興起的原生態旅遊熱,翻越“白際嶺”高峰,重走“徽開古道”,踏尋徽浙商人經商足跡,體驗白際人民交通之難,已成為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經典線路。
為便於通行,通過前期白際、榆村、源芳三鄉出資、出力,“徽開古道”白際嶺路段10公里,已全面修復,還古道原貌,為遊客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旅遊觀光環境,再現古道風采。
白際山脈屬天目山脈向西南延伸部分,位於黃山市東南部。東北端在歙縣竹鋪鄉,與天目山脈交會;西南抵休寧縣嶺南鄉與五龍山脈相接,全長105公里,脈寬約10公里。除主峰擱船尖海拔1480米外,海拔千米以上的峰巒還有嘯天龍(海拔1396米)、白際嶺(海拔1208米)等10餘座。素有第二個清涼峰之稱!白際嶺的峽谷里有許多瀑布,百丈沖的瀑布是一處經典的瀑降場所,氣勢很壯觀!再往裡面走還有一個更高的沒名字的瀑布。白際嶺海拔1208米,相傳朱元璋帶兵由浙入徽地,,在徽開古道最高處(也就是現在的白際嶺)苦等數日不至,因而取名叫白接嶺,而後因口誤而改叫白際了。
自虐線路推薦:整體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也不存在露營什麼的,當然,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帶上帳篷,大山深處的星空格外清明。出發地在黃山市屯溪縣,終點在浙江泰廈村,全程徒步時間大約12個小時,一天半左右,輕裝即可,沒有任何難度。假如你想要的是一個自由自在的旅程,假如你願意用雙腳丈量大地,假如你願意在行走中分享故事,假如你願意在山林中放聲歌唱,那麼考慮一下徽開古道,這條輕裝徒步線路不會讓你失望。

特色推介


1、白際古道保存相對完整,西風殘陽意境;
2、一流的溪水,提前體驗玩水感覺;
3、峽谷里有許多瀑布,將選擇合適的瀑布進行岩降,刺激;
4、出行季節春意盎然、野花初放;
5、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淳樸的山裡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