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復旦大學二級學院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於1996年成立,目前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可授予本科、碩士(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博士學位(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

學院簡介


21世紀,人類將面臨空前未有的全球性環境挑戰。環境科學已成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學科。保護環境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了適應我國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事業迅猛發展的需要,發揮復旦大學綜合大學的辦學優勢,培養一流的環境科學人才。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錄,擁有“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科技部“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環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實驗中心”等學術與教學平台。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科學研究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要學科方向既包括以大氣化學等領域為重點的環境科學方向和以水污染控制為主題的環境工程方向,也包括以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為核心的環境經濟與管理方向和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城市生態與規劃設計方向。
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化學、大氣環境、環境監測、污染控制、水/氣處理工程、城市生態學、環境設計與規劃、環境經濟與管理、新能源等多個方面,並逐步聚焦形成了以全球環境變化和流域污染控制為特色的兩大研究主題。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方向,圍繞人類活動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全球變化與大氣氣溶膠化學、氣溶膠長程傳輸及多相反應、大氣痕量氣體先進觀測技術、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污染物自由基化學和光化學、全球變化的社會經濟綜合評價、低碳生態城市規劃以及全球變化下的人類健康與食品安全等熱點領域的研究。在流域污染控制研究方向,圍繞國家在水資源和水安全領域的重大需求,將污染控制和流域生態規劃相結合,開展了流域範圍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農田地表徑流及低污染水深度處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水質在線檢測與監控、流域大氣沉降及其生態效應、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近五年來,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積極面向國家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在自然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重大地方應用項目申報中取得可喜成績。2014年至2018年10月,科研經費累計到款近2.1億元,其中2016年首次突破六千萬元,達到6509.86萬元;科研立項共計431項,其中橫向199項,縱向230項。在8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重點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重大儀器計劃項目2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5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成功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2016年獲得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兩項,涉及“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等領域。此外,還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廣類)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金獎1項,上海市決策諮詢獎1項。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近五年來,環境系申請專利77項,獲批專利74項。

