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瑤族鄉
廣西省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轄鄉
國安瑤族鄉位於平南縣最北部山區,鄉政府駐地在國安圩,離縣城51公里,東與馬練瑤族鄉相連,南交思旺鎮,西與大鵬鄉接壤,北與金秀瑤族自治縣毗鄰。全鄉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150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87.6%,其中瑤族佔79.1%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山多地少,少數民族聚居山鄉。
一九八四年八月從原大鵬公社分出來的新鄉;一九九二年原玉林地區行政公署批准該鄉的革命者根據地;一九九三年八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該鄉為國安瑤族鄉。
據縣誌記載,唐代時國安山區雖然群山巍峨,古樹參天,但已經有人跡所至,唐代的武郎縣治就設在這裡(一說在今馬練瑤族鄉)。此後,由於經商、開墾、戍邊、逃荒和遷徙等原因,從廣東、山東、湖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經過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國瑟成了如今瑤、漢、壯等各民族的樂土。
國安地原屬大鵬鄉,清時為鵬化里,民國置北二區。解放后,經幾分幾合,1983年時仍稱大鵬鄉。1984年,從大鵬鄉分出國安、甘雅、田貴、思和、花洲、民安、發達等7個村公所,成立國安鄉。1992年,又新增大興、淡木、盆都3個村公所。1993年,撤國安鄉,成立國安瑤族鄉。
國安瑤族鄉如南北小、中間粗的橄欖核形,最寬處40公里,最窄處10公里,北高南低,系山區丘陵地帶,屬寒武紀、渴盆紀地層砂頁岩。土壤種類主要有瀦育型沙泥田、沙土田,山地紅壤、黃紅壤、草甸土等。發源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思和水從北至南直貫鄉境匯入思旺河。
國安瑤族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具有日照較平原少、溫差大、濕度大等特點,極其適合各種林木、農作物生長。
思和水年平均流量8立方米緲,可供發電裝機容量320千瓦;境內田貴水庫建於20世紀70年代,庫容50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500萬立方米,開發規劃6座電站。1987年已建成裝機容量25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276萬千瓦時的水電站,灌溉農田3.519萬畝,是平南縣重要的水利灌溉和電力供應設施。
全鄉土地資源面積21萬畝,其中水田5670畝,山場2000畝,草場800畝,水面、山墉、水庫5000畝,山林14萬畝,全境山多田少,可耕地1.5萬畝。
至1999年底,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25個自然村(屯),3733戶,19709人,其中瑤族18700人,佔總人口的96.5%,壯族501人,漢族490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國安瑤族鄉常住人口11502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紅薯、木薯,以種植水稻為主,兩造,過去產量不高,畝產約200公斤。2005年引進了雜交稻種,畝產可達450公斤。玉米、紅薯在旱地荒坡上種植,用以補充主糧不足和餵豬。木薯畝產約500公斤(生),是製作澱粉、餵豬的好材料。蔬菜類較多,有白菜、蘿蔔、芹菜、生菜、花椰菜、豆角、南瓜、絲瓜、姜、蒜、蔥等。
國安瑤族鄉土地種類不一,大部分適合用材林和經濟林的種植,森林資源豐富。以前,因交通閉塞,信息不通,許多林木無法利用,爛于山中。解放后,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杉、松等用材林不斷得到開發利用,鄉里辦起了四級聯營林場1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山界林權的落實,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他們不僅種植杉、松等用材林,而且還大力發展玉桂、八角、茶葉等經濟林,林木面積不斷增加。如今,國安瑤族鄉森林覆蓋率已達55%。木材蓄積量5萬立方米。
飼養豬、牛、羊、雞、鴨、鵝,是當地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這種以家庭養殖業為主要形式的畜牧業,在國安瑤族鄉經濟中也占相當大的比重。這裡的農戶每家都養有3~5隻豬和3~20隻數量不等的雞、鴨、鵝。豬養大后出售,雞、鴨、鵝多為自用,偶爾也出售部分;羊從外地引進,2006年剛做嘗試性的飼養;牛主要作為畜力;魚養於小魚塘,年產量約2萬公斤,僅能滿足當地需要。
國安瑤族鄉由於地處窮鄉僻壤,經濟發展較緩慢,鄉鎮企業起步較晚。鄉黨委、政府在堅持發展好鄉鎮企業的同時,還鼓勵、扶持民營和個體私營企業向農副產品加工、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和電力行業發展,較大的企業有國安運輸公司。
