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辭典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書
《中國烹飪辭典》是2006年11月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廷芝。
一、本辭典包括烹飪一般、營養基礎、烹調技法、植物性原料、動物性原料、面點小吃、名菜佳肴、湯羹冷飲、葯飲葯膳、美酒香茗、著名餐館、增補、附錄等13部分,5 420條詞目。依詞目的性質分類排隊。為便於查閱,正文後附有“筆畫索引”。
二、一詞數名的,採用比較常見或恰當的詞目作為該條詞目的名稱,其他名稱在釋文中表述。
三、詞目中除少數異讀和冷僻字酌情加註釋音和漢語拼音外,多不做直音和拼音註釋。
四、對意義相近,或者可以相互參照的詞目,釋文後用參見“× X”條表示。
五、對一些有代表性的菜肴、名點、腌製品等詞目,為實用起見,釋文後以“例”或“附”解釋該詞目的配料或操作方法。
六、“筆畫索引”分別按每一部分詞目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七、對有爭議,或一時難下結論的詞目,採用一種說法為主,多種說法並存的辦法,供讀者參考。釋文用“一說”或“另說”等表示。
八、詞目中的量詞,一般以公制單位表示,如重量單位有千克、克、毫克;長度單位有米、厘米、毫米等。但對古代菜肴、面點和一時難以改變的操作規程所使用的量詞,仍沿用傳統的計量方法。附錄有公制、市制對照表。
九、增補部分的目錄、索引另附。
詞目表 | 烹調技法 | 葯膳原料 | 雜類小食 | 湯、羹、冷飲 |
正文 | 原料加工 | 其它類 | 點心類 | 葯飲、葯膳 |
烹飪一般 | 切配雕刻技法 | 動物性原料 | 古代小吃 | 美酒、香茗 |
烹飪概述 | 原料處理 | 禽蛋類 | 名菜佳肴 | 著名餐館 |
烹飪古籍 | 調味技法 | 畜獸類 | 菜系、名筵類 | 增補 |
飲食成語 | 烹調技術 | 水產類 | 畜獸肉類菜肴 | 新增補 |
烹飪綜合 | 面點技法 | 腌臘類 | 禽蛋類菜肴 | 筆畫索引 |
炊具、器皿 | 食物貯藏 | 乳及乳製品類 | 水產類菜肴 | 後記 |
營養基礎 | 火工、爐灶 | 面點、小吃 | 素菜類 | |
營養元素 | 植物性原料 | 地方小吃 | …… | |
營養物質 | 糧油及其製品 | 饅、饃、卷、包 | ||
生理一般 | 調味製品 | 糕類 | ||
合理營養 | 蔬菜類 | 餅類 | ||
瓜果類 | 麵條類 |
【隋唐烹調】隋唐時由於大唐帝國的建立,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經濟文化發達,四鄰友好,通商往來增多,促使飲食行業和烹調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①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的都市飲食市場進一步形成和繁榮,飯店、酒樓、茶肆林立。飲食品種多達100多種,反映了烹調技術的嫻熟程度。
②由於河西走廊的開通,中外交流和烹調技術交流達到了鼎盛時期。中原風味到邊陲,外族食品進中原,美饌豐盛,地方風味突出,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④食療營養興起,《千金要方》、《食療本草》等療效食品專著問世,對形成我國寓營養、防病、療病和頤養於飲食的傳統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⑤制陶工業發展,瓷器增多,使菜肴圓滿地具備了質、色、味、形、器五種屬性,烹飪技術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一些著名飲食品種至今流傳。⑥各式宴會更為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