學術交流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化學工程學院以及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培養本科生(2+2模式,獲得兩所學校的學位),並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北歐等十多個國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關係,積極推進暑期學校、交流訪學活動。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選送優秀學生到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港澳台地區高校學習與交流訪問。2010年有40名學生到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交流學習。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復旦丁鐸爾中心
丁鐸爾中心,以首次發現並測量溫室氣體的輻射特性的科學家丁達爾名字命名,是一個世界級的網路,成立於2000年,包括東英吉利大學劍橋大學,卡迪夫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紐卡斯爾大學牛津大學,南安普敦大學和薩塞克斯大學等世界級頂尖大學,該中心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全球變化影響的綜合評估,全球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以及全球變化背景下經濟、能源、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係等相關領域。
復旦丁鐸爾中心和英國丁鐸爾中心是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其創辦目的是為了整合復旦大學的優秀學科基礎技能和跨學科的經驗,藉助英國丁鐸爾中心的平台。進行高質量的研究,提供廣泛而深入的跨學科信息,來解決中國面臨氣候和相關環境變化的挑戰。復旦丁鐸爾中心集合了復旦文理醫領域等9個學科和院所的科研力量、由國家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等15位國內外頂尖學者組成的國際學術指導委員會將管理和協調中心運作。復旦丁鐸爾中心建立在復旦大學的優勢基礎上,利用中心的特殊技能,專註於在中國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在設計和交付的國際研究中起到領頭作用,同時復旦丁鐸爾中心將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中國培訓和培養新一代的研究人員,深入專業領域結合跨學科技術,與政府、企業、公眾的利益相關者一起進行協同研究,慢慢成長為中國最著名的綜合評估機構,為國家在當前氣候和環境變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信息。
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與防治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2012年10月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籌建,由復旦大學和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以“校地聯合”模式建設,推動基礎研究與環境管理的有效銜接。實驗室整合上海大氣環境領域的主體研究力量,藉助完備儀器設備和先進大氣化學研究手段,系統深入開展大氣顆粒物及其污染的形成機制,研發先進的大氣顆粒污染物監測儀器,探索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術,為上海市大氣顆粒污染防治及空氣質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並在全國PM2.5污染防控中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研究工作不僅覆蓋從納米級的新粒子形成到上千公里的顆粒物的長程傳輸等大氣細顆粒研究的前沿領域,還包括顆粒物主要污染源的主要排放及指紋特徵,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和顯著的應用前景。實驗室擁有40名固定科研人員,其中正高研究人員18名、副高研究人員16人,包括雙聘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人,上海東方學者1人,上海浦江學者5人,上海曙光學者3人,校特聘教授1人。現擁有實驗室及場地面積3500平米,多台大型先進科學儀器總價值超過3000萬元,2個大氣綜合觀測超級站。2012年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研究基金。
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學科齊全,很多院系均有“涉水”研究人員,適逢國家水污染控制戰略“從點到面”的轉變,從局部和末端的治理向流域整體和系統防治轉變,故於2010年4月正式成立復旦大學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中心聘請了12名校內外水方面知名專家為學術委員會成員,金相燦教授為中心名譽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正教授擔任中心主任。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呼應國家治水戰略需求,整合復旦與水學科相關的雄厚科研力量,致力於湖泊、入湖河流及其流域污染綜合控制,面源污染控制,基於流域環境承載力的產業結構調整,水體富營養化的治理,環境生物技術,環境材料技術,生態修復,污染物多相轉移等方面的研究。中心將建立一個高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研究團隊,致力於回答一些對流域污染控制有重大意義和指導作用的科學問題,研發一些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建立相應的示範工程,從而推動我國流域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水體污染的控制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做出重要貢獻。
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2001年11月,中心彙集了校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及相關學科的學者,聘請了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任顧問或客座研究員,旨在瞄準國際生態學前沿,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城市生態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的蓬勃發展。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儘快建設成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大氣化學研究中心
本實驗室自成立以來直接承擔多項國家大氣污染問題的研究,由於首都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每年春天受沙塵暴的影響,顆粒物濃度大大高於空氣質量標準。大氣污染已經直接危害居民健康及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直接為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目前所承擔的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市科委基金會的重點課題,直接為政府決策提供第一手數據和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本實驗室關於氣溶膠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論文多數發表於國際上一流(SCI)以及國內科學通報等一流雜誌。研究成果對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居民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集中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大氣污染狀況及大氣化學變化。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第一任所長(1985--1994.5)李長林教授。,現任所長侯惠奇教授。,由於在1995年11月成立了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它代替了復旦大學環境研究所的職能。現在的環境科學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等離子體技術處理廢氣,包括處理H2SCS2SO2、NOx和,VOCs。
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建設城市環境管理體系,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是我國城市發展與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作為我國城市發展速度最快、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有著許多可資其他城市借鑒的成功經驗,其本身發展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溫室氣體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溫室氣體研究中心(CGGR)於2005年9月成立,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為基礎,整合了復旦大學清潔生產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大氣化學研究中心方面的力量,並得到上海華臣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長三角CDM服務中心的大力資助,下設清潔發展機制(CDM)諮詢服務部,溫室氣體大氣化學研究部,溫室氣體替代資源開發部,溫室氣體監測和方法學研究部,溫室氣體減排對策和治理技術研究部,由資深環保專家侯惠奇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師資隊伍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有一支高學歷、年輕化的教學和研究隊伍,現有教職員工88人,包括教學科研人員70人,實驗技術人員9人,行政管理人員6人,專職輔導員3人。在教學科研人員中,教授/研究員28名,副教授(含青年研究員)37名,講師(含青年副研究員)5名。其中,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5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另有上海“東方學者”3人、“浦江人才”9人、“曙光學者”1人、“揚帆計劃”1人。
近五年來,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引進東方學者講座教授1人。同時,聘請了15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任榮譽教授、講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The 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歐羅巴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芬蘭科學院院士(Academy Professor, The Academy of Finland)Kulmala教授受聘擔任講座教授。國際著名大氣化學家Hartmut Herrmann和Christian George也於2015年7月正式受聘為復旦環境系兼職教授。 

本科教學

從三年級起實施分方向培養,包括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及環境管理三個方向。主要專業課程:環境學,環境科學,前沿,生態學,生態學實驗,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工程學,環境工程學實驗,環境工程基礎,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環境信息系統,有機化學環境物理學導論,環境質量評價,大氣污染與控制,水污染與控制,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法,環境統計學,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環境經濟學,環境與貿易,野外實習等。

就業情況

環境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就業面寬。畢業生去向包括(1)讀研和出國近50%(推薦免試研究生為20%),出國留學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達到30%;(2)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約佔15%,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高校和研究所(院);(3)外資、國資企業(公司)約為30%;(4)其他就業約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