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參
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
南丹參(學徠名:Salvia bowleyana Dunn)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表紅赤色,切面淡黃色。莖粗大,高約1米。葉為羽狀複葉,長10-20厘米。輪傘花序8至多花,組成長14-30厘米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小堅果橢圓形,長約3毫米,褐色,頂端有毛。花期3-7月。
南丹參又稱七里麻、七里蕉(福建南平),丹參、紫根(福建永泰),丹參、赤參、紫丹參、紅蘿蔔、木羊乳(福建福州),丹參、八蓮麻(江西吉水),紫丹參(江西婺源、彭澤),紅蘿蔔(江西德興),赤參(江西景德鎮),丹參、紅根、赤參、紫丹參、奔馬草(湖南)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表紅赤色,切面淡黃色。莖粗大,高約1米,鈍四棱形,具四槽,被下向長柔毛。
南丹參
南丹參
小堅果橢圓形,長約3毫米,褐色,頂端有毛。花期3-7月。
南丹參生長於海拔30-960米的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邊。
南丹參分佈於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模式標本采自福建永泰。
南丹參根入葯,功效同丹參。 味甘,性微寒;活血通經,排膿生肌,疏肝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骨節疼痛,胸脅脹痛,心煩失眠,心絞痛,癰腫丹毒,神經衰弱,風濕痹病,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用量9-15克。
藥材·南丹參
版本一
名稱:Radix Salviae Bowleyanae
【別名】赤參、紅根、奔馬草、七里麻。
(英)Bowley Sage Root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根。
【採制】同丹參。
【性狀】根莖粗短,並有殘留莖基。根類圓柱形,常微捲曲,灰棕色或灰紅色,直徑2~8mm。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狀。余同丹參。
【化學成分】含丹參酮Ⅰ、丹參酮Ⅱ、二氫丹參酮Ⅰ、次甲丹參醌、丹參酸甲酯、隱丹參酮、原兒茶酸、原兒茶醛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同丹參。
版本二
【拼音名】Nán Dān Shēn
【別名】土丹參、丹參、赤參、紫丹參、八蓮麻、七里麻、七里蕉、紫根、木羊乳、紅根、奔馬草、鼠尾草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的根。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凈,曬乾。
【鑒別】
性狀鑒別,根莖粗短,上端殘留有莖基。根數條,圓柱形,微捲曲,長5-20cm,直徑2-8mm;表面灰棕色或灰紅色。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3-7列木栓細胞,內側1-3列細胞壁木化。皮層較寬,無厚壁組織。韌皮部較窄,篩管群稀疏。形成層成環。木質部較寬,導管束4-8束,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至十數個成群,略呈徑向稀疏排列,木纖維主要位於木質部內側。
粉末特徵:灰白色。1.網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1-60μm,網紋導管分子末凋鈍尖、鈍圓或銳尖,壁較厚,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網孔較狹而短;具緣紋孔導管粗短,具緣紋孔類圓形,排列密集,有的具網狀三生增厚。2.纖維管胞梭形,有的呈彎曲狀,末端斜尖。
【化學成份】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 tanshinquinone)。
【藥理作用】
1.抗凝血作用,南丹參水溶性注射液0.4g/ml體外具有完全性抗凝血作用。
2.抗心肌缺血作用,南丹參水溶性注射液以相當於30g(生葯)/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極顯著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以3mg(生葯)/ml濃度給離體豚鼠心臟灌流,能顯著增加冠脈流量。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僂2g,用乙醚在索氏提取器中迴流4h,回收大部分乙醚后,用0.5%碳酸鉀水深液洗乙醚液,再用水洗后,乙醚液作供試品液;另取隱丹參酮、丹參酮IIA作對照品。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以碳酸鉀水溶液製備)薄板上,用苯-甲醇(9:1)展開19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主胸痹絞痛;心煩;心悸;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崩漏;肚脾腫大;關節痛;疝氣痛;瘡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選地整地
選地:宜選擇疏鬆、肥沃、土層深厚、地勢略高、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山地栽培宜選用向陽的低山坡。南丹參對土壤要求不嚴,黃沙土、黑沙土、沖積土都可種植,零星的田邊地角也可種植,但土質粘重和低洼積水的土地不宜種植。
整地:地選好后,每公頃施人腐熟廄肥22500-30000千克作基肥,然後進行深翻,將土壤深翻30厘米以上,再行翻耙、碎土、平整、作畦。宜作成寬120厘米的高畦,畦溝寬30厘米,溝深15厘米,畦面呈瓦背形。在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區栽培,為防止爛根,需開挖較深的畦溝;過長的畦,宜每隔20米距離挖一腰溝,並保持排水暢通。