國安瑤族鄉的土特產品極具山區特色,主要有八角、茶葉、竹筍、香菇、玉桂、涼粉草等。八角有果實豐碩、角粒飽滿、香氣濃郁等特點,極受各地客商青睞。茶葉產在土質肥沃、長年雲霧繚繞的高山上,以條索緊結、清湯香冽、滋味甜醇而著稱,銷路不錯。涼粉草出粉率高且清香宜人,遠銷廣東等地。
過去國安瑤族鄉山巒重疊,林莽如海,境內沒有公路,村寨往來和外界聯繫只有勉強可走馬幫和人的羊腸小道,路面狹窄,藤蔓纏腳,行走十分困難。解放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修通了鄉政府到縣城的公路和各條山區公路,有4個村已通汽車。如今,每天有10~20部班車從這裡開往縣城、大鵬鄉和各地,最遠的可達廣東的小欖鎮。公路的開通,大大地方便了全鄉的各族群眾,也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解放前,國安瑤族鄉的居民大都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如今,隨著富民政策的實施和山區公路的開通,許多人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過去的茅棚草屋已被一幢幢寬敞明亮的鋼筋水泥樓所取代;以前不知電視、VCD為何物的群眾,在工余飯後,興趣盎然地看電視、影碟和欣賞音樂。摩托車成了常見的代步工具。國安瑤族鄉的面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3條長500米、平坦結實的水泥路取代了剛建鄉時僅有的一條泥水路。街道兩旁小樓林立,新建的兩個農貿市場人流如織,客商雲集,各種土特產品從這裡集散到浙江、江蘇、廣東、南寧等地。
國安瑤族鄉學校教育起步較晚,據老人回憶,民國時,鄉境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小學校。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學校數量和師生人數都有了明顯增加。成立國安瑤族鄉后,政府投入100多萬元,建起了全鄉唯一的一所民族初中,使得年級結構更加合理,教育質量和水平上了更高的檔次。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許多學校的泥牆茅頂教室、宿舍已被鋼筋水泥樓房所取代,教師教學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據1999年統計,全鄉有中學1所,教師29人,在校生450人;有小學13所,教師128人,在校生1260人。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
國安瑤族鄉瑤族中以陳、潘、胡、羅等姓較多。據說,他們始祖原居住廣東連山縣,因受歧視遷到珠璣巷,后怕受到官員夫人沉船蒙難的株連,逃難到湖廣一帶,因居無著落,輾轉遷徙象州、平南,最後在國安定居。他們在公共場所講土白話(平南白話)和“挨”話。家中老人交談用瑤語,即“勉”話;思和、花州、甘雅、民安、發達等村屯說客家話(挨話)。覃、黎姓瑤族因婚姻、居住地域等原因講壯語。由於居住時間較長,且和當地的壯、漢民族通婚,這裡的瑤族融合了不少其他民族的生活、生產特色,具體表現在較大的節日活動中。如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殺雞、殺鴨,包三角粽到河邊燃香焚紙祭祀屈原;農曆八月十五,由族老集中族人殺雞宰鴨,煮米飯到始祖墳墓前供祀,祭畢,族老闡述先祖的經歷和輾轉搬遷的艱辛勞苦,要子孫後代永不忘本。經濟生活上,瑤族以耕種水田、山地和種植林木為主。過去,以水稻、玉米、紅薯等為主糧,解放后,灌溉條件的改善和雜優水稻的種植,使水稻產量有大幅度增長,玉米、紅薯已成了雜糧和餵豬的飼料。菜肴有白菜、芥菜、蘿蔔、姜、蔥、豬肉、魚等。雞、鴨等多在節慶或祭祀日、辦喜事和客人到家時才宰殺。瑤胞淳樸好客,賓朋進家,必備上好的酒菜熱情款待。
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為主,祭祀祖先、土地神和社神。清代時,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此地有不少信徒。1930年建立了都榜天主教堂,文化大革命后被撤銷。20世紀80年代,重新落實宗教政策,由梧州天主教來人重建教堂。現有教徒100多人,多為過去拜上帝會信徒的後代,或祖父母、父母輩人教者的後裔。
歷史古迹有花州遺址,在花州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國Ling導Ren洪秀全、馮雲山在花州一帶組織拜上帝會,併發出會師金田的團營令,后被清兵圍剿,遂於十一月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花州首義”。現存大血坪古戰場和洪秀全舊居。
自然景觀有花州騰龍。該地群山環繞,山重水複,後有羊牯頂做屏藩,前以東王頂為前哨,山峰起伏如游龍,山水壯麗多姿,令人流連忘返,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田湖映翠,也是獨特的風景區。該庫區於20世紀70年代建成后,平湖出山峽。巍峨的筆架山、矗立的觀音山和四周連綿不斷的群山與碧澄秀麗的湖水相映成趣。流水潺潺,四季如春,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示範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