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

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優秀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

劉伯堅(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優秀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畢業於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

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與周恩來等發起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東方大學學習。應邀在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後來再次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並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蘇區后,任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寧都起義並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後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堅持鬥爭。2009年劉伯堅被評為“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

1935年3月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21日壯烈犧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童年時代

劉伯堅,原名永福,祖籍江西,1895年在四川巴中縣(今平昌縣)出生。劉伯堅家裡是一個開棧房的小商業者家庭。他聰明好學,童年時就讀於金斗寨高等小學,後來靠家中借貸到巴中縣上中學。后又考入萬縣的川東師範、成都的高等師範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

青年時代

劉伯堅
劉伯堅
1920年赴歐,先到比利時,後到巴黎,一邊做工一邊學習。當時,西歐正經受十月革命的衝擊。劉伯堅在那裡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閱讀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和《國家與革命》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細心研究西歐工人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
1921年初參加由趙世炎、李立三組織的勞動學會,與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領導了以爭生存、求學權為主要內容的“二八”運動和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等重大政治鬥爭。並在機關刊物《少年》(后改為《赤光》)上發表文章,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同年,加入了周恩來、趙世炎發起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黨”(后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為共產黨員。同年,劉伯堅和熊未耕介紹聶榮臻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春,聶榮臻經劉伯堅和趙世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並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們稱作“黨內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革命歲月

1926年春,馮玉祥因自己率領的西北軍失敗,到蘇聯“考察”並求援,劉伯堅參加接待。馮玉祥表示要學習蘇軍的政治工作經驗,並邀請劉伯堅回國任國民聯軍的政治部副部長。劉伯堅到西北軍后,同上層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統戰關係,還積極用革命思想改造這支從軍閥陣營中分裂出的部隊。
1927年4月,他與西安有名的才女、共產黨員王叔振結婚。
1927年夏,馮玉祥受蔣介石拉攏,與共產黨分手,劉伯堅也被“禮送”到武漢。隨後,黨中央派他再度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與劉伯承等一同學習。
劉伯堅紀念碑
劉伯堅紀念碑
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先後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此時,蔣介石將中原大戰中被他打敗收編的西北軍主力第二十六路軍調到江西“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面督戰。這種“一石兩鳥”的毒計激起西北軍官兵極大憤慨。中央軍委馬上派劉伯堅主持策反工作,終於使該部1.7萬人在寧都暴動,並編為紅五軍團;劉伯堅隨後擔任了該軍團政治部主任,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長征,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他積極組織留守部隊,在於都河多處架橋,為主力部隊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護送中央紅軍主力渡河長征。新中國成立后,葉劍英同志曾賦詩懷念當年劉伯堅於都河惜別之情:“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鄄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
20萬國民黨軍隊將留下的3萬紅軍(半數系不能遠征的傷病員)壓縮到贛南一隅,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在幾個月後才接受陳毅的建議,下令分路突圍,開展游擊戰,可惜為時已晚。

被捕犧牲

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鬥中左腿中彈,不幸被捕。3月21日,劉伯堅在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上被敵人殺害,壯烈犧牲,時年40歲。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1938年毛澤東在為劉伯堅碑文題詞:“劉伯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優秀黨員,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優秀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劉伯堅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個人作品


詩作

《帶鐐行》《移獄》《獄中月夜》等詩篇。

軼事典故


西北軍

1926年9月,劉伯堅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產國際交派的改造西北軍的任務后,劉伯堅陪馮玉祥穿過外蒙古荒原,進入綏遠(如今在內蒙古西部)。當地雖然有十幾萬西北軍,內部卻很混亂。士兵們軍衣破爛,面有飢色,對政治概念一片漠然。為了振奮渙散的軍心,劉伯堅到各個軍建立了政治工作機構,並辦各種訓練班,每天工作都在18個小時以上。這時,中共中央派遣劉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幹部到西北軍中來,他們都在劉伯堅的統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隊,擔任政治工作幹部。這期間,劉伯堅表現出的豪邁氣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級軍官感到欽佩,楊虎城、吉鴻昌、鄧寶珊、趙博生、董振堂等都與他交上了朋友。劉伯堅在西北軍雖然只待了九個月就被“禮送出境”,但共產黨由此積累了改造舊軍隊的重要經驗。對西北軍來說,共產黨的良好影響此後長存了二十多年——在後來一系列重大歷史關頭,西北軍部隊連續發起過寧都暴動、察綏抗日同盟軍、西安事變,直至淮海戰役開始時西北軍最後一支余部還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起義。

臨刑時刻

劉伯堅石像
劉伯堅石像
廣東軍閥為了“炫耀”所謂勝利,故意押著負傷帶鐐的劉伯堅,在大庾縣最繁華的青菜街(如今改稱建國路)走過示眾。劉伯堅氣宇軒昂,使路旁的人們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寫下的詩歌《帶鐐行》和長詩《移獄》,並寫了幾封充滿感情的家書。臨刑前一刻,他還給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裡面說:“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並要盡一切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

後世紀念


烈士紀念碑

劉伯堅烈士紀念碑位於平昌縣城二公里的佛頭山腰,1986年落成。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自為紀念碑揭幕,鄧小平題寫碑名,紀念碑以“忠魂盛開革命花,正氣凜然照萬代”為主題,紀念碑列為省級重點文物,現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區共佔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7998平方米。劉伯
劉伯堅
劉伯堅
堅烈士生平事迹館內,安放著劉伯堅漢白玉塑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那叱吒風雲的神態,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室內史料、文物系統展示了劉伯堅烈士的一生經歷。劉伯堅烈士紀念碑由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設計,碑高23.55米。一九九一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故居

1895年1月9日,劉伯堅烈士生於平昌縣龍崗鄉。龍崗位於平昌縣城南部,與達州、營山相鄰,是平昌南大門,歷史悠久。位於龍崗場鎮的劉伯堅烈士故居距縣城60公里,面積600餘平方米,屬老式穿斗木結構民居,居住著伯堅烈士孫及侄孫4家29口人。劉伯堅烈士故居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劉伯堅烈士紀念
劉伯堅故居
劉伯堅故居
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居房屋年久失修,烈士早年用過的書房、桌、椅、床等大量遺物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蛀蝕、損壞,且無序堆碼和繼續使用。於2005年10月啟動了“劉伯堅烈士故居修繕工程”,同年12月19日竣工。現已成為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川陝蘇區首府紅色之旅的精品景點。