田間管理
間苗定苗:在幼苗開始出土時,要進行查苗,若發現苗密度過大,要間苗;若缺苗要及時進行補苗;或發現土壤板結、覆土較厚而影響出苗時,要及時將土疏鬆、扒開,促其出苗。最後按株距6-10厘米定苗。
排灌:南丹參整個生長期都要注意清理溝道保持排水暢通,防止多雨季節受澇。清溝理溝可結合施肥進行,將溝泥覆在肥料上。伏天及遇持續秋早時,可行溝灌或澆水抗旱。溝灌應在早晚進行,並要速灌速排。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乾旱,要及時灌水或澆水。
中耕除草:南丹參前期生長較慢,應及時鬆土除草,一般在封畦前要進行2-3次,可結合施肥進行。封畦后雜草要及時拔掉,以免雜草叢生,影響南丹參正常生長。
施肥:南丹參開春返青后,要經過長達9個月的生長期,才能收穫。除播種時應盡量多施基肥外,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追肥3次。第1次,在返青時施提苗肥,每公頃用充分腐熟的人畜糞水6000千克沖水澆;或者用尿素75千克或硫酸銨150千克施入。第2次,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進行,不留種子的地塊,可在剪過花序后施,每公頃施腐熟人畜糞水7500千克、餅肥750千克。第3次,在6-7月間剪過老桿以後,施長根肥,宜重施,每公頃施濃糞12000千克,過磷酸鈣300千克,氯化鉀150千克。第2和第3次追肥以溝施或穴施為好,施后覆土蓋肥。
摘蕾:不準備收種子的南丹參,從4月中旬開始,要陸續將抽出的花序摘掉,以保證養分集中到根部。最好在花序剛抽出1-2厘米長時,就用手掐掉。如摘得遲,花序長得長而老,則需用剪刀才能剪掉。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1次,連續進行幾次。這是南丹參增產的重要栽培措施之。
剪老桿:留種南丹參在收過種子以後,植株莖葉逐漸衰老或枯萎,對根部生長不利;應剪掉老莖桿,則可使基生葉叢重新長出,促進根部繼續生長。因此,宜在夏至到小暑,將全部莖桿齊地剪掉。
採收:秋、冬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鬚根,洗凈,曬乾。為使產品柔軟,常在曬至六七成干時堆悶,然後曬乾。又本品質脆,挖時防止折斷。
丹參前期生長緩慢,為了避免丹參和雜草爭奪養分的矛盾,一般要進行鬆土除草3次。第一次在苗高5cm時進行,第二次在6月份,第三次在8月份。在幼苗出土時,查看有無因板結或蓋土厚而幼苗頂不出的情況,結合鬆土使苗易長出土面。
丹參是一種需肥量很大的植物,應該在不同時期及時追肥。
播種時施足基肥,為丹參茁壯成長積累能量,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如堆肥、圈肥、作物秸稈、綠肥等。另外,生長期也要根據丹參生長情況合理追肥。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一次以氮肥為主;以後可用腐熟糞肥,配合過磷酸鈣、硝酸鉀各15kg;最後1次在8月上旬,可以多施些,以促進根部生長,為來年豐收積攢力量。
丹參花期需水量很大,此期缺水,就會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為了保證養分能滿足根部發育的生理需要,可以在丹參開花前、根部發育生長期噴“地果壯蒂靈”,使地下營養運輸導管變粗,加大養分輸送量。
在天旱時要及時澆水,同時雨季做好排水工作。在旱災發生比較嚴重的地區,噴灑“新高脂膜”,能起到抗旱保濕、保墒的功效;遇到連陰雨天氣,如果不及時排水,不僅影響丹參正常生長,還會導致腐爛病等病害的發生,因此田間排水工作也很重要。
丹參主要病蟲害有根腐病和地老虎。根腐病發病後使根部發黑腐爛,地上莖葉枯萎死亡,6~8月多雨高溫季節易發生此病。防治上可及時排水,忌連作,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地老虎危害嫩苗,可用3%馬拉硫磷粉劑1:10拌毒土,撒在行間進行毒殺。
播種
一般於4月中旬播種,可採用條播或穴播。條播溝深1厘米左右,條距30厘米,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內,覆土0.6-1厘米;穴播按行距30-45厘米和株距25-30厘米,穴深lcm,覆土0.6厘米,每穴播種子5-10粒,每公頃播種量7.5千克左右。如遇乾旱,事前先澆透水再播種。播後半月出苗;苗高6厘米時進行間苗定苗。
分株
也稱蘆頭繁殖。在收穫南丹參時,選取健壯、無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作藥用,而將細於香煙的根連蘆頭帶心葉用作種苗,進行種植。大棵的苗,可按芽與根的自然生長狀況,分割成2-4株,然後再種植。種植季節一般在立冬至第2年驚蟄。按行距30-45厘米,株距25-30厘米穴栽,穴深3-4厘米。每公頃需用種苗2250千克左右。若秋末冬初種植,由於外層老葉片尚未枯萎,大棵的種苗,應在栽植前將葉片切割掉,僅留下8厘米左右長的葉柄及心葉即可;葉片長度在13厘米以下的小苗,可原棵栽種,不必切割葉片。
分根
栽種時宜隨挖隨栽。選擇直徑0.3厘米左右,粗壯色紅,無病蟲害的1年生側根於2-3月栽種,也可在11月收穫時選種栽植。栽時將選好的根條折成4-6厘米長的根段,邊折邊栽,根條向上,每穴栽l一2段。株行距同分株繁殖。栽后隨即覆土,厚度為3厘米左右。木質化的母根作種用,萌發力差,產量低,不宜釆用。分根栽種要注意防凍,可蓋稻草保暖。
扦插
可於4-5月剪取生長健壯的莖枝截成10-15厘米長,剪除下部葉片,上部保留2-3片,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斜插入土中約1/2-2/3,隨剪隨插,否則影響成活率。插后澆水保濕、遮蔭,雨後及時排水,以免腐爛。插后一般1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在90%以上,待根長3厘米以上時,定植於大田。也可將劈下帶根的株條直接栽種,並注意澆水,也能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