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和合鄉的結果 展開

和合鄉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下轄鄉

和合鄉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都昌縣境南部,鄱陽湖北岸,屬濱湖丘陵地區,地勢自北向南傾斜,距縣城15公里。總面積近一百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4平方公里。全鄉共有86個自然村,5958戶,29748人(2018)。

歷史沿革


元代,都昌縣下設49都,置都昌二都(縣以下改鄉為都,改里為圖,各地基本以“都”為鄉鎮,以“圖”為村級),一直到民國,均以“二都”稱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設平塘鄉、雙峰鄉、橋嶺鄉、濱湖鄉。
1954年四鄉合一,設和合鄉,取“和平合作”、“大和大合”之意。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和合鄉與大沙鄉合併為大沙公社。
1962年,和合從大沙公社分出,成立和合公社。
1968年和合再次併入大沙公社。
1973年,和合與大沙又一次“分家”,為和合公社。
1983年全國統一取消“公社”稱謂,恢復“鄉”名稱,仍稱和合鄉至今。

地理位置


和合鄉位於縣境南部,總面積百餘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4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個水產捕撈場,全鄉共有86個自然村,5958戶,29982人,以詹姓人口最多,約佔總人口60%以上。鄉政府駐地(和合集鎮)距縣16公里,交通便利,20分鐘可達縣城,1小時可達九江、景德鎮等地。到2006年全鄉修建公路35條,長56公里,其中水泥路11條,約18公里,所有村委會和95%自然村都通有公路。

地勢


和合鄉屬濱湖丘陵地區,土丘、山嶺連綿起伏,西南湖濱灘塗,長約10公里,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土質較差,屬典型的黃紅壤。全鄉共有水田5200畝,旱地11000畝,林發9500畝。境內三座圩堤內湖可養水面近萬畝。

行政區劃


全鄉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是:南溪村、義公村、田畈村、黎明村、雙峰村、濱湖村、橋嶺村、黃金村、青龍村、大前村。一個居委會是:和合居委會。

經濟概況


和合鄉經濟主要由種植和外出務工構成,同時還有漁業、畜牧業、加工運輸業等。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3790萬元(農業2180萬元,工業7750萬元,第三產業1860萬元),財稅收入107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從多,和合牙醫分佈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勞務收入巨大,人均收入2470元,勞務收入約佔60%。農業主要以種植水稻、棉花、油菜為主。漁業以外湖捕撈和內湖養殖相結合,在發展常規水產的同時,搞好特種水產開發,水產品主要有鰱魚、草魚、青魚等,另外還有銀魚鱖魚、鯰魚、螃蟹等名貴水產品,水產品總量每年約4780噸。
農業以棉花、水稻、小麥、油菜為主,農副產品有大豆、花生、紅薯、小米、蕎麥等。特色農業有菊花、金銀花,其種植與加工初具規模。副業以漁業生產為主,漁業捕撈產量列全縣前茅。和合黃金嘴(鄱陽湖)水域盛產的銀魚最為名貴,是宴席上的珍品,馳名中外,它與太湖等地回遊型銀魚不同,屬定居型,它形如玉簪,體長約兩寸,肉質細嫩,曬製成銀魚乾味道異常鮮美,營養價值很高。尤其是紅眼銀魚,早在唐朝就成為珍貴的貢品。水產品主要有鰱魚、草魚、青魚等,另外還有钁魚、鯰魚、螃蟹等名貴水產品,水產品總量每年約4780噸。

教育衛生


2006年和合鄉有新建中學1所,教師58人,在校學生927人;中心小學1所(下轄11個村小)教師114人,在校學生2804人。鄉衛生院1個,村級醫務所12個,醫生41人,病床6張,衛生院新址佔地約15畝,已建好主樓和配套設施。

歷代名人


和合鄉的歷代名人有元朝末年的何野雲,系陳友諒軍師;庵前村詹舒芬,進士及第;詹全爵任劍洲知府,為官清正;杜可用舉義旗,自稱天王,為民捐軀;施恆爭強鬥勝,量港造船,世稱船王;詹錦坤任贛東北蘇維埃副主席,為革命事業,英年早逝。當今名人有地質學家杜楊松,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詹美禮;考古學家詹開遜;青年博士詹達鵬、詹紀勛;現代企業家詹昌吉,創立“吉品”公司,資產過億。古迹有雙峰山頂醉仙石、黃金咀上太子廟、宋朝小磚窯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